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應變藝術是一種高超的藝術,語文教師應隨時因勢利導,將應變藝術巧妙地融進自己的教學中,利用意外情況與講授內容快速合理地契合,借題發揮做“文章”。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用語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入手:無言控制,勝于有聲;適時而變,因勢利導;啟發誘導,共同解決;幽默機智,妙語相應;抓住契機,全面開花;坦誠相見,以生為師;有意轉移,引入正題。
關鍵詞: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用語;應變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2.4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248-02
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舵手,起著課堂引導、調控的作用。作為一名優秀教師,課堂教學應是機智的,能發揮淋漓,駕馭課堂水平高超,無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什么意外情況,教師總能應付自如,不留痕跡,以睿智把握課堂局面。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边@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具有因人而異、因地制宜、隨機應變的能力。
課堂教學應變藝術是一種高超的藝術,由于課堂上很多偶發事件是事先預料不到的,所以教師應隨時因勢利導,將應變藝術巧妙地融進自己的教學中,利用意外情況與講授內容快速合理地契合,借題發揮做“文章”。這種靈感性的發揮創造,是教師備課在課堂上的隨時延伸,是教師知識積累、各方面修養及激情瞬間的高度凝合。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許多一線語文教師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工作經歷,總結經驗,提供了許多優秀的教學應變用語的案例,小結以下七類。
一、無言控制,勝于有聲
課堂上,當學生肆意搞小動作,干擾周圍學生的學習情緒,但影響范圍不大時,教師可邊授課,邊用目光、表情、手勢、動作、走近學生等非語言控制方法提醒、警示、監督學生,心照不宣地達到批評教育的目的。這種方式的特點是,教師處理問題不用語言,不讓當事學生當眾“出丑”,也不讓原有的教學過程中斷。
一次,教師教學《燭之武退秦師》,問學生:“年事已高的燭之武為什么要答應鄭伯去冒險游說秦伯?”安靜的課堂,一個學生的聲音冒了出來:“他好出風頭!”頓時引起了一些學生的竊笑。他很得意,自認為達到了一語驚人的效果。老師直視他,不作聲,一直看到他垂下頭。然后鄭重地提問他,懾于課堂的嚴肅和老師的威嚴,他很規矩地回答了問題,教師就請他坐下,只字不提剛才的事,“此時無聲勝有聲”。有時講述一篇動人動情的文章,個別同學故意發出怪聲,破壞了教師精心營造的氛圍時,可同樣采取“無言控制”的辦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適時而變,因勢利導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處于情緒興奮之中時,便會對所學的內容充滿興趣,并容易記住它。教師要具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善于將教學環境中的影響學生注意力的因素適當地巧妙地應用到教學過程之中,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有用。
學生天性好動,比如正上課時,天氣驟變,這常常會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而去。正在教學曹禺的《雷雨》,室外天氣突變,一時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學生們不由得向窗外望去。此時如果教師大加指責,然后硬性教學,教學效果勢必不會太好。這時老師提高聲音說:“同學們,雷雨就要來了!在雷雨就要來的時候會發生什么故事呢?”幽默機智的話語,及時地把握住環境的變化,給課堂增添了一幅天然的背景。
三、啟發誘導,共同解決
出于好奇,學生提出的問題文本之中不見得都能夠直接找到答案。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積極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積極思考,發揮想象,共同尋找具有合理性的方法和途徑。教師切忌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想象,禁止或破壞學生的想象,傷害學生的好奇心。
教學食指的詩歌《相信未來》。詩人表達在生活極度貧窮、精神極度困厄的時候,依然相信未來的感情,老師問:“相信未來,錯嗎?”學生都說沒錯。老師說:“當時的許多人認為詩人錯了,為什么?”老師啟發學生聯系那個特殊的時代去思考討論,最終明白在那個生活貧困、思想被壓制、文化被踐踏的年代,相信未來就是意味著否定現在。此時,一學生好奇地問:“為什么詩人要用美麗的雪花、凝露的枯藤、孩子的筆體來表達相信未來呢?”教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讓學生想象思考這三個意象的內涵和感情特征,學生終于明白如果詩人內心沒有一份純真,哪來這一份對未來的執著希望?
四、幽默機智,妙語相應
課堂上最常見的意外情況便是學生的調皮打岔,這類學生常常是思維活躍、喜好表現的學生,他們正是試圖以課堂打岔的方式來贏得老師和同學的注意。如果此時老師對這類同學諷刺挖苦甚至指責痛斥,將會嚴重打消其學習積極性。但如果不加理會,又會影響到教學的正常進行,那么幽默與機智就是必不可少的法寶了。
一位教師在教學《沁園春·雪》時向學生展示了一幅毛澤東在窯洞前的照片,順便介紹說:“這是斯諾照的,因為毛澤東沒有戴帽子,斯諾認為不好看,就把自己的帽子給毛澤東戴上了?!币晃粚W生突然冒出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這本是個很無聊的問題,老師可以不理睬他。在回頭板書時,老師靈機一動,忽然想起一句廣告詞來:“地球人都知道啊!”學生頓時哄堂大笑,老師接著說:“多讀書吧,孩子們!你們知道的會比我更多的?!边@樣,還機智地把德育教育引入了教學中。
五、抓住契機,全面開花
教學史鐵生《我與地壇(節選)》的時候,班上正好也有一位雙腿癱瘓、每天坐在輪椅上上學的女生。學生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她的身上。老師沒有選擇避諱,坦然地導入文本教學:“人生的幸運與不幸,往往不是自己能夠決定和選擇的。如果不幸降臨到自己身上,是坦然面對,還是消極悲觀,這是不同的人生觀帶來的不同表現。選擇不同的態度,就會有不同的人生。我們班上也有一位坐在輪椅上學習和生活的同學,你了解她的人生態度和行為嗎?”同學們也就坦然發言。“她出生殘疾,被父母拋棄,被一位撿垃圾為生的老人收養;她需要他人的幫助,但是她卻從不要他人的同情。她學習刻苦,她不是我們班上最聰明的,但是卻是最用功的。”“我們看不到她臉上的愁云,倒是時時能看見陽光。她是一個生活樂觀的人?!薄八邮芪覀兊膸椭?,她也時常幫助我們?!睅熒纱诉M入文本,感受史鐵生面對生命苦難時候的困苦、思考和坦然,感悟生命的意義。課堂因為文本和生活的巧合點而變得如此生動,與文本對話,與活生生的生活對話,自主閱讀,個性化感悟和表達,由文本到人本,全面開花,“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忽然變得輕松而自然起來。
六、坦誠相見,以生為師
在教學中,教師設疑于學生,學生求真于老師是一種良好的教學勢頭,但是,學生是有生命的,課堂是活的,由于教學從本質意義上說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的交往與對話,在教學以前教師是很難對教學過程做出精確的預設的,課堂中學生常常會提出一些教師所始料不及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位教師,應該如何對待學生于“正常教學秩序”之外的發問呢?
一位教師在執教楊絳《老王》過程中,正當興致勃勃地準備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小結時,一位學生卻提出了一個始料不及的問題:“老王臨終之前給楊絳一家送去一包雞蛋和一瓶香油,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生活極度窘困的年代,一個本來就只能靠楊絳家一個主顧艱難維持生活的、又是病重花錢吃藥的貧民,哪來錢購買這些雞蛋和香油呢?”老師一時語塞,同學們議論紛紛。有同學說,老王可能養雞的。可是文本里明明說老王是住在“破敗的小屋”,不可能養雞的;如果力所能及,老王平時也一定會送雞蛋給楊絳家的。有同學說,錢一定是老王平時積攢下來的。可是文本里說老王只能靠一輛三輪偷偷打臨工勉強維持生活,生病又要花錢吃藥,哪來什么積蓄呢?此時,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說:“我認為,老王一定是賣了那輛三輪!老王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傾其所有,賣了三輪,買了雞蛋和香油,請注意,雞蛋是新鮮的,一定是花了工夫、花了不少錢!而且是在自己臨終前一天,自己登門送去,可見一片真誠的感恩之心。”教師慶幸自己沒有把這個問題一推了之,更慶幸自己的學生有這樣的鉆研精神,讓他的同學和老師受益匪淺。
七、有意轉移,引入正題
課堂上,有時學生提的問題教師不便作答或不能作答,那么可用轉移話題的辦法擺脫困境。一次教師在教學李白《將進酒》時,有位同學提問:“李白斗酒詩百篇。斗酒不就是酗酒嗎?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喝酒呢?”老師答:“李白是懷才不遇的大詩人,他喝酒是要澆愁,愁沒有澆滅,卻澆出杰出的詩篇。李白能留給我們許多杰出詩篇,主要是因為他有大理想、大才華。李白從小就是一個勤奮學習的人。我們要學習他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和有創造的人?!崩蠋熐擅畹匕言掝}做了轉移??墒?,那個學生又問:“老師,您有李白的本事嗎?”回答“有”吧,不符合實際;回答“沒有”吧,學生會對老師感到失望。只聽這位老師說:“李白本事真大。他為什么能有這么大的本事呢?就因為他學習刻苦,誰想要有本事,誰就得刻苦學習?!币痪湓挘职言掝}轉移到文本的主題上來,擺脫了困境。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一個多變量的動態系統,受教師、學生、環境諸因素的影響,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課堂瞬息萬變,往往一堂苦心設計的課,可能因各種偶發事件而弄得一塌糊涂;一堂枯燥無味的課,也可能因意外而帶來生機。課堂本來就是由學生、教材、教師以及其他各種因素組成的不斷生成問題又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事先難以預想,造成一定應急場面的偶發事件。教師要自如地駕馭課堂這復雜多變的動態系統,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掌握教學規律,具備教學機智。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不論教育者是怎樣地研究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
收稿日期:2014-09-26
作者簡介:張祥(1966-),男,江蘇南京人,黨委書記,從事文本解放與語文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