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的封建教育傳統使得中國的大學教育種下了功利主義的種子,市場經濟的強力滲入又使大學教育不敵各種形式的功利誘惑,繳械投降,丟棄了學術的自由與獨立之精神。世界一流大學夢的出臺促使中國的大學學府開始系統思考與國際知名學府的差距,除各種顯性的數據統計上的差距之外,隱性的精神層面的差距更不容我們忽視?!盀閷W術而學術”的純學術精神正是中國大學所缺失的一種寶貴精神,是糾正當前大學教育中各種功利主義的一把利刃,是中國大學步入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正視和逐漸培養的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
關鍵詞:學在官府;世界一流大學;為學術而學術
中圖分類號:G4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148-02
大學教育是中國教育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而當前中國教育的國際化接軌訴求,要求中國大學首先要拓寬眼界,找尋差距。在國際化接軌的浪潮中,不斷地有人提出中國大學精神這樣一個概念,那中國大學的精神是什么?為何中國的大學,即便是國人心目中崇敬的北大、清華,目前都尚且無法與世界一流大學比肩?除了各種數據對比的差距之外,中國的大學還缺少了什么樣的一種精神?確實,在中國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途中,中國大學急需找回其失落的一種的精神。這種精神本應是大學的題中之意,只是各種各樣的原因尤其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特性及越來越無處不在的市場經濟價值觀的影響使得這種精神逐漸被淹沒在塵世的眾聲喧嘩中。這種精神即是“對學術的敬畏”,或曰“為學術而學術”的精神。讓我們從中國教育的源頭開始說起。
一、中國傳統教育的功利性
中國社會最初的教育形式是“學在官府”。教育機構由當時的政權機關所設立,主要目的在于培養鞏固政權、扶持當權者的合格的政府官員,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太學”?!皩W而優則仕”可以說是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根深蒂固的思維,即便如李白的不羈放蕩,也還是擺脫不了朝廷的影響;即便如宋江的水滸梁山,也還是免不了被招安的結局;更有那數目可觀的士人一生“身在江湖,心在朝堂”,心系天下,卻只能獨掃一屋,郁悶彷徨至極?!斑_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中國士人的座右銘,可是如能“達”,誰愿“窮”,獨善其身的都是那么不得已地飄蕩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的哀怨靈魂們。這其中的不得已,或許更多地不是不能,而是潛意識當中的不愿吧。
除“官學”之外,中國歷朝歷代也不乏另一種教育形式,即“私學”?!八綄W”在春秋末期出現,隨著周天子勢力漸弱,各種舊的制度不斷瓦解,這也就是孔子口中的“禮崩樂壞”。這種情形下,官學逐漸下移,私人著述開始出現,私學就此興起。孔子,這位中國第一位教育家即在這個時候設私塾,聚眾講學,弟子三千。自此以后,官學與私學這兩種教育形式在封建社會中長期并存。官學因統治階層的扶持可以說一直是中國封建教育的主流,科舉制度成為其最佳的代言,而私學總是處在邊緣地帶,成為點綴。官學的設立初衷決定了其為政治服務的根本特性,而私學出現之初復雜的社會現狀、諸侯國之間的紛爭也使其無法脫離為政治為軍事的功利性。長期封建社會的教育傳統形成了中國教育的政治色彩和功利主義。直到現當代,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呼聲仍不絕于耳。
再看當下的中國教育,也仍舊是功利主義盛行。如今的各大高校,或許不再與政治有那么多的直接關聯,卻更加陷入了市場經濟的泥潭。市場經濟及其價值觀以其所向披靡的威勢席卷了幾乎所有的意識形態領域。政治的遠程遙控與市場經濟的強力滲入,使得目前的中國大學仍缺少辦學的自由與學術的獨立。大學的自由與獨立之路由中國現代時期的一批有眼界有膽識的知識分子開啟,近百年來,起起落落,消消長長,在快要靠近的時候一步遠離,在遠離的時候又逐漸有回歸之勢,如今仍舊是遙不可及。各種形式的功利主義一直在阻礙著中國大學的自由與獨立之夢,獨立學術之精神普遍缺失。正如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曾指出的,功利主義的見縫插針也使得中國高校幾乎成為“就業服務站”,學術精神缺乏,很難有世界級的學術大師。出不了世界級的學術大師,也就永遠無法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
二、中國大學的“世界一流大學夢”
“世界一流大學夢”現在幾乎成了國內高校的緊箍咒,一提起來就讓人頭疼。早在1993年,清華大學就提出在2011年清華建校100周年之際將清華建成世界一流大學。2011年1月的時候,清華大學校長仍舊宣稱要在建校100周年之際,也就是三個月之后讓清華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三個月已然過去,清華究竟有沒有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有人說建成了,更多人的說沒有。清華的世界一流大學夢幾乎成了一出鬧劇。再來看看北大。北大在1998年也提出要用17年的時間也就是在2015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學,2004年的時候,北大主動對這一計劃進行了修改,說是要用更長的時間。中國龍頭的兩所大學尚且如此,其他的更不消說。所有的事實都在告訴我們,中國離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當然,夢想再遠,也不會影響到有夢的人們。幾乎國內所有的重點高校都曾為自己設立了這樣一個宏大的夢想,不少已躊躇滿志于行動之中。在國家的政策導向和經濟資助下,他們以世界一流大學為定位目標,制定學科發展規劃,選取國外名校作為標桿高校,與之進行對比分析,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打破現有學科界限,創新學科發展新方向和新模式,提出未來幾年的發展計劃和目標,旨在迎頭趕上,實現國際一流。他們對比的內容范圍從師資隊伍到學術實力,從論文發表到專利獲準,林林總總,十來項不止。這種方式的確可以讓我們逐步認清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看到與國際知名高校的差距,然后再一步步迎頭趕上。然而,數據畢竟只能適用于可以衡量和計算的東西,那些看不到的隱性數據及無法計算和衡量的東西,我們究竟要如何才能找出差距?而正是這些隱性的、無法以數據衡量的東西催生了顯性的數據,它們才是世界一流大學的精髓所在,是我們應該著力的地方。另外,這其中的時間差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假如你設定5年之后趕上某某,可是等5年之后你費盡心力趕上了之后才發現某某在這5年中也在不斷進步和發展,于是差距仍在,或者更大,追趕實際上成了一個不斷重復的夢魘。
當然,即便如此,我們也不必悲觀。雖然我們制定的目標似乎不那么容易達到,但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奮斗的過程中,卻必定是有收獲的,我們的大學教育水準是在一步步提高。我們需要正視的是,顯性的數據對比是需要的,而隱性的無法衡量和計算的東西更是值得有夢的中國大學重視。
三、“世界一流大學夢”呼喚“為學術而學術”的純學術精神
世界一流大學夢呼喚大學人“對學術的敬畏”,呼喚“為學術而學術”的純學術精神,由此才可以抵制功利主義對教育的侵蝕,由此才有學術的獨立和自由,由此也才有大學真正的發展。教師和學生是教育的兩大主體。學術自由也當包括教師的自由和學生的自由。教師可以自由地選擇他認為有價值的知識教授給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他所感興趣的擅長的領域來做研究,而學生也有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專業、課程等的自由。然后,現實卻是,自由儼然已成為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教師的教學要受到這樣那樣的限制,要完全按照教材大綱來,需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判其教學成效;科研上,對于那些熱門的、容易拿到各級項目的、受到資助的研究領域一擁而上,很少有人能沉下心來,十年如一日地專注于一個選題。而學生的專業和課程選擇也是幾乎完全以就業為導向,哪些比較容易找到好工作,哪些就萬人哄搶,其他的則無人問津。
總之,中國的大學不知從何時開始丟掉了其“圣潔的學術殿堂”的真義。當然,不能把其歸罪于教師與學生的功利。根本上說,“中國的特殊的國情和高等教育系統的體制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的學術自由”,在這樣一種體制下,教師和學生都要接受各種指標的評判。每一學年,教師有教學任務,有科研任務,倘沒有完成,就會考核不合格,考核不合格則直接會影響到教師的經濟收入。而對于那些能夠超額完成任務的教師,尤其是科研任務的,比如論文發表,項目獲得等,則會有不菲的經濟獎勵。這就引誘教師們不得不把工作的重心從教學轉移到科研上,教學上完成任務即可,科研上則盡可能地超額,具體說來就是項目的獲得、論文的發表?!斑€是多發表幾篇論文來得實在”,這是面對年終獎時不少教師會發出的感慨。本來教師看重科研更有利于營造一個學校的學術氛圍,可是這種看重卻是帶著極為功利的心理,那就是經濟收入的提高。有了現實的赤裸裸利誘,教師們想要保持學術的單純實屬不易。而對于教學的忽視,則直接影響到下一代學人的培養,教師沒有真正做好學生的學術導師,更不用談把學術的精神傳承下去。學生們要么憑著自己小天地的想法堅持做著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要么就接受了體制的條框,努力地去適應各種評價系統,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優秀”的學生。所有的人似乎都在浮躁著、功利著,想尋求體制內的最大利益。學術的自由淹沒在眾生喧囂的功利中,純學術的精神也逐漸褪色,甚至成為聰明人所不齒的書呆子的避難所。
似乎是嚴峻的生活現實使得所有的大學人不得不屈服于現實,不得不放棄一部分的獨立性來更好地生存和生活。這無可厚非,可問題是,西方的社會也有生活的壓力,可為什么還是有那樣一批人義無反顧地投身于學術的象牙塔之中,十年磨一劍,做出有世界意義的成果和貢獻。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當年王國維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純文學觀,意在糾正當時文學的功利風氣。面對當前社會上的學術功利,我們又必須正式提出“為學術而學術”的純學術觀?!盀閷W術而學術”不是躲避在象牙塔里做科研,不是不關注社會民生,它所強調的是學術研究要保持其純潔性和自由度,不能成為誰的附庸,不應成為獲取各種利益的工具,它應該成為獨立的自足體。在這個自足體內,有一批摒棄功利與浮躁,專心為學術的學人。當“為學術而學術”能夠在中國的高校里成為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的大學或許離世界一流大學就不遠了。
參考文獻:
[1]上官劍,李梅萍.外生性與內生性——中西方大學起源之比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2]李延保.現代大學精神的解讀與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J].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6).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簡介:來瑞(1987-),女,安徽阜陽人,碩士,從事文藝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