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周恩來為內蒙古人民的政治解放、經濟發展、文化進步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針對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初期疾病流行、人口下降的狀況,他創造性地提出“人畜兩旺”的政策,使內蒙古擺脫了梅毒病的困擾;烏蘭牧騎作為內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文藝團體,曾先后12次受到周恩來的接見。在“文化大革命”特殊時期,周恩來力挽狂瀾維護了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他還鼓勵自己的親侄女到內蒙古插隊生活。主要陳述周恩來與內蒙古人民的情誼。
關鍵詞:周恩來;內蒙古;人民情誼
中圖分類號:G633.5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104-02
一、周恩來與對內蒙古人口繁榮所做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為內蒙古牧區提出了“人畜兩旺”的口號,在他的關懷和直接領導下,中央和全國各省市給予全面支援[1]53。20世紀50年代初,為解除內蒙古牧區群眾的病痛,制止人口下降,開展過一場消滅梅毒病的驅梅斗爭。那時國家還很困難,但為了支援驅梅,周恩來從中央和一些省、市抽調大批人員組成驅梅隊,調進大批藥品、醫療器械,保證了驅梅需要。短短幾年,就把危及蒙古民族生存的梅毒病消滅了[2]63。
我國三年困難時期的1959年底,在北京開會的烏蘭夫遇到了康克清,康克清詢問他能否想辦法幫助解決上海和華東其他幾個城市的一些孤兒食品不足的問題。烏蘭夫認為最好的辦法是把孩子送給牧民撫養。牧民們喜歡孩子,交給他們撫養,既安排了這些孤兒,又解決了牧民家庭孩子少的問題,可以說是兩全其美。烏蘭夫把與康克清商量的意見和內蒙古接收、安排的設想及準備情況向周恩來匯報后得到了他的支持和肯定。在周恩來的支持下,內蒙古成立了接收和安排這批南方孩子的專門機構,并借此抽調了一批醫護和保育人員,負責孩子們的醫療、保育工作。1960-1961年,內蒙古先后從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接來幾千名孤兒,這些孩子,小的只有兩三歲,大的不過7歲,多數身體已很瘦弱。對其中大一些的,直接送到牧區,由牧民領養,小的弱的先送到專門設立的育嬰院撫養,待長大些,身體壯了,再讓牧民領養[3]53-54。現如今,這批孩子已年過半百,他們講著流利的蒙古話,成了地道的蒙古族牧民,許多人的后代都已成為草原上新一代的主人。
得益于周恩來“人畜兩旺”的思想以及孤兒政策,由于疾病肆虐帶來的人口大幅度消減的問題才得以緩解,為內蒙古自治區的民族人口繁榮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二、周恩來與內蒙古烏蘭牧騎
周恩來曾先后12次接見內蒙古烏蘭牧騎。烏蘭牧騎是蒙古語,意思是紅色文化工作隊,它誕生于1957年。周恩來對于烏蘭牧騎這一社會主義的新生事物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熱情的支持,指示烏蘭牧騎到全國各地去巡回演出,宣傳毛澤東思想。按照周恩來的指示,內蒙古烏蘭牧騎組成3個代表團到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進行巡回演出[2]287-288。
1974年,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到北京參加華北文藝調演。周恩來在病中還關心著烏蘭牧騎的成長。他在電視里看了烏蘭牧騎的演出,向在京的內蒙古自治區負責人詳細詢問了烏蘭牧騎的情況。烏蘭牧騎隊員們聽說后既激動又傷感,激動是因為總理人在病中還關心大家,傷感是不知道周恩來何時能夠痊愈,再和大家一起歌唱[2]289。
三、周恩來與“文化大革命”中的內蒙古
“文化大革命”中,內蒙古自治區政治局勢一度惡化。周恩來敏銳地看到了局勢的嚴重性,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他努力設法取得毛澤東的同意,及其所能保護了一批少數民族領導干部,維護了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
1966年9月23日,周恩來對即將去內蒙古東部調查的紅衛兵指出:“不能去東蒙靠近邊境的地方活動,這是違反政策規定的。”[3]1271967年5月21日,在周恩來的授意下,中央軍委常委擴大會做出中央軍委關于解決內蒙古問題的五條決定:第一,內蒙古全體來京人員必須于5月24日前全部離京返回內蒙古。第二,軍區領導機關和部隊一律進行正面教育,不搞“四大”;軍隊不許串聯,不允許有戰斗組織,不許隨便參加游行和集會。第三,對少數對抗中央指示的人,要視其情節輕重給予適當處分。第四,軍區指戰員絕對不準參加武斗,要堅決反對打、砸、搶、抄、抓。第五,支持左派群眾組織,教育和團結保守組織群眾[3]155。5月26日,周恩來接見內蒙古呼和浩特群眾組織代表,宣布中央軍委關于內蒙古問題的五條決定,并說:“不能因為觀點不同,互相吵架不做工作,這不允許,要抓革命、促生產、促業務、促戰備。批判烏蘭夫,不忙馬上抓回去,現在還沒有到時機,還有一個民族問題。”[3]156
自1968年11月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主要負責人在清理階級隊伍,挖“內人黨”(即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問題上嚴重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大搞“逼、供、信”,傷害廣大干部群眾,損害民族團結。經毛澤東同意,1969年5月13日至21日,周恩來花費許多精力處理內蒙古問題。他與內蒙古黨政軍負責人談話四整夜,要他們團結一致,糾正錯誤,穩定局勢,并先后書面和口頭向毛澤東匯報所談情況。19日,內蒙古幾個負責人聯名向中央寫了《堅決貫徹執行中央關于內蒙古當前工作指示的幾點意見》,承認過去所犯的錯誤基本方面是“左”,今后需迅速、堅決地落實毛澤東的各項無產階級政策,將挖“內人黨”工作立即停下來,對誤傷的好人徹底平反[3]297。
四、周恩來送侄女到內蒙古插隊
周恩來的親侄女周秉建曾在內蒙古最艱苦的牧區插隊、生活長達27年之久。而鼓勵她到內蒙古插隊的就是周恩來。周恩來有兩個親弟弟,大弟弟早年去世,周秉建的父親周恩壽是周恩來的小弟。周恩來投身革命后,為防周恩壽遭敵人迫害,便讓弟弟用“同宇”來代替名“恩壽”。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嚴于律己不讓親屬沾光,周恩壽繼續用“同宇”為名。周同宇有三男三女,從1950-1968年,周恩來每月都從自己400元工資中,拿出一半的錢撫養他的六個侄兒,把他們視為己出[4],但他最疼愛的是排行最小的周秉建。周秉建稱周恩來為伯伯,對鄧穎超則按家族排序稱為“七媽”。周秉建的名字是周恩來所起,取“建設國家”之意[4]。
周秉建上初中后,周恩來多次教育她要走毛澤東指引的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用毛澤東的教導指導自己的行動。1968年,16歲的周秉建初中畢業。她一遍遍地學習了毛澤東的《五四運動》和《青年運動的方向》,幾次提出申請,要求到內蒙古大草原安家落戶,最終她的申請得到批準[5]628。
在離京的前一天,周秉建到西花廳向周恩來和鄧穎超告別。周恩來非常支持她的選擇,鼓勵她到內蒙古草原安家落戶,鼓勵她沿著毛主席指引的困難上,決不能當逃兵;周恩來還鼓勵她到貧下中牧民中去,在草原干一輩子革命工作;為了堅定周秉建的決心,周恩來還囑咐她到牧區去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要多考慮會遇到的困難,不要把問題想得太簡單,否則遇到困難就容易動搖,要做好戰勝各種困難的思想準備;內蒙古是牧區,也是少數民族地區,一定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要虛心向牧民學習,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注意和蒙古族人民搞好團結[5]629。鄧穎超要求她“不但要有革命熱忱而且要有實際精神”,并把一套《毛澤東選集》送給了周秉建[4]。
1970年12月,18歲的周秉建在內蒙古阿巴嘎旗插隊鍛煉兩年后憑著自己的良好表現,通過正當途徑參了軍。1971年1月2日,回到北京的周秉建到西花廳看望伯伯和“七媽”。周恩來得知她參軍后,對她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要她重返草原。周恩來認為,應該讓貧下中農、工人的子女到部隊去,部隊之所以能從報名的那么多人中挑上周秉建還是看在他的情面上,因此決不能搞這個特殊。他要求周秉建還是回到草原,還是要住蒙古包,而不是去農場和工廠,要回到新保利格大隊和貧下中牧在一起,繼續接受貧下中牧再教育。在周恩來的強烈要求下,1971年4月8日,周秉建重返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1974年4月,上級組織決定抽調周秉建到自治區團委工作,當身患重病的周恩來得知此事后,與其通電話,叮囑她一定要和上級機關講清楚,繼續留在牧區草原。在周秉建數次寫信并多次向上級組織表示了自己要留在牧區的想法和決心后,最終組織采納了其意見和要求,決定讓其繼續留在牧區草原[6]。
當得知周秉建為更好地向貧下中牧學習和服務,希望掌握好蒙文蒙語時,周恩來非常贊同,認為精通蒙語文對工作和更好地向群眾學習是有利的。在周恩來的鼓勵下,1975年10月,周秉建到內蒙古大學蒙語專業學習。她在校刻苦學習,一年多的時間就基本上可以閱讀蒙文報刊,用蒙文寫日記[5]632。
周秉建的婚姻大事也體現了周恩來為促進漢蒙兩個民族的團結所做出的努力。1972年,20歲的周秉建回京探親,周恩來和她認真地談到婚姻問題,鼓勵她嫁一個蒙古族青年,做“現代王昭君”。后來,周秉建嫁給蒙古族歌手拉蘇榮,實現了伯伯的心愿[6]。
參考文獻:
[1]烏蘭夫.為少數民族的解放和發展嘔心瀝血[J].毛澤東思想研究,1998(2).
[2]周總理啊,烏蘭牧騎懷念您[C]//濟南軍區前衛報社.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我們永遠懷念您(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4]周恩來至親侄女周秉建:遠離動蕩下鄉內蒙[EB/OL].鳳凰網[2008-07-21].htttp:www.seach.ifeng.com.
[5]中共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宣傳部.周總理是教育后代的光輝榜樣[C]//濟南軍區前衛報社.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我們永遠懷念您(續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6]知青、蒙人、政協委員——訪周恩來侄女周秉建[EB/OL].中國新聞網[2008-03-04].http:www.china news.com.
收稿日期:2014-10-30
作者簡介:孟平(1978-),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北京武警指揮學院政治理論教研室講師,中央民族大學民族理論政策研究院博士后,從事中共黨史與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研究。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