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婷,王小華,王蘭英
據資料報道, 醫務人員的職業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3~6 倍[1],在受感染的醫務人員中,護士所占比例為63%[2]。手術室是醫院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救治的重要場所,也是病原體最為集中的場所,因此被認為是臨床一線高危科室[3]。 手術室護士常年工作在此,處于多種有害因子之中,若不注意個人防護,極易發生職業性損傷,給其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 因此,手術室護士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增強職業防護措施,遠離各種危害因素,在高效優質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保證自己的身心健康[4]。 本研究通過對我院手術室護士工作中裸露皮膚受損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探討有效的護理干預對其心理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以我院手術室的32 名護士為研究對象,其中副主任護師3 人,主管護師11 人,護師10 人,護士8 人;年齡23~54(34.33±4.19)歲;本科15 人,大專13人,中專4 人;工齡1.5~27 (14.32±2.48)年。
1.2 手術室護士工作中裸露皮膚受損危險因素分析調查以往本院手術室護士裸露皮膚受損的原因發現,主要包括銳器損傷、 血液及體液污染及消毒滅菌劑影響。(1)銳器損傷。 由于日常工作中要進行手術準備與配合,手術室護士接觸銳利器械的機會較多,如手術刀片、注射器、縫合針、剪刀等。由于手術室工作環境的特殊性,護士常因時間緊迫和情緒緊張造成操作不當, 發生皮膚被銳器所傷。 如處理不當,還會導致血源性傳播疾病的發生。有研究對在醫院手術室工作年限3~20 年的護士展開調查顯示,皮膚受傷經歷達83.3%~93.2%[5]。 (2)血液及體液的污染。 手術室工作量極大,病種復雜,有些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在來不及檢測生化項目的情況下即開展手術。手術室護士不可避免要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及排泄物等,可造成皮膚黏膜的污染。特別當患者合并乙肝、丙肝、HIV感染或護理人員存在皮膚黏膜破損時, 血液傳播疾病的幾率極高。 (3)消毒滅菌劑的影響。 護士每天要進行多次的消毒,各種消毒滅菌劑的應用更多,如使用后污染手術器械的初步處理等,均需用化學消毒劑進行處理。化學消毒滅菌劑對人體存在多種危害性,如皮膚直接接觸2%堿性戊二醛或含氯消毒劑均可導致皮膚發炎、過敏[6]。
1.3 干預方法 由我院資深護士長及相關專家組成護理干預小組, 對所有研究對象采取針對性的宣教干預,具體方法:(1)提高自身防護意識。洗手要正確,熟記消毒隔離技術,嚴守無菌操作原則;在手術室的高危和高壓環境中,護士應掌握調節心理緊張和舒緩壓力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定期對護士進行心理咨詢,做好心理健康維護工作;工作時注意溝通技巧,創造融洽的工作氛圍,形成團結協作的團體,可有效減輕護士的心理壓力;在業余時間進行必要的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通過適宜的生活娛樂方式進行減壓。 (2)銳器損傷的防護:①在使用醫療器械時,嚴守操作規程;廢棄針頭應安全存放于利器盒, 用過的針頭不可套回針帽;如被扎傷,應立即擠壓傷口,并使用流水沖洗持續5 min以上,用酒精和碘伏消毒,然后在感染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專業處理,必要時可注射免疫增強劑,將不可預料的身心危害降至最小。(3)防止血液及體液污染。 在為患者輸液、插胃管及術后整理手術間等接觸或有可能接觸血液、體液的操作時,戴雙層手套,避免皮膚直接接觸;規范術前檢查, 擇期手術患者術前需做相關生化項目檢查,感染應在通知單上注明。 急癥患者手術按陽性處理,在為急癥患者護理時應戴手套,防止發生感染。 (4)消毒滅菌劑防護。 不直接接觸消毒劑,在進行消毒操作時,應穿戴好帽子、手套、口罩及隔離服,做好各項隔離措施。 (5)做好崗前培訓與職業安全教育。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工作年限與損傷發生率間有一定的關系,年輕護士受傷的次數明顯較多,原因是由于崗前培訓薄弱,護士防護意識不強,再加上年輕護士經驗不足,因此易發生利器損傷。 加強高年資護士認真帶教,傳授經驗;年輕護士需加強業務知識學習,掌握相應的處理措施,在工作時做到忙而不亂, 避免損傷的發生。 干預時間長達3 個月,3個月后護理干預小組成員對研究對象進行評價分析。
1.4 評價指標
1.4.1 焦慮和抑郁情況 干預前及干預后3 個月,分別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 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研究對象的焦慮和抑郁情況。 SAS 和SDS 量表均含有20個項目,4 級評分,得分越高,說明程度越嚴重。 一般臨界值為50 分,50~59 分為輕度焦慮、 抑郁,60~69 分為中度焦慮、抑郁,69 分以上為重度焦慮、抑郁。
1.4.2 意外損傷發生率 分別統計干預前后3 個月內研究對象發生裸露皮膚受損的情況。 損傷發生率=(損傷人數/總人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內干預前后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及百分率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干預前后的SDS 與SAS 評分 從表1 可見,干預前研究對象普遍處于輕度抑郁,SDS 與SAS 評分平均得分偏高;干預后SDS 與SAS 評分顯著降低至臨界值以下(P <0.01)。

表1 干預前后SDS和SAS評分比較(n=32)
2.2 干預前后的意外損傷發生率比較 干預前研究對象意外損傷發生率為40.6%,干預后為15.2%,干預后損傷發生率顯著下降(P <0.05,表2)。

表2 干預前后的意外損傷發生率比較(n=32)
作為一種特殊的工作環境, 手術室工作具有高危和高壓性[7],醫學的快速發展、術式的不斷創新和難度的增加、高精尖醫療器械設備的應用與發展等,均對手術室護士的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手術室護士面臨的職業壓力日益增大,手術室護士發生抑郁和焦慮幾率明顯高于普通護士[8-10]。 同時由于手術室護士在工作中經常暴露于多種危險因素中,與銳利器械接觸的機會更多,隨著肝炎、艾滋病等傳染病在人群的傳播率的增加,手術室護士的心理及健康壓力與日俱增。
本研究對相關危險因素及來源進行了分析, 從提高自身保護意識、銳器損傷的防護、防止血液及體液污染、消毒滅菌劑防護與崗前培訓等方面進行干預, 促使手術室護士加強專業技能訓練,提高業務水平,牢記各項操作原則,強化防護意識,盡量避免由于操作不當所造成的意外損傷,使其在工作過程中做到有條不紊,忙而不亂,輕裝上陣,舒緩了心理壓力,減輕了心理負擔,減少了由于意外發生對心理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同時通過營造融洽愉快的工作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其能以輕松穩定的心態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進一步減少由于精神緊張所造成的意外損傷發生。 結果表明, 干預后研究對象的意外事故發生率明顯下降,同時焦慮與抑郁情況也有了明顯改善,說明了對專科護士根據特殊工作環境進行針對性干預的必要性。
綜上所述,進行必要的職業防護教育干預,可有效提高手術室護士的自我保護意識,降低受損事件的發生率,對于為患者提供高效優質的護理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1] 黃瑛. 手術室護士職業倦怠與身心健康狀況相關性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4,2:66-67.
[2] 卞苗明. 手術室護士職業危害及防護 [J]. 齊魯護理雜志,2014,6:109-110.
[3] 陳玉巧,張云鳳. 職業壓力與手術室護士內分泌影響調查分析及對策[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14:2143-2145.
[4] 馮德春,譚世艷. 加強手術室護士職業感染風險的管理[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4:869.
[5] 葛廣鳳,童維英. 現代醫院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壓力與防護對策[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3:483.
[6] 左迪,李艷雙,單敏紅,等. 哈爾濱地區手術室護士職業倦怠現狀與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2:2362-2364,2355.
[7] 羅海燕,謝鳳春,李蘭萍,等. 手術室護士職業緊張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3,4:170-172.
[8] 陳麗香. 傳染病手術室護士職業防護依從性的質性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3:354-356.
[9] 蘇建萍,崔莉青,賈巍,等. 手術室護士職業暴露分析與預警防范[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0:4982-4983,4986.
[10] 李芳芳,蘇秀霞,關蘭榮,等. 手術室護士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及防護措施[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2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