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丹 肖芳芳
摘 要:2014年1月財政部發布關于修訂《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的通知,并于同年7月開始實施。此變革代表我國對財務報告進行不斷地完善。本文主要探討了財務報告的發展歷程與結構變化,從而發現其還存在著不足,進而提出了一些改善意見,使其發揮效用最大化。
關鍵詞:財務報告;表外信息;報告方式;報告模式
一、財務報告內涵
財務報告是指財務信息在財務報表表內的確認及表外的披露。現有財務報告是以財務報表為主體的有機體系,是一個向外界傳遞有效信息的系統。財務報告包括財務與非財務信息,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依據。財務報表是指基于日常會計核算,按照規定的模板定期編制的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書面文件。財務報表包含于財務報告內,它是財務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財務報表就談不上財務報告。但是財務報表并不等于財務報告,財務報告是一個廣義概念,它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需要的整體信息,而不僅僅是財務報表可以提供的信息。
二、財務報告發展
1.財務報告總體發展。隨著會計的發展,財務報告總體演變軌跡為賬簿式、單一報表式、雙報表式、三報表式。早期賬簿式財務報告,分為口頭式與上計式。我國戰國時就出現賬簿式財報,而西方賬簿式財報產生于12世紀。資產負債表起源于16世紀的歐洲,它是依據各國具體情況產生的。利潤表起源于17世紀的損益證明書,前身是18至20世紀的《損益·原始資本計算書》。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西方國家的財務報告已逐步定型于由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組成的兩表體系。三報表模式是在兩表體系基礎上增添現金流量表。隨著經濟發展,雙報表模式已不能滿足信息用戶的需求,因此美國在20世紀中后期將現金流量表納入報表體系。
2.財務報告近代發展。從1966到2008年,財務報告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著革新。1966年AAA的《基本會計理論說明》認為單純的歷史成本與現行成本計量均是片面的,應采用雙屬性計量,并采用同時報告歷史成本和現行成本信息的多欄式報表。1975年ASB的《公司報告》認為傳統會計目標與財務報告系統均落后,需要重新定位其目標,報告應反映社會責任信息。1994年AICPA的《改進企業報告——以用戶為重心》認為報告信息缺乏完整性與相關性,需增加如公司背景等系列信息;在報表中區分核心與非核心項目,采用不同計量屬性。1999年IASB、2000年FASB先后提出在信息技術成熟化的環境下,網上財務報告應提供多維報告模式等。為實現國際目標趨同,2004年IASB和FASB進行聯合研究,于2006年將該項目擴展到全部財務報表的列報。2008年由IASB和FASB發出討論稿《關于財務報表列報的初步意見》,對表內的內容分類與組合方式作了改革。
3.財務報告國內發展。從財務報告的總體發展可看出在賬簿式階段,我國財務報告處于領先地位,但隨著中國的閉關鎖國,致使經濟逐步落后于西方國家,以至財務報告處于停滯狀態。我國建國初期實行計劃經濟,國企資產由財務部與銀行共管理,企業只需編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1992年財政部編制《企業會計準則》要求企業須編制財務狀況變動表或現金流量表。1998年財政部又頒布《現金流量表》,這時現金流量表已徹底代替資產狀況變動表。至此我國建立了三表體系。2006年新《企業會計準則》出臺,其中《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對我國的財務報告體系進行了規范。2014年1月又對《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進行修訂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我國財務報告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1.我國財務報告現狀。2014年1月財政部修訂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在總則方面,它明確了財務報表的五部分具有同等的重要程度;明確指出準則同時適用于個別報表、合并報表、年度報表和中期報表,具體列報和編制,應遵循相關的具體準則。而舊準則,僅對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和列報提出明確要求。在基本要求方面它在持續經營部分新增三條準則,要求企業管理層對從報告期末起至少12個月的持續經營能力進行評價并披露結果。它對重要性等信息進行了修改,且明確以權責發生制編制報表,與國際列報準則一致。在資產負債表方面,它提出了多種經營企業的列示要求,應收/預付賬款、應付/預收賬款列報方式,及“正常營業周期”定義;在利潤表方面,它對綜合收益進行重述;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方面,它對列報格式進行局部調整。在附注方面,它將“企業的基本情況”提升為附注披露的第一項信息,提高了其重要性;而且在“遵循企業會計準則的聲明”等方面進行微調;且提出了更多的披露要求。
2.我國財務報告存在的問題。有限的表外信息。基于使用者對信息要求的提高,財務報告提供的信息缺乏完整性,以至于不能使信息使用者據此做出正確決策。企業資源包括有形資產、無形資產與人力資源。其中無形資產與人力資源是核心資源,反映到信息上就成為更有價值的信息。可是現行財務報告中多是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實物資產信息,缺乏無形資產等方面的信息。
落后的報告方式。財務報告的作用是為決策者提供決策時所用的信息,因此信息應在決策之前提供。可是現實情況卻是信息提供不及時,往往還提供滯后信息,給相關利益者做出合理決策造成不便。我國目前采用的報表報出方式為年報、中期報表,提供的信息多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反映企業的歷史信息。縱觀財務報告的近代發展,各國均已做出一些變革,我國在這方面還需改進。
單一的報告模式。目前財務報告模式單一,多為通用目的下的財務報告,采用統一的標準模式,這看似節省成本,實際上卻是浪費社會交易成本。此類報告不能滿足所有使用者對信息的需求,即信息相關性水平較低。比如說投資者與政府的信息要求就不盡相同。采用同樣的報告模式會造成信息的重疊,給雙方造成損失。目前我國的報告模式需要改進。
四、我國財務報告的改進措施
1.加大信息披露。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結合實際,先推出暫行條例等規章,先進行理論規范,給報表編制單位以編制基礎與理論依據。我國現行報告體系中僅有附注,而無輔助報表。財政部可以制定制度先行鼓勵報告編制單位編制預測報告、分部報告等輔助報表。隨著制度完善和市場成熟,將此鼓勵政策變為常規行為,各實體均提供能滿足信息需求者要求的整套報告。現有的附注內容也不夠充分,應根據實際需要,增添如已發行股份的替代計量等信息。
2.改革報告方式。我國近代會計發展的起步較慢,但是我們正在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各方面的硬軟件在不斷更新,從后臺上支持會計發展。財務報告方式的改革需要互聯網及其他先進技術的支撐,而我國在這些方面的發展已與國際接軌,完全有能力支持財務報告方式改革。現在欠缺的是人們運用這些技術變革報告方式的意識。現階段為了滿足信息的及時性,我們可以改變報告的載體模式。通過互聯網,將載體從有形變為虛擬。各報告單位將信息及時傳遞給國家級會計信息中心,然后各信息使用者再按需選取,每月、周或日以文字、圖像等形式形成所需的“財務報告”。
3.增加報告模式。針對通用與特殊目的分別制定模板,而通用目的模板已經存在,現在需要收集信息,辨別最主要的特別目的報表使用者,據其要求編制特別報告模板。最后針對現在未辨別出的特定信息使用者編制在線自定義模板,由此類使用者自行提供所需信息類型,逐漸建立其自身的報告模式系統。最后將他們的模式系統上傳到國家財務報告模式中心,由其匯總、分析、重建,出具具有統一標準化的報告模式,再次下發到各實體。各實體據實際情況修改現有模式,再將修改后的模式上傳,據此形成一個動態發展的報告模式系統。
參考文獻:
[1]馮海虹,馮雨.財務報告缺陷及改革研究綜述[J].財會通訊,2012,(5):51-53.
[2]葛家澍.財務會計與財務報告的未來發展趨勢(下)[J].浙江財稅與會計,1998,(11):11-22.
[3]葛家澍,杜興強.現行財務會計與報告的缺陷及改進(上)[J].財會通訊,2004,(5):17-19.
[4]葛家澍,林志軍.現代西方會計理論[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5]鞠靜玉.完善企業財務報告的四點建議[J].科技經濟市場,2006,(1):62-64.
[6]孔德蘭.我國現行財務報告改進問題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6,(31):91-95.
[7]羅宏.財務報表的表外信息研究[J].南華大學學報,2001,(2):17-20.
作者簡介:馮丹(1990- ),女,回族,河北省承德市人,在讀研究生,單位:河北大學,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