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王 湘,孫凌云
急性顱腦創傷臨床并不少見,多見于頭顱暴力損傷,以顱內出血、腦水腫、昏迷、意識障礙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相關研究[1-2]表明,急性顱腦創傷為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臨床尚無藥物可快速緩解腦水腫及修復顱內創傷,手術治療為重要治療手段之一。 改良大骨瓣開顱減壓術清除血腫較為徹底,視野清晰,對急性顱腦創傷患者術后恢復具有重要臨床價值[3]。 本研究旨在探討其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病例資料 選擇本科于2013 年1 月~2014年5 月收治的急性顱腦創傷患者80 例入選本研究,均經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且符合倫理委員會基本要求。均根據臨床表現及相關影像學檢查結果確認符合顱腦創傷診斷標準[4],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及其他部位外傷患者,將符合以上條件患者按照入選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40 例,男27 例,女13 例;年齡19~65(39.8±11.2)歲;體重指數(23.9±3.9)kg/m2;致傷原因:墜落傷18 例,交通事故傷14例,打擊傷8 例;CT 檢查結果:廣泛硬膜下血腫、斑額顳葉腦挫裂傷12 例, 巨大硬膜外血腫11 例,一側額顳部廣泛腦挫裂傷伴對側頂枕部少量硬膜外血腫9 例,額顳部腦挫裂傷伴顱內血腫8 例。 對照組40 例, 男25 例, 女15 例; 年齡22~67 (41.2±12.3)歲;體重指數(23.1±4.2)kg/m2;致傷原因:墜落傷16 例,交通事故傷15 例,打擊傷9 例;CT 檢查結果:廣泛硬膜下血腫、斑額顳葉腦挫裂傷14 例,巨大硬膜外血腫10 例, 一側額顳部廣泛腦挫裂傷伴對側頂枕部少量硬膜外血腫10 例, 額顳部腦挫裂傷伴顱內血腫6 例。經分析,兩組年齡、性別構成及致傷原因等均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 > 0.05)。
1.2 手術方法
1.2.1 對照組 均采取傳統大骨瓣開顱手術治療,患者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依據血腫部位采取骨瓣開顱,骨窗面積10 cm×10 cm,逐步清除顱內血腫。
1.2.2 觀察組 均采取改良大骨瓣開顱減壓術治療,患者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選擇額顳頂部、發際內中線旁2~3 cm 處做一弧形切口, 且與矢狀線平行,延伸至頂下方,再轉向前至顳部;將顯露出的肌皮瓣翻向前下方, 逐步暴露顱骨的額顳頂區,逐步開放顱底,咬除蝶骨嵴,并切除顳骨鱗部,分離硬腦膜,然后去除骨瓣,逐步清除血腫及壞死組織并徹底止血,放置引流管,實行硬腦膜減張縫合,逐步縫合帽狀腱膜層及頭皮全層,手術結束。
1.3 觀察指標 80 例患者均于術后6~12 h 內行CT 檢查,并隨訪6 個月,觀察兩組術后CT 復查中線移位、術后6 個月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GOS 評分等級判定標準[5]:恢復良好:5 分,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雖有輕度缺陷;輕度殘疾:4 分,患者殘疾但可獨立生活,且可在保護下工作;重度殘疾:3 分,患者清醒、殘疾,日常生活難以自理需要照料;植物生存:2 分,患者僅有最小反應;死亡:1 分,患者死亡。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CT 復查中線移位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CT 復查中線移位恢復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χ2=6.135,P <0.05,表1)。

表1 兩組術后CT 復查中線移位情況比較[n (%)]
2.2 兩組術后6 個月GOS 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6 個月GOS 評分分級顯著優于對照組 (Z=12.967,P <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GOS評分分級比較[n(%)]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χ2=5.541,P <0.05,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
急性顱腦創傷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相關研究[6-7]表明, 重型顱腦創傷患者死亡率約為30%~40%,且近80%患者死于傷后1 w 內。 急性顱腦創傷患者主要死于急性顱內血腫、大面積腦缺血及腦水腫等。目前,手術治療為臨床干預主要手段之一,清除顱內血腫及挫傷的腦組織,降低顱內組織壓迫為手術重點。以往臨床多采取傳統大骨瓣開顱減壓術,雖取得一定療效,但也有其缺點:(1)傳統大骨瓣開顱降壓留有大面積顱骨缺損,需要行二次顱骨修補術,增加手術次數,患者創傷增加。 (2)手術創傷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本研究對照組采取傳統大骨瓣開顱術術后并發癥11 例, 顯著高于觀察組,證實此點。 (3)傳統大骨瓣開顱術手術時間長,創傷大,一定程度上增加手術危險。
隨著臨床研究深入,改良大骨瓣開顱減壓術逐漸受到臨床重視及歡迎,其具有降低顱內壓速度較快、術野清晰等優點[8-9],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本研究觀察組采取改良大骨瓣開顱減壓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7.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7.5%。
本研究觀察組采取改良大骨瓣開顱減壓術后,患者術后中線移位情況顯著更優,且術后6 個月格拉斯哥預后評分分級顯著更優,表明療效更優。 通過本研究病例治療過程中體會到:改良大骨瓣開顱減壓術可充分暴露額、顳、頂葉及額底等部位,且可根據情況向前顱窩、中顱窩底延伸,對相應部位操作提供較佳視野,可有效避免手術操作對正常腦組織、腦干的推移牽拉。 改良大骨瓣開顱減壓術可提供較寬操作視野,對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及血腫具有重要意義,且方便操作。
總之,改良大骨瓣開顱減壓術應用于急性顱腦創傷治療效果較佳,術后恢復好,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1] 王智勇,艾昌淼,羅興武,等.急性顱腦創傷160 例手術治療[J].中國實用醫刊,2014,41(14):92-93.
[2] 宋朝理,鄭小強,莊進學,等.單側入路大腦鐮切開清除雙額底腦挫傷手術探討[J].西南國防醫藥,2014,24(7):756-757.
[3] 儀立志,賈軍,石小峰,等.顳肌外改良術式在標準外傷大骨瓣減壓術后顱骨缺損修補中的應用[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11(16):4891-4893.
[4] Manoel Luiz de Cerqueira Neto, Alvaro Vieira Moura, Telma Cristina Fontes Cerqueira,et al.Acute effects of physiotherapeutic respiratory maneuver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trauma[J].Clinics (Sao Paulo),2013,68(9):1210-1214.
[5] 鄧世強,游旭,王文,等.兒童急性閉合性顱腦創傷手術治療特點及并發癥分析[J].四川醫學,2013,34(11):1694-1696.
[6] Hagen Andruszkow, Christian Probst, Orna Grün,et al.Does additional head trauma affect the long-term outcome after upper extremity trauma in multiple traumatized patients: is there an additional effec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J]?Clin Orthop Relat Res,2013,471(9):2899-2905.
[7] 柏魯寧,柯尊華,張毅,等.去大骨瓣減壓術后并發遲發性顱內血腫的預后分析[J].中華創傷雜志,2014,30(4):311-312.
[8] 王振忠,鄭鈞,章衛橋,等.老年重型創傷性腦損傷患者去大骨瓣減壓術后并發硬膜下積液23 例[J].中華創傷雜志,2013,29(12):1177-1179.
[9] 李澤文,潘冬生,邱克軍.高原地區顱腦損傷去骨瓣減壓術后并發癥分析[J].西南國防醫藥,2013,23(12):1345-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