肖漢明
不少考生和家長把“不浪費分數”作為理想志愿的唯一標準。“不浪費分數”是就考生的高考分數與目標院校的最低錄取分數而言。家長的愿望是,孩子的高考分與填報大學的錄取最低分最好一分不差,或者僅僅高出一兩分。在這些家長眼里,如果超過10分,那就是浪費分數,讓人難以接受了。
近幾年來,全國各省市區的本科志愿幾乎都實行了平行志愿填報模式。平行志愿少則可以填報3所院校,多則可以填報8所院校。所以,有學生和家長認為如今的志愿很好填,不是填得中或不中的問題,而是能否做到不浪費分數。
由于指導考生填報過不少踩線錄取(沒有浪費一分)的志愿,因此我很受考生和家長的青睞,有的家長找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聽說你填報志愿不會浪費分數。”面對這樣的家長,我哭笑不得,盡管希望“踩線錄取”的考生不少,但我認為這種方法還是少用為好。因為我曾經有過兩次劇痛的教訓,現在回想起來,依然難以釋懷。
案例一:最成功的志愿,變成了“問題志愿”
2012年高考結束后,某中學文科狀元的父親找到我,請求幫助。他說女兒考砸了,全家人都很糾結,不知道填報什么大學好。我心想既然是學校的文科狀元,為何還說沒考好?原來是該考生沒有考出平時的水平,雖然上了一本分數線,并且還是全校文科生中的最高分,但分數沒有優勢,只超過文科一本分數線9分(2012年江西省的文科一本分數線為570分,該考生考了579分)。
女孩原來的愿望是考上名牌大學,而家長一直以來也是鉚足了勁。他們的期望是,不能進全國十大名校,至少也得進一所“985工程”大學!面對這個高出一本線只有9分的校文科狀元的志愿,我就像接了一個燙手的山芋——十分棘手,除分數尷尬外,還無法與考生面對面交流,不知考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以及專業要求。
在考生家長“這個分數能填到什么最好的大學就填什么大學,專業不用考慮”和考生班主任“能上‘211就上‘211,能填‘985就填‘985”的要求下,我給考生推薦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原因是我經過認真對比近三年來該校在江西的錄取情況,認為考生的分數可以跨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門檻。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中國最頂尖的32所副部級建制的重點大學之一,只不過因為其身處西部一個不大被人們所知的地方——陜西省楊凌示范區,并且校名中的“農林”二字又不大被人們青睞,所以每年的投檔分數較低。
對我擬定的志愿,考生家長和班主任都非常滿意,因為考生如果能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錄取,不僅考生家長有面子,而且還提高了學校、老師的聲譽。
結果是令人興奮的,考生最后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錄取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最低錄取分為579分,考生沒有浪費一分,踩線進入了這所名牌大學。最高興的首先是考生家長,“我女兒考試雖然考砸了,但志愿填得好。”當然,高興的還有考生所在的中學,因為考生為學校爭得了沖進“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的榮譽。
可是,一個學期后,問題出現了。她對被調劑錄取的 社會學專業,從不感興趣到極度厭惡,最后由于多門課程不及格,心靈上受到巨大打擊,導致精神出現問題,不得不休學。
這個曾被認為是最成功的志愿,結果成了“問題志愿”。問題出在我們只考慮學校的名氣,沒顧及學校設置的專業。該校當年在江西投放的招生計劃中有社會學這個專業,且這個專業屬于冷門專業之一。雖然考生沒有填報該專業,但分數沒有優勢,被調劑到這個專業也在情理之中。該考生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社會交際能力差,根本不適合學習社會學這個專業。如果當時我不是為了顧及考生家長和考生班主任的面子,滿足他們的虛榮心,而是多為考生的將來著想,把踩線填志愿的后果給考生及家長講清楚,或許事情就不會是這樣。
案例二:母親背水一戰,害苦孩子
2013年江西九江的一個理科考生,考了499分,高出理科二本分數線43分(2013年江西省理科二本分數線為456分)。
該考生母親是位高中教師,對志愿填報有一定的研究。對于兒子的興趣、愛好、性格以及將來的就業趨勢了如指掌。她填報志愿首先考慮的是大學的所在地,原則是非沿海城市的大學不讀。她說孩子在沿海城市讀大學,將來好找工作。其次考慮的是專業,她說專業影響人的一生。根據考生喜歡的專業,她為兒子找到了山東工商學院。她說山東工商學院坐落在山東省煙臺市,依山傍海,風景秀麗,全家人都很喜歡。她還說山東工商學院原名中國煤炭經濟學院,開設的金融學、財政學、會計學、工商管理、財務管理和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屬于文理兼收專業,很有實力,適合她兒子就讀。
最后提交志愿時,考生母親拿不定主意,專程來征求我的意見。看她很在行,講得一套一套的,我也不好掃她的興(當然,她分析得也蠻有道理),于是,我順水推舟,同意了她的填報方案。
結果,考生擦著門檻被山東工商學院錄取了。山東工商學院當年的最低錄取分為499分,考生沒有浪費一分,順利考上理想大學。只是由于分數沒有優勢,進不了填報的財經類專業,被調劑到行政管理專業。
在一個學期后,問題出現了。考生對行政管理專業不感興趣,考試接連“掛科”, 面臨被退學的危險。
考生母親精心設計的“不浪費分數”志愿,害了其兒子。對于考生入校后出現這樣的問題,我自己也感到難辭其咎。如果我當時能堅持勸阻考生母親不要踩線填報,說明清楚這樣填報產生的后果,同時提醒考生和家長認真審查招生計劃中的專業投放情況,也許會改變考生母親這種背水一戰的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