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本文從行動導向的教學改革角度出發,結合這幾年的教學改革感悟,淺析行動導向教學法下的教學思變。
關鍵詞:高職;行動導向教學法;教學思變
一、行動導向教學法及其實施意義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德國職業教育的主要教學方式。教育部職教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指出。行動導向教學法是教育學的一種新范式,基本意義在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序列,讓學生“在行動中學”。行動導向教學實質上創造出了教與學、師與生互動的社會交往的仿真情境。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界評價它是一種新的課程理念 ,一個先進的教育觀念,一個完整的職業教育模式。近幾年來,我國江浙兩地高職院校行動導向教學法的運用,取得較大收獲,教學成果顯著。
二、高職院校行動導向教學法下教學的現狀
(一)學生素質參差不齊。高職院校的學生入校時,高考分由200多分到400多分不等,高低懸殊大,學習的底子不同,學習的方法和效率也不一樣。
(二)以行動導向法編制的教材不多。學院從2007年摸索搞教學改革,每個系部基本按行動導向法開發了1-2門課程校本教材建設,但大多數課程采用的都是高職高專系列教材,不適合行動導向法教學。
(三)實訓室建設和校外實訓基地開發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每個高等職業院校都有一定的校內實訓室,但是實訓室的數量有限,課時不夠,校內實訓難以做到緊貼職業活動。
(四)教師教學改革的力度有待提高。高職教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理論知識比較扎實,缺乏企業的實際工作經驗。教師是行動導向教學改革的核心人物和關鍵所在,要求教師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并按照職業活動的要求組織好教學內容,要按學習領域的要求編制好教學計劃,安排好教學程序。這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更新,加大教學改革力度。
三、行動導向教學法下教學策略思變
(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改革教學方法。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對所學的課程感興趣,教學組織形式必須靈活多樣。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廣泛采用項目教學、案例教學、討論參與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使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際操作領會理論與實踐的運用,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者,在教學手段上,教師應充分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融為一體的特殊功能,把實際的業務處理流程做成電子課件或直接引用相關軟件,使教學更直觀、更緊貼職業活動。
在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需要貢獻自己的智慧,沒有旁觀者,只有參與者,學生能真正感受到學有所用,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專業能力提高與關鍵能力發展的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需求。
(二)加快開發校本教材和實訓指導書。開展行動導向教學,要加快和企業、行業專家聯合開發校本教材和實訓指導書。由企業、行業專家參與編寫教材、指導書提綱和提供案例,由專業教師執筆編寫,再討論定稿,將職業行動領域合理轉化為職業學習領域。
(三)建立仿真實訓室,提高崗位實訓的仿真度。開展行動導向教學,必須要有配套的學習環境,以便讓學生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進行運用。因此,高職院校應在校內建立仿真實訓室,以專業崗位為模塊,配合專業主干課程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訓練。每個模塊都按崗位職責、崗位核算程序、實訓企業概況、崗位操作內容、要求和業務進行編寫,使學生通過仿真訓練,加快對學科知識的消化、整合與運用,提高學習主動性,提高各專業崗位操作技能,為學生走向社會盡快勝任專業工作奠定基礎。
(四)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方面派教師去企業頂崗實習,這個在我們學院已在逐步實施,從企業實踐回來的老師都要進行實習成果匯報,反響不錯。另一方面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增加專業會計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提高實訓教學能力。
(五)健全教學管理及其評價體系。在教學領域層面上,要設置一系列與企業生產實際相聯系的教學課程,各職校要相互配合,集思廣益,共同編制與行動導向教學相適應的新教材。在教學方法層面上,要建立適合我國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體系。在教學評價層面上,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普遍適用的能力測評體系。一般可采取教師評價、小組互評、小組學生自評三種形式。教師評價是診斷性的,盡量用語言描述學生表現,注重過程性、表現性、發展性評價。小組互評是研討性的,小組之間相互討論、相互借鑒,在觀點交鋒中進一步認識學習任務,實現學習目標。小組學生自評是展示性的,保證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愿望。教師在平時教學和實訓中應多觀察,多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公平、公正地評價每個學生,這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教學效果有著極其重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 [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4
[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 教高[2012]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