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和手段,批評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認識并改正自己的錯誤,進而帶來思想上的進步。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證明,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實施者的輔導員,通過批評學生的錯誤行為來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是非常必要的,這就要求輔導員掌握批評的策略。采取何種批評策略,從而發揮批評的正效應、克服負效應,是輔導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須思考并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批評策略;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
中圖分類號:G451.8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271-02
作為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常用手段,批評是對學生不良行為的否定評價,其目的在于使學生認識到錯誤并改正錯誤。輔導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運用批評手段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面對批評,有的學生態度誠懇、虛心接受,能夠對自身錯誤言行進行反省并以此為戒;但是,有的學生對批評不接受,而且導致師生矛盾激化。這說明了輔導員如果不能恰當運用批評方式,不但無法起到教育學生的作用,而且會造成輔導員和學生的對立。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輔導員如何發揮批評的正效應、克服負效應,使批評既有的放矢又形式多樣,既一針見血又留有余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動人,做到使學生既受教育,又得到理解、信任、尊重和關心,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
一、輔導員批評策略需要堅持的原則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達到教育效果,輔導員在對學生的錯誤言行進行批評的時候,要掌握批評方式、講求批評策略,只有學生接受批評,才能成為其成長成才的動力。
1.堅持適度原則
批評要堅持適度原則,忌言過其實,過和不及,都達不到教育目的。作為一種教育手段,批評的作用在于讓學生知道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如果輔導員不能有效掌握批評手段,使批評帶有個人情緒色彩,對學生暴跳如雷,往往回背離批評的初衷,結果必然是適得其反。有的輔導員在批評學生的時候不注重方式方法,比如,“你以為我不了解情況么?你前天曠課,昨天夜不歸宿,今天又在宿舍酒后滋事,以你現在這樣的狀態來看,距離被學校勒令退學不遠了……”[1]像這樣的話語,學生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從此就自暴自棄了。如果批評不能就事論事,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必然使學生對輔導員產生不滿,甚至頂撞輔導員,根本無法達到批評的目的。對于違反紀律的學生如果輔導員只是蜻蜓點水般地一帶而過,那么收到的效果也只能是“好心未必能辦好事”。這就要求輔導員在批評時把握適度的方法,不僅要切中問題要害,而且要具有針對性。特別是批評學生再犯同樣的錯誤的時候,更要采取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語氣,這樣有利于學生從內心接受批評,進而改正錯誤。
2.從實際出發原則
輔導員在對學生的錯誤言行進行批評的時候,要建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要從問題實質出發,分清主次,找準要害,如果輔導員不能從實際出發:輕者,收效甚微;重者,適得其反。這就要求輔導員必須特別注重批評的方式方法,在批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就事論事,將批評內容的重點、難點、接受點進行隔離,使學生對批評內容能夠接受,使批評達到教育的目的。輔導員在批評時不可主觀地對學生下結論,把學生的錯誤上升到品質好壞的高度去解釋,更不能給學生亂貼標簽、過早定性,這不僅會影響輔導員和學生的關系,而且會造成學生的自暴自棄。輔導員對學生實施批評之前要對所存在的問題深入調查、了解,全面掌握問題的第一手材料,把握問題的緊迫度,觀察批評對象的情緒和心理,感受批評對象的主觀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力求從多側面、多角度思考問題,給予學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然后再有的放矢地開展批評教育。那種只看表面現象即判斷是非曲直,不分清主次和不做深入了解就隨意進行批評,只會傷害學生的自重心,降低輔導員的威信。
3.掌握時機的原則
輔導員在對學生的錯誤言行進行批評教育的時候,要掌握恰當時機,如果錯過了批評教育時機,則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一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平時表現不錯,但迷戀網游后,經常曠課、夜不歸宿,進而考試出現多門不及格。因為輔導員疏忽大意,沒有及時對該學生進行告誡,結果一發而不可收,等到家長和輔導員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教育時機。由此來看,把握教育時機開展批評對于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重要,如果掌握不好時機,就增加了教育的難度。所以,批評的時機選擇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關鍵性環節,是必須引起輔導員高度重視的。
二、掌握批評策略的必要性
大學生是非常活躍的群體,由于其缺乏社會閱歷、處于成長期,其思想不夠成熟、情緒不夠穩定,做事欠思考、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舉動,給規范管理帶來困難。大學生的出格行為有時并非出于本意,情緒沖動、僥幸心理、追趕時髦等都是導致其違反紀律的因素,如果輔導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采取一刀切的辦法,不認真加以分析給予區別對待,雖然可以實現管理的規范化,但是卻難以達到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目的。正因為如此,掌握批評策略才是非常重要的,關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開展、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成才、關系到德育目標是否能夠實現。
三、輔導員應當掌握的批評策略
輔導員的批評使學生樂于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必須把握恰當的批評方式,切忌“一刀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常用的批評方式有以下幾種:
勸勉式。批評過程中將表揚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讓學生在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同時也能肯定自身的長處,在接受批評的同時能夠正確而全面地看待和認識自己,增強了改正錯誤的決心,真正能夠在接受批評后振作起來。畢竟批評不是最終目的,積極有效地改正才是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的結果。
委婉式?!?0后”大學生有著較強的自尊心,比較注重“面子”,所以如何在批評教育中既給學生面子,又達到教育的效果,是改進批評策略過程中關注的焦點。正因為如此,輔導員在批評學生時要采取委婉間接的方式開展批評。采取委婉的方式行使批評,可以更加靈活巧妙地達到批評學生錯誤言行的目的。如果輔導員采取了委婉的批評方式,學生能夠從內心接受。對于平時表現好、學習、社團活動表現突出但偶爾犯錯誤的學生,輔導員要采用比較法,“你以前表現一直不錯,現在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影響了?我相信你會像以前那樣的!”[2]采取委婉的批評方式可以使學生自愿地對自身錯誤行為及觀念進行改正,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輔導員開展工作,進而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既實現了對學生的教育,也激勵了學生的進步。
暗示式。暗示就是運用人的意識活動的這種暫時神經聯系來進行批評的活動,好處就在于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建立起自覺改正錯誤的行動。而且這種批評比較含蓄,犯錯誤的學生能夠樂于接受。比如輔導員在檢查課堂紀律時發現,個別學生上課玩手機,老師講什么充耳不聞。輔導員可以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你還記得你一年的學費多少錢么?你算過你一節課要花掉父母多少血汗錢么?你知道你在宿舍睡覺的時候,別人都在學習么?”[8]學生就會領悟輔導員的意思,認識到了自己上課不聽講的錯誤,使學生在自我感悟中分清真善美和假丑惡,這樣親切、和藹、入情入理的語言批評,更容易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效果。有時,一個滿含期待的眼神、一個欲言又止的表情、一個輕拍肩膀的動作、一個緊鎖眉頭的神態,無一不傳達出輔導員肯定或否定的意見。比如有的學生準備考試作弊,這種情況下就要對學生進行暗示批評,不僅能夠將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而且還給足了學生面子,能夠誘發學生內省,通過自我反思實現自我教育。
揚抑式。揚抑式批評往往以親切的話語或贊揚作為開始,之后話鋒一轉指出其錯誤原因和危害。這種批評方式能夠解除學生在心理上的防御性,能夠使學生順利地接受批評。所以采取表揚與批評相結合的揚抑式的批評方式,能夠使學生在親切融洽的氣氛中接受批評。當輔導員對違反紀律的學生干部進行批評教育時,要采取以下的方式:“據我所知,班級同學之所以擁護你,因為你好學上進,團結同學,尊敬師長,有奉獻精神。不知道你為何違反學校規定在宿舍里使用大功率電器?”批評中飽含信任和激勵,更傳達著輔導員的殷切期望,讓受批評的學生干部在批評中看到了優點和長處,也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和努力發展的方向。
商討式。輔導員要擺脫以權壓人的架勢,充分考慮受批評學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狀態及受批評時的情緒,讓受批評的學生感覺到受批評不是被壓抑、被強制。如一位輔導員發現一位學生曠課,輔導員對這位學生說道:“你有急事外出,這可以理解;但是上課對于你來說更重要,落下的課程再想學會將付出更多的時間,何況學校有學校的管理制度和紀律,下次可不能這樣!”[2]相信如此平等商討式的批評方式定比貼出白榜、通報批評甚至給予紀律處分更能被受批評的學生接受。面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復雜多變的問題,對學生暴跳如雷的訓斥是難以起到作用的。正因為如此,進行商討式的批評才顯得尤為必要。針對學生管理工作中常見的夜不歸宿、酒后滋事、違規用電、曠課等現象,輔導員要召集班會對這種現象展開商討,讓學生自我剖析,自我認識,在自我審視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換位式。換位式批評有兩種情況:一是輔導員換位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從學生的視角對事件的前因后果進行重新認識,分析其中合理的因素,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能寬容時不苛求,可諒解時不計較,以心換心,進而使學生提高認識、虛心接受批評;二是讓錯誤的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從輔導員的角度去思考自身錯誤所帶來的影響。這是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過程,如果輔導員采取的方法不當,很可能加劇事態的發展,使矛盾激化,達不到批評教育的目的。而采取輔導員和學生交換意見的辦法,受批評的學生就會在思考中“將心比心”,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條中明白自己所犯錯誤的性質、危害和后果。顯然,這種讓學生換位思考式的批評比輔導員暴跳如雷地對學生高聲訓斥效果顯著得多。輔導員批評時不能機械地生搬硬套單一的批評方式,而要綜合運用批評的心理效應,盡可能地發揮批評的正效應作用,努力克服批評的負效應,使批評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批評是建立在教師具有教育民主平等和教育現代化的教育理念的基礎之上的。只有確立正確的教育觀、教師觀與學生觀,尊重學生的人格,了解學生的個性,才能掌握批評的策略,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高文娟,仲晨星.略論傳媒類專業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以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為例[J].齊齊哈爾工程學院,2012(3).
[2]李佳航.試論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J].北方經貿,2013(3).
收稿日期:2014-10-23
作者簡介:張釗(1986-),男,吉林安圖人,助教,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