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作風問題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作風問題的核心是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要解決官僚主義作風問題,就要認清官僚主義的實質、產生根源、主要表現及危害,對癥下藥,切實加強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
關鍵詞:官僚主義;實質;表現;危害
中圖分類號:D63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015-02
黨的作風問題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作風問題的核心是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長期實踐中,形成了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成為黨的三大作風之一,保證了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勝利。
黨的十八大決定,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開展一次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此次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在于改進黨的作風,要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黨中央把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聚焦到作風建設上,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切中時弊,很有針對性。本文就當前領導干部官僚主義作風進行一次剖析,并就改進黨的作風建設,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官僚主義的實質及產生根源
官僚主義的形成既有歷史根源,也有現實原因。毛澤東指出:“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是資產階級的東西,我們黨內存在這三個東西,這個賬要掛在資產階級身上。”他一再告誡全黨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
官僚主義的歷史根源可追溯到封建社會形成的“官本位”意識,就是“以官為本”,一切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什么都有了,甚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現實原因是一些領導干部放松了黨性修養,沉湎于“自我設計”,只求個人升遷,不問群眾冷暖,自覺不自覺地做了“官本位”的俘虜。由“官本位”意識所導致的官僚主義,本質是缺乏責任心和事業心,對黨和國家的事業不負責任,對人民的利益不負責任。在黨內的不正之風中,只要有了由“官本位”意識所導致的官僚主義,其他的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就會相隨而生,給黨和國家帶來更大的危害。
二、當前領導干部官僚主義作風的表現及危害
(一)脫離群眾,危害黨群、干群關系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而脫離群眾是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官僚主義最基本的表現就是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因而也是執政黨的最主要危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反對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在一些黨員干部身上,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官僚主義傾向。二是高高在上,不深入群眾,不深入基層,不深入調查研究。即使下去,也是下級人員跟著一大群,報社電視臺記者一大幫,迎送宴請,參觀題詞,領導精力分散,接待單位忙于應酬,群眾不能講真話,導致調查不深,研究不透,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脫離群眾,必然被群眾拋棄,執政黨肯定垮臺,蘇聯的解體即為明證。官僚主義一旦盛行,民心“長城”便轟然坍塌,執政之基即土崩瓦解。官僚主義侵蝕黨群、干群關系,葬送黨緊密“依靠群眾、聯系群眾”的傳家之寶。
(二)破壞社會和諧,阻礙政治改革
首先,破壞社會公平,危害和諧穩定。由于官僚主義借助權力尋租攫取大量社會資源,如此一來,社會財富盡落官僚囊中,必然導致貧富差距持續加大,損害社會整體的公平性。經年累月,容易帶來社會不滿情緒的累積及不安定因素的增加,進而危害和諧社會的安定團結。從“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到“紅色的水不等于不達標”,近年來官員們你方唱罷我登場,語不驚人死不休,上演了一出出刺痛公眾神經的“雷語劇”。鄭州市一塊經濟適用房用地被開發商建起連體別墅和樓中樓,2009年6月17日,面對記者采訪,鄭州市規劃局副局長逯軍質問記者:“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2013年4月,河北滄縣當地河流因嚴重受污而變紅,該縣環保局局長鄧連軍卻稱:“紅色的水不等于不達標的水。比如咱放上一把紅小豆,煮出的飯也可能是紅的,不等于不達標。”
其次,官僚主義會遲滯、阻礙社會的政治改革,甚至拉歷史的倒車。因為,官僚主義的生存之基為,政治制度的不完善,百姓民主意識的不強烈,社會發展的相對滯后。而官僚階層為了維護其特權,必然拒斥政治體制改革,進而逆社會發展潮流而動,是天然的保守力量。
(三)助長腐敗,破壞黨的純潔性
首先,官僚主義是腐敗的溫床。鄧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做了《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改革》的講話,其中對官僚主義的危害性做了深刻評析,斷言官僚主義是助長腐敗產生的重要源泉。大量事實表明,一些地方的政策法規之所以無法落實,流于形式而無力無效,除了腐敗分子人為地破壞法規、逃避懲罰外,官僚主義帶來的管理不嚴、執行不力、扯皮推諉、放任自流等亦是一大原因。其次,官僚主義使腐敗行為肆無忌憚,破壞黨的純潔性。他們對群眾的急切訴求漠不關心,麻木不仁,不愿直面群眾,使弄虛作假、尸位素餐、奢靡之風愈演愈烈。再次,官僚主義誘使的形式主義給國家、集體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官僚主義不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寶貴時間,而且讓改革開放喪失了許多難得的發展機遇。
透過以上的種種表現,我們不難發現,官僚主義違背我們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與黨的群眾路線水火不容,危害是極其嚴重的。我們黨來自人民,代表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各級領導干部,無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務員,沒有任何高居于群眾之上的理由。我們所掌握的權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只能用來管理國家和社會,為人民群眾謀利益,受人民群眾監督。
三、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切實改進領導干部的作風
(一)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黨章明確規定: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搞官僚主義的人,心里只有名利,沒有群眾;他們眼睛長在頭頂,只看上,不看下。群眾對他們最有數,心里最反感。近年來,各地官員頻出對老百姓極不負責的“神回復”,“雷人雷語”:“我是處級領導,誰敢查我的車?”、“警察不打人,養他們干嗎?”“有意見去廁所提去”,這種官腔十足的方式是典型的官僚主義表現。因此,要充分發揚民主,讓群眾評議干部,評議領導機關,這樣才能做到準確公正。
(二)以身作則,嚴格遵守“八項規定”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有關八項規定。會議一致同意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隨后從中央到地方的各行各業、各級領導干部都積極響應規定,以實際行動轉變工作作風。八項規定,看起來都是小事,涉及每一項非常具體的工作。比如第一項,調查研究,就是以后不能搞形式主義,要真正地深入到群眾中間,讓群眾說心里話,去和群眾真正地交談,去了解實際情況,要達到解剖典型、解決困難、解決矛盾,把群眾的意見切實能夠吸收進來,掌握最真實的情況,就是說真正地調查研究,達到調查研究的目的,而不是走過場。以“老百姓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來衡量我們的言行,以此為基本準則來制定政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忠誠地為群眾謀利益,形成求真務實、廉潔高效的政風。這樣,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會大大加強,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也就失去了市場。
(三)學習黨章,常“照鏡子”
對于每一個共產黨員來說,黨章是一面最清、最亮、最重要的鏡子。黨章第二條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生。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第三條明確規定黨員義務,其中第三項和第七項規定:“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利益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貢獻。”“密切聯系群眾,向群眾宣傳黨的主張,遇事同群眾商量,及時向黨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維護群眾的正當利益。”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應該拿起這面鏡子,看看自己是否真正履行了黨員的義務,“照一照”自己為民、務實、清廉方面做得怎么樣,是否同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是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是否真心聽取群眾呼聲,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如果都做到了,官僚主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四、結束語
總之,人民永遠是我們的靠山,作為領導干部,要將為民負責記在心頭,要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黨員干部在工作中要直面困難,直面問題,要用一顆責任心、一份負責的態度為民服務,為民解憂,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鏗鏘有力的改進工作作風大合唱,使官僚主義無所遁形,似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參考文獻:
[1]用優良作風凝聚黨心民心——解讀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八項規定[EB/OL].新華網,[2012-
12-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04/1240
47349.htm.
[2]官僚主義:深層誘因及現實危害[EB/OL].人民網,[2013-
02-17].http://theory.peolpe.com.cn/n/2013/0217/c40537-
20501591.html.
[3]“神回復”頻出太“雷人”網絡時代官員如何“學說話”?[N].
南方日報,2013-08-26.
收稿日期:2014-10-16
作者簡介:杜堅毅(1975-),男,廣東羅定人,副主任,講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交通法律法規及行政管理方面研究。
(責任編輯: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