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徐楊 李文秀
摘 要:采用Frost等人2003年編制的《囤積量表修訂版》中文修訂版,隨機抽取東北林業大學202人、哈爾濱師范大學103人,對其囤積行為的現狀進行了測查。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群體中存在嚴重的囤積行為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基因遺傳、早期經歷、從眾心理和攀比心理影響的結果。要矯正大學生的囤積行為,必須要多方位入手。
關鍵詞:囤積行為;現狀調查;心理
中圖分類號:C91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044-02
一、當代大學生囤積行為現狀調查
我們采用Frost等人2003年編制的《囤積量表修訂版》中文修訂版,隨機抽取東北林業大學202人、哈爾濱師范大學103人,對其囤積行為的現狀進行了測查,經統計處理結果如下。
統計結果顯示:
選擇“幾乎所有或完全”,即囤積行為成為習慣的學生所占比例并不高,只占接受測查大學生的2%多一點。能做到“大部分或很大程度上”的學生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囤積行為“一般程度”的學生所占比例較高,“很小”出現囤積行為的學生所占比例最高。在囤積行為的二十三種表現中,有十五種表現在20%~50%的學生身上并不存在。囤積行為“很小”程度的學生所占比例最高,“一般程度”的大學生所占比例較高。“大部分或很大程度上”的學生所占比例則大幅度下降,“幾乎所有或完全”的學生占2%多一點。這反映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存在囤積行為。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2,截止到2012年底,國內普通高校在校學生總人數為2 536.5647萬人。按2%的保守估計,目前,國內高校大學生中約有50.73萬大學生有囤積行為,據此看來,大學生的囤積行為問題較為嚴重。此外,本研究發現,家庭所在地在SIR總分、獲取-難丟棄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差異。
■
二、當代大學生囤積行為產生的原因分析
1.在行為遺傳學看來,囤積行為受基因遺傳的影響
基因可以增加特定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控制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也可以間接地影響行為。遺傳通過基因發生,保留了從一代到另一代的結構同一性[1],囤積行為可能由遺傳因素導致,有研究指出:囤積者在實驗任務中的表現與他們直系家庭成員表現相似,并且,初期囤積者3號染色體異常[2],嚴重囤積者14號染色體異常[3],而且,最重要的是84%的囤積者稱他們的直系親屬也有囤積行為[4]。上述的研究證據均表明:囤積行為具有遺傳基礎,也就是說,如果囤積者的父輩或祖輩有囤積行為的家族成員,那么,囤積者產生囤積行為的幾率會升高。
2.早期經歷和創傷性生活事件成為壓力源,間接導致囤積行為的發生
囤積行為一般發生于童年期或成年早期,而且,往往伴隨著不幸的生活經歷和創傷性生活事件[5]。童年期發生不幸或有痛苦經歷的囤積者對于所囤積的物品有非正常的情感依戀、經歷過父母離異、饑餓、受虐待等不幸事件的囤積者會認為物品比人能帶來更安全的依戀。因此,囤積者會過分獲得和保存物品,會購買或免費獲得現在用不到、也許永遠也不會用到的物品,會保存價值很小或沒有價值的物品,將對人的依戀轉移到物品上。
3.精神分析學派指出,囤積行為是兒童肛門期人格發展失敗的結果
弗洛伊德以性感帶的變化來劃分人格發展階段,他認為,人的性心理發展也即人格發展有五個不同的階段: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器期。而囤積行為是肛門期人格發展失敗的結果,肛門期階段大約是1~3歲,這一時期,幼兒的主要動欲區從口腔轉移到肛門,注意力轉移到排泄上。在這個時期,兒童開始與外界有了一些初步的互動,外界也開始對他有所要求和期望[6]。父母的排便訓練對幼兒的人格及其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母親在訓練他時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母親對通便、清潔、控制和責任等所持的態度。過于嚴格的大小便訓練可能會引起幼兒的拒絕和反抗,故意弄臟自己或強忍大便不解,這可能導致肛門期的固著,并表現為相應的人格特質,即“肛門期-滯留型”人格,這類人固執、吝嗇、死板、熱衷于收藏、占有和保存各種物品[7]。
4.攀比心理和從眾心理,是產生囤積行為的另一種解釋
從眾是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直接或隱含的引導或壓力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8]。從眾性強的人易受暗示,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在某些臨時的特定情境中,囤積行為可以看作是一種占優勢的行為方式(如:囤積食物、囤積衣服)適應社會和生理需要;攀比是指個體發現自身與參照個體發生偏差時產生負面情緒的心理過程[9],社會對比理論指出:在缺乏客觀的、非社會標準的情況下,個體會通過與他人的對比來評估自己。如果收集和儲存物品的目的是同他人攀比,一味追求超越,錯誤地利用攀比心理,那么這種攀比心理會直接促進囤積行為的產生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詹姆斯·卡拉特著,蘇彥捷等譯.生物心理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2]Alonso P, Gratacos M, Menchon JM, et al.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obsessive-compulsive hoarding: The contrib-
ution of neurotrophic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type 3 gene. Genes, Brains, and Behaviour[J], 2008, 7: 778-785.
[3]Samuels J, Shugart Y, Grados M, et al. Significant linkage to compulsive hoarding on chromosome 14 in familie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Results from the OCD colla-
borative genetics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J], 2007, 164: 493-499.
[4]Gilliam CM, Tolin DF. Compulsive hoarding. Bulletin of the Menninger Clinic[J], 2010, 74(2): 93-121.
[5]Grisham JR, Frost RO, Steketee G, et al. Age of onset of compulsive hoarding.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J], 2006, 20(5): 675-686.
[6]鄭雪.人格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張傳開,章忠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述評[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7.
[8]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劉磊,孟婧,呂世軍.當代大學生攀比心理成因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9):75-76.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簡介:郭婷(1990-),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從事心理學研究;徐楊(1987-),女,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從事心理學研究;李文秀(1989-),女,黑龍江雙鴨山人,碩士,從事心理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