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人們所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網絡語言越來越多地被加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一些消極的現象也在隨之產生——網絡語言暴力。網絡語言暴力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網絡現象問題,而是一個牽涉社會道德的重要問題。將從倫理學的視角來審視當前的網絡語言暴力問題,揭示網絡語言暴力現象及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具體措施,希望為杜絕網絡語言暴力,打造和諧網絡環境做出一些努力。
關鍵詞:網絡語言暴力;道德規范;網絡語言倫理;道德責任意識
中圖分類號:B8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142-02
據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5.27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6.9%。手機網絡各項指標增長速度全面超越傳統網絡,手機在微博用戶及電子商務應用方面也出現較快增長。網絡是把“雙刃劍”,帶給我們方便的同時也帶給我們許多的問題,或者更確切地說網絡反映出了當今社會的許多問題。網絡語言環境的污染就是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其中網絡語言暴力問題在近幾年尤為突出。
一、語言暴力與網絡語言暴力
所謂語言暴力,即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語言,導致他人精神上或者心理上遭受到侵犯及損害,屬于精神傷害范疇[1]。而所謂網絡語言暴力即一個講述大眾感興趣的或者能夠激發社會內在情緒的事情的帖子或者報道,借由互聯網這個大眾平臺而晉升為公眾事件,對當事人或者組織造成過量壓力,并且影響事件的進程或正常的司法判斷,進而導致懲罰過量。
如今網絡語言暴力正彌漫整個網絡,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微博名人事件。2009年8月,新浪網推出了新浪微博,微博以其獨特的傳播方式為公眾帶來了新的聊天平臺,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和公眾傳統的媒體習慣。在推行微博的過程中,網站使用了名人營銷策略,以此吸引大量的粉絲進駐。名人憑借其自身的知名度為微博帶來大量的人氣,但是,不少名人隨意使用網絡暴力語言,給網絡語言環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2013年4月2日,奧運女孩林妙可在微博上聊“抻面”趣事,卻遭到網友的言語侮辱。她的微博在短短一天之內就被上萬人轉發,就連微博名人李開復也被卷入其中,引起了與網友的新一輪口水戰。從“艾滋女事件”、“舒淇關閉微博事件”、“周立波徐錚罵戰”到“林妙可受辱事件”,網絡語言暴力從未消失[2]。(2)對人或物進行侮辱性謾罵和人身攻擊。這在網絡留言板中是一種常見的語言暴力現象。無論是打開貼吧微博,還是瀏覽時事熱點,隨處可見留言板上網友的“腦殘!”“變態!”“去死!”等不文明暴力語言,無論點,更無邏輯可言。(3)無中生有,刻意制造施暴性輿論。2012年6月30日15時40分,位于天津薊縣城區的萊德商廈發生火災。隨后在微博、天涯等各大網絡社區論壇上,謠言風起。某知情人稱:“商場著火后,廣播里高喊‘不結賬不許走,隨即商場大門關上,商場如焚尸爐一樣‘火化了包括100多個孩子在內的378個活人。”[3]這一消息如一重磅炸彈,在網絡上炸開,再加上網絡水軍的拼命“灌水”,網友們紛紛按捺不住了,理性的討論轉化為宣泄式的謾罵。7月9日晚,監控錄像由官方公布,證實火災發生時大門并未關閉,真相大白了,但是此事件卻給社會帶來了惡劣影響。
諸如此類公然誹謗他人,侵犯他人隱私,侮辱他人人格,用謠言混淆視聽的事件舉不勝舉,網絡語言的暴力行為已經對和諧社會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誰都不知道下一個受害者是誰,誰都有可能變成下一個受害者。
二、網絡語言暴力映射出的倫理問題
由于網絡匿名的掩護,肆意濫用人肉搜索、傳播不真實的謠言,侮辱性的人身攻擊,不斷侵犯著人們的基本權利,沖擊著道德的底線,甚至游走在法律的邊緣。
1.網民道德感淡薄,缺乏責任意識
因特網的溝通傳播與我們傳統的溝通方式不同,它是通過一個中間平臺來進行的。因此,與我們傳統的面對面溝通相比,我們無法確認溝通對象的身份,也無法了解溝通時的肢體動作、表情等等細節。由于網絡的無限制性,大家都可以在網絡上自由發揮,掩飾自己的身份,隨意發表言論。基于此,一些網民在上網的時候就會無所顧忌地發布辱罵性的不文明語言,或者隨意攻擊別人而不用擔心承擔責任,他們利用了網絡的這種虛擬的特性,來為自己進行庇護。
暴力語言在網絡上不斷泛濫,不少網友在一開始接觸時只是采取淡然處之或者是厭惡但是不作為的態度,隨著網絡暴力語言不斷制造和網絡媒體的放任行為,網絡語言暴力在網絡上很快形成了規模,網友們被迫接受這些網絡語言暴力。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網絡不良風氣彌漫整個網絡,許多原本正常的網民也加入了暴力語言散播者的隊伍。這正是由于自身道德感淡薄引起的,雖然這種影響他人的行為是屬于被動行為,但是這種道德責任感淡薄也是網絡語言暴力越來越瘋狂的癥結之一。
2.傳播媒介只為追求利益,職業道德缺失
如今的商業網站參差不齊,點擊率與訪問量直接決定網站的生存與發展,如何吸引網民的眼球是大部分網站的頭等大事,作為傳播利器的網絡,若能宣傳道德規范,其力量自然是無可比擬,卻沒有幾家網絡能這樣做。我們在瀏覽某些網站時,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些陰暗心理和低級趣味的內容。甚至有些門戶網站的首頁鋪滿“一夜情”、“想要一個性感情人嗎”等等廣告詞;而有些網站為了保持和提高訪問量對某些網友所發表的偏激言辭采取放任態度,甚至有意地傳播這些言論,兜售色情、暴力、詐欺等內容。網絡傳播媒體的道德缺失,使得原本正常的言論自由被變相地解釋為肆意放縱,使網絡變成了一個大泥潭。在這種情況下,網絡氛圍的健康得不到保證,作為網絡媒體在網絡暴力語言的傳播過程中不作為的行為,必將導致更多網友更為放任地發生不道德的行為。
3.網站負責人職責缺失,缺乏相應法規
網站負責人的主要職責就是對網絡上傳播的信息進行把關。把關,源于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勞因提出的“把關人”這個概念。他當時研究的是家庭主婦對家庭食品的把關作用。后來,傳播學者懷特把它引入新聞傳播研究領域,用以說明傳播過程中的傳播者的控制作用[4]。在網絡上,為什么不良的信息能夠被傳播?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網站負責人把關不嚴,沒盡到自己應盡的職責。作為網站的負責人,除了正常地運營網站外,還應該對網站上所傳播的信息內容負責任。作為版主,對自己所管理的板塊也要進行嚴格管理,不能因為某些利益而姑息不良信息。
早在2000年9月20日,國務院就頒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但是該辦法只能對網絡傳播的信息內容進行法律上的限制,而對在網絡上違法后應該承擔怎么樣的后果沒有相關的說明,也沒有相應的處罰方法。就參與或者制造網絡暴力語言的網民來說,網絡的匿名性使他們對自己在網絡上的所作所為沒有責任感,再加上缺乏相關法律規范,使得他們自己完全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毫無道德責任感可言。
三、網絡語言暴力的倫理優化
1.提高網民的道德修養,加強自身道德建設
網絡的發展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一個交流平臺,更是一個獲取信息、發表意見的渠道,每個人都有權利在網絡上自由地發表言論,每個人也都應當尊重他人的意見和見解。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有良好互動的網絡氛圍,網絡的價值才能夠得到真正的體現,網民的權益才能夠得到充分的維護[5]。由此可見,提高網民的道德文化修養和網絡道德素質,是凈化網絡語言環境非常重要的舉措。只有公民的道德文化修養得到提高,網民才能對網絡社會有一個正確的、理性的認識,才能夠明辨是非,才能夠抵御不文明行為的干擾。
2.網絡媒體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優化運營
必須加強網絡媒體對于網絡運營的職業道德建設,不能為了獲得而“放水”。因此,對一些網站管理者的借機炒作或者是大意疏忽而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要給予必要的法律制裁,要求網站管理人員對網絡上的暴力萌芽果斷刪除,防止在網絡上傳播。另外,對那些經常號召或者帶領其他網民發布帶有暴力色彩的言語的網民,要采取封號或者限制言論的措施。刊登熱點事件時,應考慮事后會產生的社會效應,在未確定事件的真實性以前要慎重刊登。如果網絡上出現大規模的對某件事或某個人進行語言攻擊性的事件,那么媒體就應該發揮其先知的優勢,對事件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以此維護公眾的知情權。
3.政府強化監管,完善相關法制
我國在2008年以后開始逐步實行網絡實名制。2009年5月,杭州市出臺了《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保護管理條例》規定,就網絡實名制進行了立法。2010年3月,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重慶,也開啟了網絡實名制。網絡實名制其實就是要使網民隱私和公共安全兩者平衡,而實名制則最大限度地兼顧了兩者的平衡。針對個人信息安全保護進行立法、制定規范也已經勢在必行。與此同時,政府必須強化監管力度,依法嚴加監管網絡,對任何放任或者直接參與網絡語言暴力策劃的網站及時給予處罰。
在今天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我們必須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增強道德責任意識,規范網絡語言環境,塑造現代網絡人格,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李賢斌.網絡語言暴力現象分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2]戴靜靜,王婧.網絡語言暴力的傳播學分析[J].青年記者,2010(24).
[3]黨永剛.語言暴力的類型研究[J].瓊州學院學報,2011(4).
[4]肖洋,謝紅焰.網絡語言的傳播效果及語言暴力探究[J].今傳媒,2012(1).
[5]崔玉賓.網絡語言暴力現象透視[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6).
收稿日期:2014-10-23
作者簡介:倪勝男(1989-),女,江蘇江陰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倫理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