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儉
目前,高職語文教學課程的評價主要是以考試作為主要手段。以一份語文試卷定優劣的評價方式,考試的內容成為教學的主宰,忽視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忽視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以考試作為主要手段的評價方式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學習的積極性。故而,語文教育必須在評價方式上進行改革。
一、學習行為習慣的評價
烏申斯基說“習慣是教育力量的杠桿”。葉圣陶先生也認為學習的最好方法是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對學習活動及結果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因此,評價學生基本語文素養是否初步形成的標志是學生是否擁有自主學習語文的意識和學習語文的好習慣。我們從學習準備、上課聽講、工具書的使用、作業完成、資料積累、古詩文背誦、讀書札記等方面評價學生,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課前準備學具的習慣,認真聽講、做好筆記的習慣,書寫整潔美觀的習慣,勤翻工具書的習慣,讀課外書的習慣,每周一詩的背誦習慣。
二、自主合作學習的評價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建立互動合作、自主探究的新型課堂關系,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對學生自主合作素養的評價,應從學生是否注重與同學間的交流、是否主動思考、提出疑問、是否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并就所討論問題提出自己看法、是否與其他同學共同完成自主互評、認真負責等方面來設計評價指標,引導學生在討論、質疑、合作中學習語文,在自主探究中引發語文學習興趣。
三、閱讀、寫作的評價
閱讀是學生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形成語文能力的基礎。寫作是學生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學生認識世界、表現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教師可推薦課外讀物讀,學生自主選擇課外閱讀材料。學生能夠摘抄閱讀材料中優美的、有啟示性的語句,能對文章作一點賞析、提出疑問。堅持課外練筆,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和良好的習慣。
就語文知識素養而言,它包括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就語文能力素養而言,包括聽、說、讀、寫基本技能和認識能力、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對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能力發展的狀況,主要是以考試方式來評價。針對“一卷定優劣”的不合理,首先我們注重在考試中加入聽力測試的成績,并且在命題和要求上,注重學生個性的差異,注意在參照教材的基本要求上,適當向課外延伸、向生活延伸。這樣,能夠比較客觀的評價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發展概況,能夠較有效地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促進學生基本語文素養的形成;其次,引導學生對“知識與能力”的發展情況盡心梳理、總結、反思。每一次測試后,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自信,“我最自信的題型”、“我最喜歡的題型”,等等,這些均能讓學生找到自信的源泉。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失誤,檢查自己的預習、上課、復習、課外學習等各個學習環節,找出優點和不足,最后提出改進的方法和建議。這樣,要想獲取高分,必須重視日常學習過程的評價,重視日常語文能力的培養。
四、學生綜合性語文學習評價
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對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要求,它是學生語文素養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將所學知識綜合利用的一個表現,更是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體現。對綜合性語文學習的評價是基本語文素養形成性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每學期教師需要向學生推薦綜合性學習內容,例如,辦班刊、小報、個人文集;組織班會,寫好串詞;參加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寫出調查報告;參觀家鄉的名勝古跡,為家鄉的景點寫解說詞;對同學、家鄉、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能收集資料,寫出一點研究性文章,等等。教師對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評價,一是看能否主動積極地參與活動,二是看在活動中能否有新的創新,能否發揮個性特長,三是看學生能否與他人合作,積極為完成活動獻計獻策,共同完成活動。評價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探究問題的意識、有創新思想的意識,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讓學生有自信心,有成就感。
參考文獻:
[1] 唐曉杰.課堂教學與學習成效評價[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2] 馬永.觀摩與評析[J].教師,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