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婷 王琦
摘 要:公司的結構創新理論包括在公司體系結構中使用瓶頸知識以及模塊化優化公司內部活動。模塊外包的結果是可以獲得低于其競爭對手資金成本的優勢。本文解釋這一戰略如何作用及對競爭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結構創新;模塊化;資本優勢
一、引言
本文通過研究體系結構的因果關系,說明企業可以找出其“瓶頸”部件并重新設計關鍵部件,使它們變得更加模塊化。通過瓶頸知識和潛在的新模塊公司可以“縮小其足跡”。也就是說,公司可以在不犧牲性能情況下外包更多的活動。結果是公司既可以減少投資又能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或服務):它的“投入資本優勢”將超過其競爭者。
二、文獻回顧
結構創新的概念由亨德森和克拉克首次在管理文獻中提出(1990年 )。他們定義:[結構]創新改變產品組件聯系的方式,但是產品核心設計理念不變。換句話說,結構創新涉及清理已知的部件(組件)到新的型態(體系結構),在一個或多個維度上實現更高水平的系統性能。烏爾里希(1995年)定義產品結構為“被分配到物理組件產品功能的部分”。一個復雜的系統可以是一系列元素的鏈接,這些相互依賴的聯系可以是物理的,能量的或信息的(斯蒂芬,1981年,埃平格,1991年,帕爾和貝茨,1996年,鮑德溫和克拉克,2000年,2006年)。有些將有助于系統的整體性能,有些會減損或威脅系統性能。鮑德溫和克拉克(2000)同樣定義系統的結構為模塊,是系統的一部分。
Fixson (2005年)提出包括功能組件是業務定義的體系結構和系統的接口。麻省理工學院工程系統部( ESD )建筑委員會(2004年)將架構定義為: “系統的描述整個體系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他們繼續定義幾種類型的體系結構: (1)功能體系結構(完成系統的要求所需要功能的局部有序列表);(2)物理架構(最低物理資源和它們的相互聯系);(3)技術架構(包括最小的一組規則的安排,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元素,例如,該系統的物理架構);(4)動態運作架構(隨著時間的推移說明要素如何運作和互動實現的目標)。
可以知道優越的結構知識即瓶頸和潛在的模塊知識可以使一個公司通過選擇性外包實現更小的足跡。這種策略的結果是得到投資資本的優勢。從長遠來看,具有投資資本優勢的公司可以打敗其競爭對手,主導產品市場。
本文認為,理想的情況下應驗證鏈中的每個環節。要做到這點必須:
(1)公司具有精確具體的瓶頸知識和(新)模塊知識,但其競爭對手不具有;
(2)結構知識能使公司外包那些被競爭對手內部生產的活動;
(3)驗證該公司具有投資資本優勢(較高的資本周轉率和投資資本回報率);
(4)同時該公司利用其投資資本優勢可以比其競爭對手增長更快,并使競爭者低于其自身的資本成本。
三、案例分析-戴爾和康柏電腦公司
現實中,實現企業較小的框架結構的方式是相互補充的,因為較小的公司結構實現需要外包。
1993年戴爾為了應對資金危機開始縮小公司結構;該年底,戴爾的庫存周轉期從73天下降到34天。而95年戴爾的銷售收入增加了52%,投入資產增加超過5億美元,戴爾公司的現金流面臨巨大考驗。到1996年,戴爾的庫存周轉期下降到15天。與增加的應付賬款(從41到63天)相比,應收賬款有小幅下降(從50天到42天),這使得戴爾的資金流得以周轉。
從1990年到2001年,康柏公司是戴爾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根據公開的數據,兩家公司在資產周轉率、投資回報率、利潤率、現金流周轉方面的表現。數據的平均值表明,與康柏公司相比戴爾的投資資本優勢明顯。
這證明有投資資本優勢的企業將比競爭對手具有更大優勢。這個預測在戴爾和康柏電腦公司1990年到2001年銷售增長率中得到驗證。從1996年開始,新的商業模式使得戴爾的增長速度持續領先康柏公司。然而在1996年,戴爾的銷售額不及康柏的三分之一,且康柏公司的增速也很快。但到2001年戴爾已經趕上康柏公司。比較兩個公司的投資回報率也會有有趣的發現。從1996年開始戴爾公司的投資回報率比較平穩。1995年康柏的投資回報率已經高達25%,1996年投資回報率上升到53%,1997年更是高達75%。但不管康柏管理層如何努力,其投資回報率和資產周轉率還是不及戴爾公司。
四、結論
本文提出企業可以使用結構創新來獲得動態競爭優勢。該戰略利用結構瓶頸知識和模塊化運作縮小企業的足跡。外包策略可以幫助那些投資回報率低于資金成本的企業,使其獲得投入資本優勢。本文解釋了這種戰略如何發揮作用以及模塊化如何對產業創新產生持續性影響。并用90年代康柏公司與戴爾公司之間的競爭為例論證了該戰略。
參考文獻:
[1]Aoki , Masahiko (2001). Towards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Furubotn, Eirik G. and Rudolf Richter (2005)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2nd Edition,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3]劉紹堅.承接國際軟件外包的技術外溢效應研究.經濟研究,2008第5期.
[4]黃燁著,張紀.跨國外包對接包方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國際貿易問題,2011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