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雨聰
摘 ?要:當前我國的青少年違法犯罪已經成為十分突出的社會問題,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中,家庭的作用應充分重視,不能把家庭、學校、社會的作用放在同一干預力之中,家庭往往是導致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凸顯家庭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才是當前預防青少年犯罪的關鍵,要將法律力意識深植于家庭中,法律的規制是有效的方式。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家庭作用
青少年犯罪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青少年犯罪也趨于小齡化,我國也不例外。誘發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尤為復雜,但家庭因素在導致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中已是一個重要誘因。家庭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古語云:“養不教 父之過”,父母絕對是孩子人生的首任導師,父母的家庭教育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實踐證明,家庭環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當是導致青少年走向違法犯罪道路的一個重要因素[1]。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點
(一)犯罪年齡小齡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青少年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已漸不匹配,心理年齡的早熟已經不是特例,未成年人在團伙犯罪中往往成為主要力量。我國上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相比,犯罪初始年齡提早了2-3歲,其中14歲以下未成年人犯罪比率在增加,年齡最小都不滿10周歲[2]。目前這種趨勢正不斷發展。
(二)犯罪多為“激情”犯罪?!凹で榉缸铩保谖鞣椒缸飳W中被認為是一種“挫折攻擊型”犯罪,而在中國,激情犯罪的概念可以更加寬泛,一般被認為是當事人在某種外界因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緒失控而產生的犯罪行為。從年齡階段講,此階段的人不諳世事、缺乏自控能力、情商較低而智商尚可,很難認識到自身行為的后果,往往是在某種外界因素刺激下因心理失衡、情緒失控而實施的犯罪。例如,2010年10月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案,便屬于此類犯罪。
(三)犯罪手段傾向暴力型犯罪。主要表現在實施故意傷害、搶劫、強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極其殘忍,沒有事前充分考慮和醞釀過程,一時沖動,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惡,突發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計后果,從而釀成惡性犯罪。
二、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
青少年犯罪同其他犯罪一樣, 受政治、 經濟、 法制狀況、 文化教育、 社會控制、 學校環境及家庭等諸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 然而青少年犯罪因犯罪主體的特殊性, 其來自家庭方面消極因素的影響尤其重要。數百年來人們都在研究家庭因素與青少年犯罪的關系,日本的谷信之報告,在東京多摩少年院 1634名在院生中,有 60.2%出生在缺損家庭, 美國的格盧克在一項調查中發現少年犯罪的 86.7%出生于不良家庭。家庭因素造成了青少年犯罪的激增,這種因素主要有:
(一)城市化遷移、家庭結構缺失。美國社會學家阿馬托通過1300多名青少年的實證調查發現,家庭的結構是導致青少年行為越軌、藥物的濫用、過早性經驗、學業失敗以及心靈創傷的高危險因子。據調查,我國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有1.5億農民工離開農村進人城市,由此形成了近6000萬的農村留守兒童。因為家庭的引導不能到位,所以造成一部分留守兒童價值觀、人生觀的扭曲,一些人往往會走上犯罪的歧途,這也是近年來青少年犯罪激增的原因。據統計,我國各級法院判決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兒童犯罪率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而且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二)離婚率增加、父母角色失位。由于近年來離婚率上升,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不斷增加,父母角色的失位使家庭教育職能處于一種不能完全完成或根本不能完成的狀況,因而導致青少年其心理、品質、性情的偏頗,這部分青少年自我封閉心理嚴重,易對周圍事物產生敵對情緒,教育難度大。據我國學者對
100名離異家庭子女的統計表明,48%的孩子有自卑心理,40%的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25%的孩子感情波動起伏不定,
24%的孩子心理早熟。這是導致他們走向犯罪道路的動因之一。
(三)家庭教育缺位、養而不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人生的首任導師,家庭教育培養,深刻影響著子女的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然而北京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 父母雖然在物質生活中一味的溺愛,但70% 以上的父母并不真正懂得如何教育子女, 存在教育上的諸多缺陷。我國有學者在對60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剖析時發現,有87.5%的家庭在教育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家庭教育缺位直接影響了家庭教育功能的發揮, 從而影響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 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家庭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對策
家庭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家庭教育的優劣決定著人的一生,正常的家庭教育對預防青少年犯罪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家庭預防青少年犯罪應做好相應工作。
(一)加強法律制度落實。我國在青少年法律保護和未成年人法律保護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人犯罪法》從家庭、學校、社會、司法等各個方面以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不同階段上規定了一系列的保護性、預防性措施,就是為了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培養良好的品行。但法律的并未能得以很好的落實,很多父母在教育方式中還存在“鞭子下面出孝子”的傳統觀念,在孩子的教育中往往違背法律規定,所以家庭教育也應規范化,強化家庭民主意識,落實法律制度。
(二)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應再簡單粗暴,要充分重視家庭教育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中的積極作用?,F在社會工作壓力大,父母工作都比較忙,但面對子女要抽出一定的時間,要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道德的標準,做好事、為好人。讓孩子充分感受家庭的溫暖,認識到父母教育的意義,從而促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性。當前青少年犯罪單親家庭和留守兒童家庭孩子居多,這就和家庭教育的不重視甚至是缺失有關,所以預防青少年犯罪必須重視家庭教育,要理順與學校教育的主次。
(三)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Abrahamsen 于 1944 年提出了家庭緊張 (familytension)對犯罪行為的作用,他發現犯罪少年家庭比非犯罪少年家庭存在著更普遍的不健康的情緒氣氛,即家庭緊張。青少年罪犯的雙親感情失和、爭斗不斷以及他們與父母間關系緊張的比重遠高于父母離婚的概率。⑦長期的家庭關系緊張會讓青少年感到沒有歸屬感和抱怨。因此良好的家庭環境,民主、和諧、愉快的家庭氣氛,能促使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父母與子女的平等相待,家長和子女的及時談心,糾正孩子不良行為,從而能預防青少年誤入歧途,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關愛家庭結構缺失未成年人?!吨腥A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人犯罪法》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離異的,離異雙方對子女都有教育的義務,任何一方都不得因離異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義務。”家庭結構的缺失會給子女帶來一系列的心理陰影,自卑、孤僻、早熟、感情脆弱,帶給孩子的是一生的創傷,有學者認為,家庭離異本身就是一種強行的苦難轉嫁,可能成為孩子犯罪的誘因。當今社會,父母感情不合導致離婚,杜絕離婚不切實際,關愛家庭結構缺失未成年人,要加強離婚家庭中的未成年人保護,對離婚家庭中未成年子女的受撫養權、受探視權和受教育權進行法律和社會監督,使其能獲得親情補償和完整的家庭教育,以減少離婚給子女帶來的不利影響。
總之,家庭作為青少年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完備的法律制度、和諧的家庭氛圍、科學的家庭教育,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中起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傳友.我國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成因探析[J].法治與社會.2008(11)
[2] 陸彬. 青少年犯罪的特征與趨勢研究[J].商,Business.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