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國
近年來,許多有影響的環境污染事件,都存在跨區域污染問題。同時,跨區域環境污染正呈現出數量多發、面積擴大、程度加深的嚴峻態勢。
打破行政區域界限,開展區域環境聯合防治,已是大勢所趨。
但就目前來說,影響聯合防治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受害者沒有管理權。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是以行政區劃為基本單位來設計的,導致了污染者不是受害者、受害者沒有管理權等問題。二是以自我利益為中心。一些地方對產值高污染高的企業“手下留情”,監管時緊時松,有些污染超標企業整體外遷,又在生態環境更薄弱的地方繼續污染,遺留問題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又產生。三是缺乏統籌協調機制。很多地方和部門存在著環境治理成果歸自己,成本歸他人的思想,也由此產生了不少矛盾——這些矛盾的產生,歸根結底在于缺乏跨區域統籌協調機制。
所以,只有打通地域與地域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聯系通道,真正實現聯控聯防、無縫對接,才能走出生態環境保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困境,實現跨區域環境治理質的飛躍。聯合防治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統一區域內環保法規和政策。在國家相關部委牽頭協調下,各省、市、區立法機構要加強溝通,著眼整個區域修訂相關環保法規,消除區域內環保法規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同時,可以在此基礎上設置大區域環保行政機構,大區域環保機構可實行垂直管理,在交界地區設立環境保障和執法機構,由鄰近地區派員組成,并將交界區域一定范圍設定為重點聯合執法區,消除執法盲區,加強聯合監管。
第二,統一區域環境補償標準。在地區自我監測數據的基礎上,引入第三方公平公正地評估跨界污染損失,核定污染責任。資源環境補償實行經濟與行政手段相結合,形成真正的“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利益補償格局。補償可通過政府、企業和社會三個渠道進行,并逐步探索相關制度保障措施。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中提到的“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的防治措施”就充分體現了“統一”的重要性。
第三,統籌規劃利用區域環境資源。除了重大區域性河流資源由國家層面統籌規劃協調外,各省、市、區之間可通過協商,合理規劃環境資源的調配使用。各個地區之間要加強合作,吸納更多的部門參與進來,共同協商,科學規劃。要把長江經濟帶真正打造成中國的“綠色走廊”,重慶就必須加強與上游的四川省,與下游的湖北省形成聯防聯控長效機制。地處庫區腹地和長江之濱的豐都縣,是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庫區移民大縣,肩負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根據功能區域定位,豐都縣及時出臺了《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并深入推進《“十二五”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聯合上下游區縣共同深入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2010年,豐都縣被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接納為長江濕地保護網絡成員,該網絡也是中國首個依托重要河流開展濕地保護的組織,跨越五省一市。
第四,增強區域環境信息透明度。完善區域內水、空氣等環境情況的信息通報和應急預警機制,及時通報邊界污染狀況。向全社會公開環保信息查詢系統,暢通跨地區環境事故舉報渠道,鼓勵公眾主動跨界舉報環境污染事件。媒體、環保部門要通過多種方式普及環保知識,培養公眾環保意識,努力實現政府、社會、百姓共同參與。
(作者系中共豐都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