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產
摘 ?要:目前中小學生厭學問題情況比較嚴重。中小學生厭學是各種原因交互作用的結果。在導致學生厭學的原因中,有些涉及面較廣,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所改觀。也有一些主要原因是因為教師和家長言行不當,只要教師和家長改進自己的言行就能避免相應的厭學情緒。本文重在探索教師與家長導致學生厭學的一些言行,以及這些言行導致厭學的心理機制,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育心理;心理健康;厭學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師大教育系曾做過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大型調查,因“喜歡學習”上學的初、高中生僅有10.7%和4.3%。[1]天津市中小學生厭學情況調查顯示,27.7%的中小學生存在厭學問題。[2]雖然不同的調查結果有一定的出入,但無論哪一種結果都說明中小學生厭學問題情況是比較嚴重的。
中小學生厭學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涉及到學生個體、家長、老師、學校和社會各個層面,也是文化、政治、經濟、心理等各個方面,是各種原因交互作用的結果。在導致學生厭學的原因中,有些涉及面較廣,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所改觀。比如文化、政治、經濟等導致厭學的原因。也有一些主要原因是因為教師和家長言行不當,這方面的原因只要教師和家長改進自己的言行就能避免相應的厭學情緒。本文重在探索教師與家長導致學生厭學的一些言行,并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 教師與家長不當言行導致學生厭學的心理機制
(一)條件反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告訴我們,中性刺激與非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結合就可以導致條件反射。學習本來并不是令人討厭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甚至認為人生下來就有學習的內在動力。也就是說對于情緒反應來說,學習即便不是令人愉快的刺激,至少也是一個中性刺激。
這個中性刺激之所以會讓學生討厭,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為條件反射。也就是說,教師或家長時不時地把學習與令人厭惡的刺激結合在了一起。比如在學校幾個同學正玩得高興,老師會讓他們去做作業。幾個同學玩得正高興時被打斷,就會產生一種讓人不愉快的情緒體驗,這時又出現了做作業。如果這樣多次出現,學生想到做作業就會不愉快。還有學生在家正在看動畫片,家長讓他去看書。最喜歡看的動畫片不能看,會產生不舒服的情緒體驗,這時又出現看書。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條件反射:看書或提到看書就不舒服。
此外諸如“趕快睡覺,明天還要上學”,“別說話了,快做作業”,“你的學習能這樣好我就放心了”,“再不聽話把你送到學?!边@些語言,以及罰孩子寫作業,罰孩子看書,罰孩子寫作文,罰孩子練字等行為。都會讓學生形成討厭學習的條件反射。
(二)饜足。所謂饜足,就是讓學生持續某一行為,直到他們厭倦為止。饜足行為本來應該用在需要消除的不良行為上。比如想讓一個抽煙的人戒煙,就可以讓他短時間內大量抽煙,當抽到一定的量,他就會對抽煙產生厭煩,再抽到一定的量他可能就會把抽煙當作受罪而不再抽煙。
但在教學工作中,在輔導孩子做功課時,有些教師和家長卻讓孩子對本該做的事情進行了饜足。現在城市里有好多孩子都學過鋼琴,幾乎同樣多的孩子對鋼深感討厭。小孩子第一次接觸鋼琴,發現一碰到琴弦就能發出聲音,一般都有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駛下多數孩子都會多彈幾次。一些家長看到之后,就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有學琴的愛好甚至是彈琴的天賦,就為孩子報鋼琴班。報了班之后每天都要彈琴,并且要彈到一定的量。因此,多數孩子提到鋼琴就感到痛苦。
鋼琴如此,繪畫,書法,足球,圍棋,乒乓球等等也多是如此。哪怕是喜歡做的事,比如煙民抽煙,持續到一定的時間也會厭倦,更何況不一定喜歡做的所謂興趣。
(三)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于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最早揭示這一現象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他把狗關在一個籠子里面實施電擊,被電擊的狗試圖逃離籠子,擺脫電擊。但問題的關鍵是,狗無論怎么努力,都沒辦法擺脫電擊。這樣,狗進行爭扎的強度越來低,最后干脆放棄爭扎。
習得性無助理論告訴我們,只要人或動物在挫折面前沒有能力改變,就會放棄爭取改變的努力。不少孩子厭學就是習得性無助引起的。比如現在有不少孩子作業要做到晚上十點多甚至更晚。當然其中有一部分是因為作業太多,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孩子的作業并沒有那么多。作業沒有那么多還做那么晚,主要是教師或家長的錯誤做法導致的。
現在各行各業競爭多比較激烈,學生學習成績的競爭更是如此。所以,不少教師與家長就怕自己的學生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因此不愿看到他們有空閑時間。如果哪個孩子在一小時內完成了別人兩個小時的作業,教師或家長往往會布置雙倍或接近雙倍的作業。如果他還能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內完成,教師或家長還會給他布置更多的作業。就這樣,作業就成了沒辦法擺脫的苦惱,做得快與做得慢沒有差別,都只能把時間耗在做作業上。于是就有一些孩子無論作業是多是少都要做到很晚。當然,在本來可以很快完成作業,因為害怕完成之后會帶來更多的作業,卻不得不拖到很晚時,往往非常痛苦,對學習也深感討厭。
(四)榜樣。班杜拉認為,孩子是通過觀察成人的行為而進行學習的。現在的家長不學習可能是現在厭學學生增加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空閑時間增加,家長用在輔導孩子學習上的時間也增加。家長用在輔導孩子學習上的時間也增加,卻導致了厭學孩子的增加。這可以用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作出解釋。毫無疑問,孩子的工作就是學習。當人們空閑時間少的時候,孩子看到家長經常在工作,因此,他們認為工作是理所當然的。他們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自己的工作——學習——上,他們認為是非常正常的事?,F在人們空閑時間增多,家長在單位可能工作很認真,很努力,但孩子看不到。好多孩子眼中的父母就是看電視,玩電腦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認為讓自己學習是不公平的,哪怕父母幫助自己學習也是不公平的:“為什么你們可以放松,卻要求我學習?”
二、教師和家長應該怎樣做
讓學生形成厭學的條件反射,要求學生投入大量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不斷增加以及沒有做出好的榜樣。教師和家長這是四種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厭學情緒。如果能夠他細分析這些做法引起厭學情緒的心理機制,并針對性地改變言行,就可以相應地減少孩子的厭學情緒,甚至可以使學生變厭學為樂學。
(一)形成良好的條件反射。如果把學習與不愉快的情緒多次聯結,可以形成厭學的情緒。同理,如果把學習與愉快的情緒聯結起來,或者把不學習與不愉快的情緒聯結起來,就可以形成以學為樂的條件反射。
比如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經常與孩子交流學習心得,對孩子的學習給予更多的積極評價,鼓勵孩子學習上獨到的見解,多向孩子請教等,都是把學習與愉快的情緒聯結起來的做法。久而久之,孩子對學習就會形成愉快的條件反射。
同樣,當孩子表現不好,需要受到懲罰時,可以采用取消或縮短讀書時間,不讓參與學習討論,剝奪做作業的權利等方法。讓學生把不學習與不愉快聯結起來,進而使學生體會到不學習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二)增加饑餓感。大量的持續某一行為,會讓人產生對這種行為的厭惡感。同樣的道理,一般的活動如果機會很少,人們就會有一種珍惜感、饑餓感。我們都知道,古今中外有不少家庭條件不好,上不起學的孩子反而更加渴望學習,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總的來說目前孩子的學習時間是很多的,想讓孩子產生學習上的饑餓感并不容易。但教師和家長并不是一籌莫展,無能為力。而是可以采用一些巧妙的手段,讓孩子切身感受到學習時間并不是十分充足的。比如讓孩子在學習時中斷學習做一些家務,因為一些看似緊急的事情不得不暫時放棄學習,為了休息不得不放下孩子們認為很重要的作業。這些做法看似不利于孩子學習,實際上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學習時間也不是應用盡有,不得不抓緊時間學習。
(三)增加學生對學習的控制感。如果學生無論學習怎么投入、怎么努力,每天都必須學到一定的時間,根本沒有時間做一些學習之外的事情。學生在學習上就會產生無助感,就會降低學習的努力程度,甚至放棄努力的償試。反過來,如果讓學生體會到對學習的控制感,學生就更愿意提高學習的效率與效果。
筆者認為要求每天學習多少內容比要求每天學習多長時間更好。學生只要完成了規定內容,就可以做一些自己更想做的事。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明顯提高。當學生學習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再要求孩子每天要達到的學習效果,而不是每天完成多少作業。這樣孩子就會更加認真地完成作業。
當然,每天要求完成的內容與每天要求達到的效果都有一個度的問題。如果要求太高,學生不能完成或者要做出非常大的努力才能完成,都不利于孩子增加學習中的控制感。同樣,每天的學習內容或每天要達到的學習效果在一段時間內應該相對固定,如果經常變化也會影響孩子的控制感。
(四)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一般來說,如果教師和家長喜歡學習,孩子就比較容易喜歡學習;如果教師或家長視學習為負擔,從來不看書本,孩子也不太會喜歡學習。所以,要想培養熱愛學習的孩子,教師和家長自身就要以身作責。
成人學習的內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學習的行為。所以成人可以看各種內容的書,只要是書本而不是看手機或電腦就好。至于休閑娛樂,還是在孩子休閑時間從事,最好與孩子一起為好。這樣不但能培養出愛學習的孩子,也能夠與孩子更好地相互了解,也能夠增加與孩子的感情。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今天我們培養出了好多知之者,但好之者不多,樂之者更少,惡之者卻多。怎樣減少惡之者,增加樂之者。本文給出了四點建議:一是讓學生形成樂于學習的條件反射,二是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時間來之不易,三是讓學生感到學習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四是教師家長要做出好的榜樣。其中有些措施,比如讓學生中斷學習去做家務,每天的學習內容要有一個度,可能短期間內會讓孩子的成績有所下降,但因為這樣做能減少孩子厭學情緒,增加學習樂學體驗,從長遠看是有利于孩子的發展的。
參考文獻:
[1]高利兵.中學生厭學的歸因與矯治[J].教育科學研究.2004.7:53~55
[2] 郝明君.中小學生厭學現象的文化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9(6):24~27
[3] 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