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同富裕是人類一直所向往的目標和追求。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然而在共同富裕的實現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貧富差距問題等。要清醒地認識到,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關鍵詞:鄧小平;共同富裕;貧富差距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003-02
共同富裕是人類的理想與追求,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標。鄧小平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作用,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這是鄧小平對共同富裕思想的闡述與思考。
在1992年1月視察南方的重要講話中,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本質進行了歸納:“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380在十八大的開幕會上,胡錦濤同志代表黨中央做了《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重要報告,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其中一點就是要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著力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一、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內涵
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共同富裕,并不是全體社會成員在同一時間獲得同等財富或享有同樣富裕的生活。不應把共同富裕理解為平均主義。共同富裕是人類的一個長遠目標,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應有層次的進行,有先后順序的逐步實現。鄧小平指出,我們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是為了達到共同富裕[1]391。先富帶動后富進而實現共富是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創新。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率先富起來,可以有效地調動人民的勞動積極性,能夠激發他們主動地去創造財富。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為了使社會從共同貧窮中掙脫出來[2]。先富的地區和人民可以在帶動后富地區發展的同時,提供有效的幫助與示范。
從1958年到1978年這2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1]410。實現共同富裕的方法、手段亦是途徑,就是要大力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堅持用科學發展觀引領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改革開放,以實現共同富裕。此外,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人口基數大,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經濟發展不平衡,體現在東部與西部,沿海與內地,城市與農村,行業與行業等方面,這就給共同富裕的逐步實現設下了極大的障礙。
二、正確認識現階段我國的貧富差距問題
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共同富裕的實現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貧富差距問題。
(一)中國現階段貧富差距問題的基本狀況
現階段,居民收入的差別非常明顯。通常基尼系數是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以0.4為警戒線。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2003年是0.479,2005年0.485,2007年0.484,2009年0.490,2011年0.477,2013年0.473[3]12。由此可見,在2003年至2013年之間,盡管我國的基尼系數呈現升降變化的態勢,但仍然在處于警戒線之外。
地區之間的差別呈擴大趨勢。雖然自古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就要比中西部地區經濟發達,而中部地區又比西部地區發達,這既有地理位置方面的原因,又有歷史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傾向等原因。讓東部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率先發展,等發展到一定時期、一定程度時,就要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中西部地區發展。從一定程度上講,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必然會導致地區之間的差距有所擴大。
不同群體所占有的社會財富的比例嚴重失衡。從產業方面來看,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是農村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但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機器化程度還比較低,絕大多數的農業生產方式還是比較粗放的,這也影響了農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加之農業極易受到地理環境、氣候等自然因素及市場供求等方面的影響,農民的收入極不穩定。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增長幅度較快。由于第二、三產業的勞動性質,收入通常會比第一產業高出許多來。從不同行業方面來看,不同的行業與不同的部門在收入上有很大的差距,比例嚴重失調,表現為所占比例極少的國企高級管理者的收入占職工收入的大多數,特別是與一線工人的收入差距極大,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壟斷性行業的職工工資要比其他行業職工工資要多。
(二)現階段我國貧富差距問題的具體表現形式
貧富差距過大會產生一系列的矛盾問題,對經濟的發展、政治的建設、社會的和諧穩定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貧富差距問題的核心實質上是社會結構層面上的問題。收入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地區之間的發展的較大差距等一系列問題均是表面現象。社會結構能夠反映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利益分配、交往互動的基本狀況,而社會結構是否合理可以通過貧富差距的大小表現出來。我國改革開放之前,貧富差距較小;即便是改革開放之初,也不明顯,主要是由當時平均主義盛行所造成的。現階段的貧富差距問題是社會結構不合理造成的,表現為一部分社會群體抑制、侵占另一部分社會群體的合理利益和利益增長的空間。
現階段我國貧富差距問題呈現出一些特征,具體體現為社會主要群體的地位、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削弱。社會主要群體如工人、農民,其比重占人口的大多數,但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有所下降,表現為在社會中的地位不高,社會影響力不夠,社會話語權極其微弱等。處在一線的工人們的工資較低,勞動權益經常受到侵犯,勞動者的維權處在十分艱難的境地。由于工人和農民的勞動技能總體水平不高,這也導致了工人和農民在社會生存競爭中處于劣勢。在社會事務的參與程度上,工人和農民參與較少。
教育資源與醫療衛生資源分配不均。由于地區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也出現了一些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教育與醫療衛生資源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民眾最為關注的民生問題之一。當前,我國的教育與醫療的發展呈現出地區差異和城鄉之間的差異。從地區分布來看,優質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醫療衛生資源多集中于東部地區,且多集中于城市。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教育及醫療衛生資源的投入,特別是廣大鄉村地區。
三、縮小貧富差距的對策
縮小貧富差距,對于緩解社會矛盾,維持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共同富裕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應有效履行公共服務的職責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要努力成為一個“服務型的政府”,致力于改善民生,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健康發展。此前,政府一直在扮演著全能型的角色,試圖統領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的事情,管得過死、過嚴,使社會的發展缺少活力。現如今,我國政府正在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政府在進行公共投入時,應有主有次,有重點。應先滿足民眾基礎層面的需要,當基礎層面的需要滿足的差不多時,再開始考慮滿足民眾一般層面的需要,當民眾一般層面的需要滿足的差不多時,再進一步開始考慮滿足民眾高層面的需要。簡言之,就是應優先考慮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民生問題。然而,有些地方政府卻沒有優先考慮民生問題,而是熱衷于搞一些“面子”工程。公共投入主要是建一些豪華政府辦公樓,建一些沒有太大實際作用的標志性建筑物等。在高昂的成本背后,民眾的生活非但沒有多大的改善,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因此,應發揮政府的作用,有效的緩解貧富差距,爭取早日實現共同富裕。
(二)大力發展生產力
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解決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和途徑。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要想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就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堅持對外開放,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許多事實都已證明,與“市場”保持密切的聯系,就有可能富裕起來,前提是誠實勞動致富[4]。發展生產力,要實現科學的發展,可持續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要尊重客觀規律,不能急于求成。此外,生產力的發展還要依靠科技,要促進技術創新,服務于生產力的提高。
(三)縮小貧富差距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
縮小貧富差距不光是政府的職責,更是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社會大家庭是由一個一個的個體構成的,社會的發展狀況與每個成員息息相關。社會可持續的健康發展,每個社會成員都會受益,反之亦然。過大的貧富差距嚴重的能夠引起社會動蕩不安。社會的不穩定就會造成社會各個環節出現問題,進而影響到個體的發展與致富。二者相輔相成。先富者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適當幫助后富者致富,而后富者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激發自己的創造力去實現致富。
綜上所述,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指明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方向,同時,也是我們認識現階段貧富差距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理論依據。我們應有效遏制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著力縮小貧富差距,穩步推進共同富裕,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易重華,席學智.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內涵、地位及其現實指導意義[J].湖北社會科學,2013(12).
[3]陸學藝,李培林,陳光金.201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12.
[4]劉建明.鄧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與我國現階段的貧富差距[J].探索,2005(1).
收稿日期:2014-10-26
作者簡介:吳丹亭(1989-),女,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在民族地區的實踐研究。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