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雪軍
摘 ?要:作為唯物史觀構成部分的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把“現實的個人”作為歷史發展的起點,科學闡釋了“現實的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間的關系,揭示了個人由“片面”向“全面”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及其當代意義,為正確認識目前中國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提供了重要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現實的個人;唯物史觀
一、馬克思“現實的個人”的內涵
首先,“現實的個人”是感性的個人。“現實的個人”是馬克思在批判以往哲學家的“抽象的個人”或精神性的個人基礎上提出來的。所以說“現實的個人”是感性的個人,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第一,現實的個人具有自然屬性,是自然存在物。第二,“現實的個人”從事各種感性活動,并把外界各種感性存在物作為其自身活動的對象。其次,“現實的個人”是整體意義上的個人。這是與馬克思早期把“個人”理解為二元論的個人概念相對立而言的。早期,馬克思通過個體性和社會性相分離和對應的角度來理解市民和公民相統一的個人概念,不僅如此他運用這一獨特角度來描述其想的實現了“人類解放”的個人。而這一角度本身就帶有很強的二元論色彩,這就使得其設想的“個人”概念也帶有很強的二元論色彩。在1844年手稿時期,馬克思雖然修正了這一做法,但在論及人的“類本質”的時候,卻依然從個人的特性出發,用社會性(類本質)來規定“個人”并以此來考察人類社會歷史。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顛覆以往自己的思考方式,把現實的個人是作為一個整體直接呈現出來。以現實的個人及其他們的物質生產活動作為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的出發點。促使馬克思從二元論的個人概念轉向整體意義上的個人概念的主要原因是馬克思從感性的角度來看待個人,并把“現實的個人”理解為處于某種社會關系中的社會存在物,而不是把個人理解為純粹孤立的個體。“現實的個人”具有個人的個體存在和社會存在相統一的屬性。最后,“現實的個人”是具體的個人。現實的個人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有生命的個人”是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的具體的存在形式,是感性活動的具體主體。由此,“現實的個人”是具體的個體存在者。而對于費爾巴哈抽象的“一般人”,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道:“還從來沒有看到現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僅僅限于在感情范圍內承認‘現實的、單個的、肉體的人,也就是說,除了愛與友情,而且是觀念化了的愛與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與人之間還有什么其他的‘人的關系”。與此相反,馬克思卻從物質生產地角度觀察個人,這種個人是現實中的個人,是“一定方式進行生產”的個人。
二、當代中國人的發展困境
為了適應本國發展的要求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國打開了國門,實施改革開放的政策,這也促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當西方人陷入現代化帶來的危害的恐懼之中而不能擺脫之時,中國人正享受著現代化帶來的一系列豐富的物質生活,并憧憬著他們美好的未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凸顯了個人的主體意識、競爭意識和能力意識,人們能夠在一個相對公平、平等的環境下發展自我,社會活力得到空前增強。但與此同時,在中國現代化的推進過程中,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和其自身發展的代價,造成了當前中國人一些生存和發展的困境。
(一)理想信念的缺失。在中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分配的調整,刺激著人們原有的理想信念。人們原有的信仰觀念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以致原有的信仰價值體系的解體,而現時的社會一時不能提供新的信念和信仰體系,甚至西方的一些價值觀念的沖擊影響也導致人們的迷茫,這種情況下,人們在信仰上出現了“真空”。
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刺激著人們對物質經濟的追逐,而淡化了對精神生活追求。這種片面追求物質利益而淡化對人精神方面的追求,導致了人們價值觀念和信仰的片面化、功利化。
中國人既不要自己的傳統,也不要西方傳統的自身批判,而只是堅持走著實用主義的路線,成功學是當代中國真正的顯學。而這種實用主義最終導致的是人精神追求的“空場”,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功利化。而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就是要克服這一切問題,因為其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這里的“全面”絕不能有個人信念和價值觀的缺失,絕不是只會追求物質利益的“實用主義”的人。
(二)人的“物化”。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并不斷完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和人們的價值觀念,與以往的計劃經濟時期有很大的不同,經濟利益和財富的獲得不再認為是邪惡的和丑陋的,人們通過合理合法的勞動獲取財富和收入是被國家和社會所認可和鼓勵的。“私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已寫入憲法,受到法律的保護。個人追求自我利益并使之最大化是尊重人性需求的一種行為,對這種行為的肯定成為激發個人潛能,促進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動力。但同時,也促使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物化”現象的出現。
人的“物化”主要指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商品、資本和貨幣等物的影響和制約。具體表現為人的需要的物化、人的勞動的物化、人的社會關系的物化以及“拜物教”和“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等。
三、“現實的個人”思想研究的當代意義
首先,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有助于我們正確認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的境遇。馬克思認為,我們談論的人是一定歷史的現實生活中的人。所以,我們探討人的問題,就要立足于現時代的社會生活,是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的問題。在中國,隨著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物質財富極大豐富。而且在這一經濟制度下,給個人提供了良好發展空間,為每個社會成員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公平的機遇和條件,使得個人的主體地位得到突出和彰顯。但與此同時,市場經濟中個人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個人在發展過程中,過多的看重和追求物質利益,忽視了人其他方面的發展,導致人發展的片面化和物化。而且在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上出現諸多問題,矛盾突出。面對這些問題,要求我們改變以往過時了的發展觀,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的發展。這也要求我們立足于當代中國的實際,從實踐出發關注現實的人的發展,以“現實的個人”思想統領我們發展的思路。其次,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為正確處理好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關系提供了有效途徑。要處理好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首先要明白兩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盡管社會發展的最理想形態是共產主義,但這種共產主義是個人全面自由發展完成了的個人的聯合體。馬克思所指的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在其實際意義指“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樣要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就要從現實的個人出發,實現每一個具體意義上的現實的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一個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就是為了促進現實的個人的全面發展,這成為我們處理社會發展中各種問題的落腳點。所以,正確處理社會發展中個人發展的問題,就是要以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為指導,根據具體的歷史的原則,實現正真的協調發展。
面對當今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不能也無法逃避,只有以更加科學的眼光去審視出現的問題,以更加科學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和協調矛盾。這一切,都要求我們以馬克思“現實的個人”思想為指導,把現實的個人作為解決社會發展出現的各種問題的起點和旨歸。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2、3卷),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