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達韜+劉桂池
法治護航,用法治守護青山綠水
——加快制定和修訂生態環境保護、資源能源節約、循環經濟等重點領域的地方性法規規章。推進資源環境獨立行政執法,對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等違法行為實行零容忍。要強化司法保護,健全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嚴厲打擊生態環境犯罪行為。
(摘自市委書記孫政才在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大會上的講話)
2012年1月12日,重慶市萬州區孫家鎮。
這天,萬州區人民法院“巡回法庭”來這里審理一個案子。
“巡回法庭”并不稀奇,但該案卻有特殊意義——這是重慶市試點環保法庭后首例破壞生態環境的案件。
2011年底,重慶分別在渝北區人民法院和萬州區人民法院試點設立環保法庭,邁出生態司法改革的堅實一步。
站在被告席上的是當地偷伐林木的高某等人,而站在公訴席上的則是萬州區檢察院。
“這次司法改革,我們承擔了庫區一區八縣的環境刑事案件,展開跨區域環保司法試點。”萬州區檢察院檢查長楊春暢說。
“開門紅”很順利,但楊春暢深知,跨區域環保司法,其路修遠。
跨區之困
“這案子辦不下去了!”
2012年3月,萬州區檢察院檢察官謝玲很是惱火。
不久前,謝玲接手了一起巫溪縣的非法采煤案。
接到案子之初,謝玲可不是這樣。
“剛接到案子時很興奮。”謝玲說。
在明確萬州區檢察院承擔庫區一區八縣環境刑事案件之初,謝玲曾詳細翻閱過以往案件檔案。
“本轄區內環境案件都很少,跨區域就更不用說了。”謝玲說。
這次,謝玲接到了這個跨區域環保案件,她滿懷憧憬。
可是很快,謝玲便開始頭大。
“我沒有采那么多煤,沒有賣那么多錢。”辦理過程中,嫌疑人費某反復糾纏著這個問題。
“嫌疑人一點都不配合,案子根本審不下去。”謝玲說。
費某糾纏的問題在于由巫溪方面提供的涉案數據——總開采量530噸,價值29.15萬。
“這個數據難道存在問題么?”謝玲心生疑竇。
謝玲請萬州相關專業機構再去案發地做鑒定——開采量200余噸,價值9萬多元。
“差別太大了。”謝玲驚嘆。
此時,謝玲意識到,跨區域環保司法沒這么簡單。
“以往環保類案件各地自由裁量權過大,或重或輕,沒有統一標準。”楊春暢說。
沒有統一標準——跨區域環保司法的公正性就會受到挑戰。
統一標準
2013年12月,三峽庫區某縣林業局協助當地公安局查獲一起非法伐木案件。
該案件涉案人員較多,規模較大。
“我們多交點罰款,把我們放了吧!”有人建議。
以往,這種“以罰代刑、有罪不罰”現象并不少見。
“不行,現在這不是我們說了算。”嫌疑人的要求被斷然拒絕。
2013年11月6日,萬州區檢察院印發《辦理生態涵養發展區環保犯罪案件工作辦法(試行)》。
《辦法》中提到,涉及到相關規定中13件污染、破壞環境資源的犯罪案件,必須移交萬州區檢察院統一辦理,對有關部門該移送不移送或移送不及時的環保案件,萬州區檢察院將發出建議移送意見。
“這個《辦法》明確了環保案件統一受理、統一定罪標準和統一審查的原則,全面壓縮以往環保類案件辦理的隨意性。”楊春暢說。
很快,這起非法伐木案件移交到萬州區檢察院。
《辦法》出臺以后,謝玲有兩個明顯感受。
案子數量多了。“劃定統一了標準,其實是方便了各區縣的環保司法操作。”謝玲說。
案子更好審了。“不但統一了標準,我們還根據兩年多的司法實踐探索出很多工作方法和理念。”謝玲說。
“成立環保辦案組”“建立跨區域案件聯動”等指導工作方法和理念讓人眼前一亮。
“但很多還只是理念,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楊春暢說。
司法協作
2014年4月,萬州區檢察院副檢察長陳明一行出現在云南省陽宗海湖畔。
“我們是來‘西天取經的。”陳明笑言。
云南是中國最早設立環保法庭,進行環保司法改革的地區之一。
“統一標準之后,我們面臨的另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更好地同各有關部門加強司法協作。”陳明說。
而這次陳明一行要取的“經”就是“如何更好地實現環保司法”。
調研結束后,萬州區檢察院結合九區縣實際情況,開始探討制訂新的工作機制。
2014年10月,《環保檢察工作辦法》出臺。
“《環保檢察工作辦法》細化和完善了我們以往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建立了一個初步成型的司法協作機制。”陳明說。
2014年10月23日上午,城口縣,一場別開生面的環保案件交流會正在召開。
“今后,各行政、司法部門需要更多的溝通和協作,來促進跨區域環保司法的推進。”萬州區檢察院副檢察長萬云松開門見山。
這次有萬州區檢察院、環保法庭,城口縣公安局、檢察院、環保局等部門負責人參與的大會,即為新“工作辦法”中“聯席會議制度”的體現。
“很多環保司法知識我都是第一次聽到。”城口縣林業局負責人說。
“互相溝通,能讓行政與司法工作的對接更順暢。”城口縣環保局負責人說。
…………
聯席會議,讓跨區域環保司法協作得到進一步推進。
一個拳頭
“謝檢察官,你好。”
2014年10月15日,環保辦案組謝玲接到來自巫山縣公安局的電話。
“跟我還客氣,又有活兒了?”謝玲聽出打來電話的是巫山的“聯絡員”小王。
為加強“點對點”聯系,萬州區檢察院協同各地公安部門,設立了“聯絡員”制度——
雙方分別“定崗定責”,指定專門人員負責環保案件的移送與溝通。
“我們這里有一起非法獵殺黑熊的案件。”小王說。
“你要先鑒定黑熊的保護級別。”謝玲指出。
“怎么鑒定?所以才來問你噻。”
謝玲把國內一家權威鑒定機構的名稱告知對方。
幾天后,巫山縣公安局得到鑒定結果:被獵殺的黑熊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很快,萬州區檢察院將該起“非法捕獵案”向萬州區法院提起公訴。
證據確鑿,姚某等人當場對犯罪行為供認不諱。
這是《環保檢察工作辦法》實施之后,萬州區檢察院受理的首起環保案件。
“這起案子,我們只花了不到兩個月時間。”楊春暢說。
更讓楊春暢高興的是,萬州區檢察院同轄區相關部門攥成了一個拳頭。
“攥成拳頭,才能形成合力,用司法守護庫區綠水青山。”楊春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