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 要:大學生就業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意義重大。如何在一個有限的專題教學中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就業指導,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針對專題教學內容的設計,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形勢、找尋原因、了解法律政策和做好就業準備等進行探討。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指導 專題教學 內容設計
就業乃民生之本。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入大眾教育,大學生就業問題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多次明確要把大學生就業擺在當前就業工作的首位。
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是大學生就業工作的首要環節,而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教學是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一個有限的專題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就業指導,筆者進行了以下一些內容設計方面的思考。
一、分析就業形勢,提高重視程度
開展就業指導教學,首先應當分析就業形勢,提高學生對就業問題的重視程度。當前,國家和各個高校圍繞大學生就業都做了許多具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受多種原因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1.高校畢業人數逐年攀升,就業壓力持續增大
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呈持續增長態勢,2010年達631萬,2011年為660萬,2012年為680萬,2013年為699萬,2014年增加到727萬。加上上一年未就業的,2014年高校就業人數多達810萬。龐大的高校畢業生隊伍給國家和社會解決勞動者就業增加了不小的難度,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持續增大。
2.金融危機的影響依然存在,就業競爭日趨激烈
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斷深入,世界經濟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一些科技含量低的行業和企業陸續被淘汰,仍在維持的企業也難以吸引高校畢業生。我國中小型企業本可以提供75%以上的就業崗位,但大多數畢業生不愿意到中小企業工作。相反,報考公務員,或者進入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外企、國企和知名民企,成了高校畢業生的首選。對大學生來說,想要實現滿意的就業,競爭日趨激烈。
二、找尋原因,避免問題重復出現
當學生對就業形勢有了整體把握后,教師有必要幫助他們找尋就業過程中遇到困境的原因,使他們對照自身情況,避免一些問題在自己身上重復出現。目前,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1.供需關系不平衡
(1)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結構性失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騰飛,高等教育得到穩步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978年的1.5%提高到如今的30%以上。然而在此過程中,有的高校一味追求規模的擴大和自身的利益,忽視社會對人才的真實需求,未能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就急于上馬一些辦學成本低、招生難度小的專業,造成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結構性失衡。
(2)個人意愿與企業需求的摩擦性失衡。一方面,有的畢業生不能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求職目標,對工作抱有過高的期望或幻想,有的甚至根本沒有求職意愿,畢業后待業;另一方面,有的企業對人才的選聘也未能從實際出發,對崗位任職條件提出了過高的要求,造成人才的浪費。二者綜合作用的結果便導致了這種摩擦性失衡。
2.就業歧視依然存在
雖然國家要求用人單位招聘時不得歧視求職者,尤其對于患有乙肝等疾病的求職者,國家還通過立法保護其平等獲得工作的權利。但在實踐中,就業歧視仍然或明或暗地存在。例如非重點院校的畢業生容易遭受“非211”“非985”、非重點院校大學生的歧視,高校畢業女生容易遭受性別歧視,身高偏低和相貌不出眾的畢業生容易遭受外表歧視。
3.大學生自身就業能力不足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高校也在堅持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但從培養的效果來看,部分大學生自身就業能力仍明顯不足。
(1)專業知識不夠扎實。由于大學的學習方式與中學階段完全不同,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無法適應,不能合理地支配和充分利用學習時間,有的學生甚至錯誤地認為進入大學就是獲得了自由,從此可以放任自流。加上過去長期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習,學生大都內心壓抑。在大學寬松的環境下,一些人難以做到主動學習、堅持學習和科學學習,荒廢了學業,造成專業理論知識不熟、專業實操技能不精、專業知識和功底不夠扎實。
(2)職業道德有所缺失。隨著世界多極化的演變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不斷受到各種不良思潮的沖擊,社會道德開始滑坡。生活在這個充滿誘惑、千姿百態的世界,大學生也不免受到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在新一代年輕人的身上,具有愛崗敬業精神、吃苦耐勞品德、無私奉獻情操的人開始變少,職業道德有所缺失。
(3)綜合素質有待提高。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的普及以及手機等通訊工具的推陳出新,大學生沉迷網絡、封閉自己、關注小我的傾向日益加重。一些學生課余抱著電腦足不出戶、拿著手機拼命刷屏,不參加集體活動,不進行體育鍛煉,不結識新的朋友,不廣泛閱讀書籍,在言談舉止修養的提升上、團隊協作意識的培養上、顧全大局觀念的樹立上都十分薄弱,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三、了解法律政策,增強就業信心
1.了解相關法律法規
目前,國家制定的有關大學生就業的法律法規體系比較完善,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這些法律法規對于指導和規范大學生就業,幫助他們保障自身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幫助學生了解以上內容。
2.了解國家就業政策
為促進大學生就業,國家有針對性地出臺了許多政策,教師應幫助學生全面了解這些政策,使符合條件的學生能積極爭取相應的傾斜照顧,以增強他們的就業信心。目前,國家實行的大學生就業政策主要包括如下內容。endprint
(1)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小企業、中西部地區和艱苦邊遠地區就業。大學畢業生人數年年走高,單單依靠大城市、大企業解決就業問題不現實,學生必須做出理性選擇。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調整心態和期望,慢慢學會接受和適應低于預期的工作,幫助學生實現充分就業。當前,國家在基層、中小企業、中西部和落后地區對大學生就業都有一些優惠政策,這些地方的發展也需要大學生貢獻聰明才智。
(2)鼓勵高校畢業生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公民有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高校畢業生服兵役既是在履行這種義務,也是他們學成后的一種就業途徑。“振興中華,從我做起”,高校畢業生應征入伍是一種光榮的選擇,是一種愛國的表現。國家要鼓勵大學生以這種方式投身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歷史征程上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3)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自勞動保障部從2004年建立新職業信息發布制度以來,大學生有了更多自主創業的機會。在就業形勢嚴峻的環境下,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大學生自主創業,不僅能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還能為社會提供就業機會。當然,創業對創業者的個人能力要求較高,也有一定的風險。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的新要求。選擇創業的大學生除了要具有勇于挑戰的勇氣、吃苦耐勞的精神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戰略眼光、領導能力和管理才能。
四、做好就業準備,提高成功概率
大學畢業生不能及時就業,不僅造成了人才的閑置與浪費,不利于社會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社會的安定團結;同時也會給學生及其家長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和一定的經濟壓力,不利于畢業生的身心健康、事業發展和家庭幸福。對于大學生來說,啃老不應當成為一種選擇。學生畢業前有必要積極做好就業準備,提高成功就業的概率。
1.做好思想準備
每個大學生都要面對就業的現實。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和創業觀,對于大學生順利進入職場生活非常重要。勞動是人生事業幸福的源泉,每個人都要“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大學生應當珍惜就業和創業的機會,在未來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施展自己的才華,開辟廣闊的天地,創造精彩的人生。做好了就業和創業的思想準備,就邁開了實現職業理想和走向事業成功的第一步。
2.做好才能準備
機會永遠垂青有準備的人。一個專業基礎扎實、綜合素質高的畢業生定能受到用人單位歡迎,所以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要及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做好才能準備,提升就業能力。要堅持勤奮刻苦地學習,使自己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適當做一些學生社團工作,提高自己的溝通表達和組織協調能力;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團隊協作精神,使自身得到全面發展;多考取專業技能證書,提高自己的含金量和競爭力;大膽參與社會實踐,獲得一定的工作經驗,并學會適應變化和承受一定的壓力。
3.做好信息準備
當今社會處在一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正確傳遞信息和及時獲得信息日益重要。高校畢業生一方面要向外發送自己的求職信息,同時還要及時掌握有效的用人信息。學生應當提前準備好用于應聘的書面材料,包括簡歷、求職信、成績單、獲獎證書、技能證書、實習實踐證明等等,且務必保證真實準確。另外,學生還要積極關注各種招聘信息,通過校園和社會招聘會、校園和專業招聘網站、報紙電臺等多種渠道及時獲取相關資訊,以免錯過機會。
參考文獻:
[1]萬潔,寧曉明.大學生就業教育導論[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0.
[2]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培訓就業司,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創新職業指導——新理念[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3]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3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