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誠信原則是合同法制定的基本原則,是合同法的核心原則之一,對于解決社會活動中交易糾紛有積極意義,是法律漏洞及合同漏洞的有力補充,對于解決合同規定的不規范、不全面有積極的指導作用,能準確把握當事人意志,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本文結合合同法的立法背景,對合同法制定中誠信原則進行分析,從誠信原則的含義,與合同法立法指導思想的關系及在合同法制立法中的意義幾個方面,闡述了誠信原則對于合同制定的重大意義和巨大影響,分析了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目的在于在誠信原則下增強法律執行的公平、公正,完善和補充法律漏洞、合同漏洞,更好的實現社會主義法治,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關鍵詞:合同法;立法背景;誠信原則;含義;意義
在新形勢下,我國民商活動日益活躍,社會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日漸激烈、頻繁,誠信原則是確保社會活動中交易成功與交易有效性、公平性的關鍵,在合同法制定中,充分考慮誠信原則的意義,分析其在合同法立法中的價值和作用,有利于我國立法的進步和完善。
一、合同法立法背景與誠信原則
1.合同法立法背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改革開發的深入,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初步成功,國內經濟秩序面臨的一些問題,導致了國內經濟秩序的一些混亂。早在八十年代初,我國就開始制定了一些列的合同法,以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和交易的公平、公正,為我國經濟發展塑造一個良好的環境。1981年頒布的《經濟合同法》,為國內經濟合同糾紛的處理提供了法律依據;1985年頒布的《涉外經濟合同法》,用于保障涉外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了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1987年頒布《技術合同法》,促進了我國技術產業的發展,使技術開發、技術咨詢等更為規范。這是我國關于合同立法的起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中新問題、新情況的出現,需要新的規定以滿足經濟發展需要。首先,國內市場經濟的日趨復雜化,導致國內經濟秩序略顯混亂。例如價值觀混亂、競爭激烈、利益摩擦增多等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現狀,導致部分人誠信缺失,唯利是圖。例如在社會活動中為自身利益,拋棄誠信,不依法履行合同義務,哄抬物價、降低質量、做虛假廣告宣傳等。導致人際信任、公共信任危機,人與人在社會活動交往中顧慮越來越多。例如,甲乙雙方協商做一個廣告牌,乙方擔心廣告牌做完了,甲方不結款或少結款。甲方擔心結款后乙方不能按質、按時完工。雙方在猜疑、牽制中大費周折。隨著市場經濟的轉型和法治建設的逐漸完善,八十年代頒布的三部法典難以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社會活動中,當事人的顧慮難以消除,法律的不完善和法律漏洞,降低了法律的可預見性。于1999年,我國對以上三部法典同時廢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維護社會經濟秩序。此外《民法通則》、《勞動法》等,對于合同的制定也作出了一些規定。同時,在經濟發展、改革開放背景下,大眾的契約意識、權利意識逐漸增長,形成了在經濟基礎、科技發展下、市場復雜化背景下的交易安全保護制定,以確保交易安全、商業活動的欣欣向榮。
2.誠信原則概述。誠信顧名思義就是誠實、守信,法律中的誠信原則就是在誠實、守信的基礎上,當事人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在法律規定、合同固定的義務。善意原則為羅馬法時代提出,是誠信原則的雛形,在我國經濟建設中,誠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于合同法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民法通則》將其作為立法的基本原則和核心原則之一,《合同法》對其在法律制定中的地位也予以確認,其也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用于制止濫用權力規避法律或合同規定的義務的行為。在活躍的民商活動,誠信原則發揮著巨大作用,有效的整治商業活動中的相對方,救濟受損方,確保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安全、可靠。
二、合同法立法中誠信原則分析
1.誠信原則的含義。誠信原則的基本含義就是:講信用、守承諾、不欺人,誠實、可靠。保障合同訂立的公平、公正、誠信,確保合同履行前后的保密、忠實,以及合同解釋的誠信原則。例如,2000年,超市經營者張某與房東簽訂一份租房協議,協議規定,張某于每年的2月3日向房東繳納整年的租房款,連租五年,合同到期后張某享有優先續租權。2000年-2004張某連租五年,每年都能在2月3日前后繳納租房款。2004年6月,謝某約房東協商要在此開旅店,租用房東的2-5層,但必須帶有一層門市房。房東以張某2004年(2004年2月10日繳納租房款)延緩繳納租房款為由要求終止合約,并攜帶妻女阻礙張某正常營業。在此案例中,合同規定每年2月3日張某向房東繳納全年租房款,但對提前交款或延后交款沒有明確規定。張某2004年延后7天繳納租房款是故意拖延,有意違反合同,不履行合同義務,顯然這些不成立,前幾次繳納租房款張某都在每年2月3日前后,其逃避合同義務顯然不成立。房東在收取張某租房款后,提出張某拖延交款時間,目的是收回房屋的租賃權,不能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義務,利用合同漏洞規避法律責任,違背了誠信原則。可見,誠信原則是法律調節和道德調節有效手段,是具有強制性效率的一般條款,對解釋合同、補充合同漏洞具有積極意義。總之,誠信原則的含義就是誠信、守諾,確保當事人在商業活動中的正當行為,具有尊重他人權利的意識和覺悟,尊重商業活動溝通的事實,不利用合同漏洞、法律漏洞逃避自己在法律或合同中的義務。
2.合同法立法的指導思想與誠信原則。我國合同法立法要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第一,認清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改革開發,社會經濟形態及經濟體制改革等,能切實的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服務,促進大眾在社會活動中交易的安全性。第二,從國際經濟形態出發,思考我國經濟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充分、深入的反思合同條例、實施中的經驗和不足,提高我國合同法立法的約束作用和保護作用。第三,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能在我國經濟發展的較長階段維護我國社會活動正常的交易秩序,確保社會活動交易的公平、自愿、安全。第四,適當借鑒發達國家、地區成功立法經驗,促進我國合同法立法的全面性、科學性,提高合同法制定效果。在多樣的合同法立法思想中,我們可以看到誠信原則的核心價值。第一,誠信原則是法律調節和道德調節的重要手段,對于補充法律漏洞,約束商業道德規范有積極意義。第二,誠信原則弘揚了傳統道德中忠誠、守信、重諾,使當事人的思想、意識得到充分體現,在法律基礎上能充分的體現合同的自由行、公平性,使兩個獨立、平等、自由的當事人在協商中獲得社會活動參與的最大權利,并能以善意的方式履行自己的義務。第三,誠信原則影響了合同法立法思想,使其功能隨著合同的履行和深入、擴大,更好的維護了社會交易秩序,促成了社會交易的實現,使其價值取向更高尚,提高了經濟活動的經濟效率和社會正能量。
3.誠信原則在合同法立法中的意義。合同法制定中的誠信原則來源于對社會法律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借鑒,當人們客觀的看待法律中的漏洞時,需要用道德的標準加以補充,誠信原則對我國合同法的產生意義重大。第一,誠信原則指導了合同當事人以善意的方式履行其在合同中的義務、恰當的行使其權力,避免了一些人濫用權力規避法律義務和責任。第二,誠信嚴重是法律解釋、評價的有效補充,完善了法律的部分行為功能,使其更完善、更人性化,逐漸的實現法與情的統一。第三,誠信原則的發揚有利于保護交易安全,維護了市場秩序,使市場活動更安全、更穩定。第四,誠信原則為交易合同中的人糾紛處理提供了依據和參考,如上述事例,通過誠信原則和相關法律確定當事人(租房者和房東)的真實意圖,正確的補充了合同規定的不明確、不完全義務,使受損方利益得到了保護,規范了合同解釋,維護了合同權益。第五,誠信原則是合同當事人能夠在社會活動中更充分、深入的溝通,降低了交易成本、實現了當事人利益的最大化,促進了交易摩擦的解決,使社會活動交易更容易成功。
三、結語
誠信原則打破了合同的局限性,對合同的不全面、不清晰做出了有效的補充和正確的說明,是法律漏洞、合同漏洞的有利補充和解釋、說明,對于正確修正合同有積極意義。準確理解誠信原則,防止社會活動交易中的誠信缺失,積極的促進交易的成功,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使法治思想更廣泛的貫穿于社會建設之中,促進了我國民主、法制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劉小牛,儲育明.誠信原則的價值與意義:從實體法到程序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2):114-119.
[2]韓永強.保險合同法“最大誠信原則”的祛魅[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1(02):153-157.
[3]李紅玲.合同法誠信原則之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77-86.
作者簡介:劉慧(1974.3- ),湖南常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