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英 熊立榮
摘 ?要:青年民警隊伍高學歷與低能力并存、高熱情與低韌性共有、獨生子女比例高和重科技、輕傳統,從而導致心理應激應對能力不高。警務實戰心理應激應對訓練契合公安工作需求、學習需求和民警教育訓練現狀,初步開展野戰和夜戰、加強武器和警械使用系統模擬訓練、加強法律培訓等方面增強民警心理應激應對能力訓練意義甚大。
關鍵詞:民警新特點;警務實戰;心理應激應對
公安教育訓練工作在公安隊伍建設中居于先導性、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是提高公安隊伍整體素質和戰斗力、推進公安隊伍知識化、科技化、正規化和職業化建設的核心環節。警務實戰教學作為公安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公安執法能力、執法安全及執法規范化方面有很大作用。但隨著民警隊伍更新換代,公安工作的新形勢和新變化,警務實戰在民警教育訓練中面臨新挑戰,必須適應新需求和期待。
隨著公安人事體制改革的逐步轉型完善,一大批通過公招的“80后”青年民警充實到公安隊伍中,可以預見,這批新生力量必成為公安工作的主力軍和公安事業繼往開來的生力軍。但我們在看到希望的同時,也應看到,在當前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大環境下,這些青年民警還存在一些問題或不足。因此,做好這些青年民警的訓練教育工作尤為重要。
民警訓練涉及內容和方面頗多。本文擬根據廣大青年民警的新特點,從加強警務實戰心理應激應對訓練角度,針對目前此方面的問題和不足,探討如何開展警務實戰心理應激應對訓練,以期求教于方家。
一、 民警隊伍的新特點分析
(一) 高學歷與低能力并存。青年民警們在學歷結構和知識層次等方面優勢非常明顯,理論水平高,但也存在理論與實際脫鉤嚴重,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實踐經驗亟待提高。這些青年民警從小在我國物質文化水平都比較高的改革開放環境下成長,優越的成長環境和生活條件,使他們在動手能力方面比較欠缺,對他們從事的公安工作所必須的警務實戰能力更為匱乏,也缺乏應有的主動應對公安工作實戰和提高自身實踐能力的崗位意識。在青年民警中,很容易出現“眼高手低”、“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中的矮子”等普遍情況。
(二) 高熱情與低韌性共有。青年民警尤其是“80后”民警年齡優勢非常明顯,工作熱情高,但認知方式直觀,有時急功近利,缺乏工作持久性和韌性。他們具有先天的年齡優勢,從小接受改革開放帶來的各種思潮的沖擊,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可塑性很大。且大部分青年民警經歷了嚴格的公務員招考考驗,往往具有較強的優越感,其出人頭地和渴望他人認同、實現人生價值之心更為強烈。但是由于社會閱歷較淺,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對公安工作面臨的色彩斑斕的社會現象和錯綜復雜的形勢容易良莠不辨,容易出現“急功近利”、辦事毛躁的現象。面對一些突發應變情況時,更是缺乏應有的冷靜和理智,容易導致工作失誤,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三)獨生子女比例高。在“80后”青年民警中,獨生子女占大多數,造就了他們自信亦自我的性格特點,在工作中易以自我為中心和個人英雄主義,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和虛心求教的精神,在工作中暴露出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紀律意識較弱的問題,加之缺乏“挫折教育”和“磨難教育”,在面對難題和危機時缺乏獨自面對逆境和處理危機的能力。
(四)重科技、輕傳統?!?0后”青年民警是享受最新科技的“幸福的一代”。他們對現代科技手段駕輕就熟,信手拈來,對公安工作領域出現的新科技手段和技術手段如視頻圖像偵查、網絡偵查等信息化應用手段等更是有非常高的熱情和探索欲望。青年民警在重高科技、新手段的同時也容易忽略、輕視乃至拋棄傳統公安工作手段。諸如刑事案件偵查中的現場勘查、調查走訪、訊問等傳統手段和方法是公安工作寶貴的經驗和永遠的財富。因此,他們應學會“現代科技”和“傳統手段”“兩條腿走路”。
二、民警隊伍新特點反應的心理應激現象分析
上文所述通而總之容易導致他們的另一職業特點:接警處警時嚴重匱乏應變能力,尤其是警務實戰心理應激應對能力。在面對重大、特大治安和刑事案件時這一不足尤為明顯。部分民警因心理應激應對素質不過硬、警務技能、應變能力、處警能力低下,面對突發情況甚至執行預定計劃時發生的不作為和胡亂作為現象時有發生。筆者再此試舉2例:
案例1:因恐懼不敢作為。2012年春節,某縣某鎮一家三口被殺,犯罪嫌疑人逃離至自家后山。指揮部根據當時惡劣環境分析認為犯罪嫌疑人會被逼無奈下山覓食,故采取圍追堵截、甕中捉鱉的方式。豈知三位被安排蹲守下山唯一出口的年輕民警為了避免與犯罪嫌疑人正面遭遇,將自己反鎖在房間內。當晚深夜,當犯罪嫌疑人開始撬鎖準備破門而入時,這幾個民警不但沒有開門應戰,更不敢出門展開追捕。
案例2:因恐懼胡亂作為。某縣曾有過這樣一起抓捕行動,抓捕對象三男一女均為持槍搶劫殺人案犯罪嫌疑人。這三人晚上11點住進某賓館,為保行動萬無一失,行動選擇在凌晨3點開展。當偵察人員迅速制服三名犯罪嫌疑人后,不料1名年輕民警因從未見過這種陣勢,站在已經被制服的犯罪嫌疑人后面開槍,打傷 1名民警和1名無辜群眾。
這些問題,反映出民警們在心理應激應對方面存在的問題。所謂“應激”是出乎意料的緊張情況所引起的情緒狀態[1]。在有些情況下容易出現應激狀態,如突如其來或十分危險、必須迅速地、幾乎沒有選擇余地地采取決定的時刻。心理學家Fontana則認為應激從根本上說是人的心理和生理適應能力的一種需求[2] 。由此可知,個體應激分心理應激和生理應激兩種。而所謂“心理應激”,是指由出乎意料的緊張情況和對個體具有重要意義甚至是對人有切身利害關系的社會生活情境、嚴重生活事件等緊張性刺激所引起的一種情緒緊張狀態。心理應激往往伴有軀體機能和心理活動的激變。心理應激狀態是主客體交互作用的結果。
心理應激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兩方面極大影響:一方面是對人的健康有益的應激。適度的心理應激是人身心發展的必要條件,可以使人情急智生,使人的正常身心功能處于警覺狀態,可以提高機體的活動效率和適應效能;另一方面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消極影響。長期處于強度過大而且超出個體應付能力的應激狀態使機體的激動水平過高,甚至無法控制,往往造成神經功能、新陳代謝、內分泌、消化與排泄等各系統的紊亂,引起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加重或引發一些精神癥狀及軀體疾病。應激及其影響的大小和性質也是因人而異的:環境應對能力強的個體較少受到心理應激的消極影響;環境應對能力弱的個體較多地受到心理應激的影響。
三、開展警務實戰心理應激應對訓練的意義
(一)訓練契合公安工作需求。大部分青年民警熱愛本職工作,且認為最能激發工作積極性的因素是工作成績能夠得到認可,有成就感,自身價值得以實現。民警的職業成就與勞動付出的不同步、不均衡所產生的挫折感,容易產生煩悶、焦慮、壓抑。而警務實戰心理應激的訓練無疑是提高民警理想工作平臺和環境的一個有效因素。
(二)契合學習需求。青年民警有強烈的學習需求,大部分青年民警迫切希望加強專業知識學習,認為應開展分類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豐富培訓內容,活躍培訓形式。
(三) 契合當前民警教育訓練現狀。(1)開展警務實戰心理應激訓練可以增加民警培訓內容,改變部分警務實戰訓練流于形式的弊病。作為一種近年來新型的民警教育訓練模式,各地公安機關的警務實戰訓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當前的警務實戰訓練模式存在某些不足:形式上熱鬧,內容上滯后;門類上繁多,質量上不硬;投入上很大,收效上甚微,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警務工作實戰中存在的問題。開展警務實戰心理應激訓練可以進一步加強和保證民警培訓效果的更大實現。(2)開展警務實戰心理應激訓練可以轉變民警培訓空間,改變傳統警務實戰訓練拘泥于課堂和實戰演練場地的思路。當前,民警警務實戰訓練場地往往是教室,稍微有所改革的是培訓中心的演練場地。這些演練場地空間不大、設施比較簡陋,往往是按照實物的縮小比例建成。在這樣的“擬態環境”下,學員們很難在心理上進入臨戰狀態。(3)開展警務實戰心理應激訓練可以變換學員地位,突破傳統警務實戰訓練中學員處于“貌似主動的彩排狀態”的局限。傳統警務實戰教育訓練中,民警的行為是主動的,且訓練中往往取團體作戰形式,對于培訓內容、培訓方式,課堂的每一個環節,將來要發生什么,一切都會按照教學實施計劃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進行,幾乎不會有其他變數,學員們只需“冷眼旁觀”或者“坐山觀虎斗”即可。而實戰狀態則不然,實戰中,民警基本處于被動狀態,環境如何,面臨著什么樣的對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這些關乎“安全”和“人命”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存在很大變數。
四、開展警務實戰心理應激訓練之我見
(一)開展野戰和夜戰等實訓模式,從環境適應和挑戰上著力。借鑒部隊野戰和夜戰的方式,根據公安工作中可能面臨的搜查、追捕環境,在時間(夜間為主)、空間(以荒山野嶺、荒郊野外、鬧市復雜街區等為主)上布置相關模擬情景,盡可能全仿真實戰訓練,著重訓練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應激能力。
(二)開展武器和警械使用系統模擬訓練,從裝備熟悉上入手 。開展武器和警械實戰,使民警們對警械運用自如,更訓練其“非常態”下的武器使用,培養廣大青年民警面對“涉槍”事件或“涉槍”案件,面對犯罪嫌疑人的“荷槍實彈”時在心理上的優勢,進一步提高公安隊伍的戰斗力。
(三)加強法律培訓,從制度和法律保障上發力。加強對民警們的法律培訓,指的是為民警這些法律使用者們提供相關法律知識,真正實現“法為我所用”,這樣,不但可以避免執法時為法所傷的困境,也可以真正拿起法律武器,真正實現自己的執法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培養“80”后民警們的心理應激應對能力,了解其情況,把握其特點,推出和完善具有時代特色、貼近公安實際且收效明顯的警務實戰尤其是心理應激訓練模式,才能切實用好這個重要群體,充分發揮其公安工作生力軍和主力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曹日昌.普通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第P356頁。
[2] 戴·馮塔納 [英]. 教師心理學.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第4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