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安
摘 ?要:傳統語言學研究深受經典還原論影響,割裂了語言內在和外部的聯系,簡化了語言研究,雖然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混沌學理論作為研究復雜系統行為的理論,為我們研究語言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在混沌學理論的框架下,語言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它依存于人類信息交互系統中,是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語言行為(linguistic performance)互相聯系的一個統一體,具有開放性和復雜性。
關鍵詞:混沌學;信息交互系統;語言能力;語言行為
一、引言
傳統的語言研究往往把語言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系統,然后再把它分成若干部分逐一去研究,以便更深入地去認識它。通過這種方法,人們實際上在過去的語言研究中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它忽略了語言系統的整體性及其外在的聯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1]。張公瑾認為,混沌學理論恰好適用于分析語言或語言與文化相互作用的復雜性[2]。王銘玉在談及二十一世紀語言學研究趨勢時也指出,“靜態轉向動態”是其中之一。這里的“動態”指的就是混沌理論中開放的動態系統,亦即復雜系統。由此可見,本世紀的語言研究開始注意到語言的整體性、開放性和復雜性,而混沌理論恰恰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新視角。
二、混沌學與語言研究
混沌學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它首先產生于自然科學領域,是探索復雜系統行為規律的新興理論,后來迅速地被運用于社會學各個領域。混沌理論革新了經典的科學觀和方法論,從一個嶄新的角度揭示了確定性與隨機性、有序與無序的辯證關系,使得現代科學研究擺脫 書目前,混沌理論在語言學研究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語言習得研究中,也有些研究直接運用混沌理論來理解語言本身。這些研究在混沌學理論的框架下為語言學研究開創了新的視角。但是,在對語言本身理解時,有的研究仍然傾向于把語言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系統,而把涉及語言的一些方面看作是語言系統中的因素,這其實是把語言研究簡單化了,并不能真正體現語言復雜的本質。我們認為,必須把語言放到一個更高層次的系統中去研究,就如同科學家們要研究一個漩渦必須把它放到溪流中去研究一樣。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理解語言的動態的或者說復雜性的本質。
三、信息交互系統中的語言
語言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系統,它依存于人類的信息交互系統之中(實際上,人類信息交互系統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語言系統只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是人與人之間信息交互過程中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一個統一體,是開放的、復雜的。這里我們借用了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這兩個概念。然而,喬姆斯基將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對立起來,認為語言能力是規則的,應是語法規則描寫的對象,而語言行為充滿了無規則的現象,所以不是語言研究的對象。這其實忽視了語言系統的開放性和復雜性。我們認為,語言能力是語言的潛在,語言行為是語言的實在,兩者有機地統一在人類信息交互系統中,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而不是互相獨立的兩個方面。
語言能力是語言行為的基礎,它提供了語言行為的可能性;而語言行為則是語言能力在人類信息交互系統中的具體表現。在實際的信息交互中,語言能力內化于信息交互主體(信息交互中的人),這個內化的過程則是信息交互系統中以語言為主的各種因素共同作于信息交互主體的一個持續過程,它是開放的、不斷發展的。語言行為則是信息交互主體的語言能力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個外現的過程,它雖然是以語言能力為根據,但是它對交互系統中的各種因素是開放的,始終受到它們的影響,具有隨機性和復雜性。
語言內化于信息交互主體成為語言能力,而語言能力的外現又成為語言行為,語言能力的內化和語言行為的外現不是互相獨立的兩個過程,它們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一個統一體:一方面,語言行為的外現必須以內化的語言能力為基礎;另一方面,語言能力的內化發生于語言行為外現的過程中。因而我們可以說,最初對信息交互主體語言的輸入(嬰幼兒語言習得初始階段),最終引發了這種由內化到外現、再由外現到外現的無限遞歸的循環。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混沌學理論框架下,語言不是一個抽象的、獨立的系統,它實實在在地存在于人類信息交互系統中,深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是開放的,復雜多變的;語言是語言能力與語言行為的統一體,語言能力內化的過程同時也是語言行為的外現過程。
參考文獻:
[1] 張公瑾. 走向21 世紀的語言科學[J ]. 民族語文,1997 (2) :1-7.
[2] 王銘玉. “二十一世紀語言學的八大發展趨勢(中)”[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9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