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鈞

隨著三季度財報發布截止日期臨近,國內各家上市汽車類公司相繼曬出成績單。雖然看似增長和下跌的企業基本打平;但與去年相比,今年上市車企的業績表現普遍低于預期,且分化趨勢愈加明顯,種種跡象表明,行業產銷整體下滑或是拖累上市車企三季度銷售進而影響業績的主要原因。隨著整體市場增速下滑,未來一段時間競爭更為激烈,如不能緊跟消費市場變化,這將會進一步導致上市車企業績分化。
一、整車類低于預期
截至10月31日,在統計的14家主流車企中,安凱客車、江鈴汽車、上汽集團、東風汽車、宇通客車、中通客車以及長安汽車業績同比增長;而長城汽車、海馬汽車、比亞迪、江淮汽車、一汽轎車、一汽夏利、亞星客車以及金杯汽車業績同比下滑。其中一汽夏利前三季度業績下滑幅度最大,達到599.87%,虧損6.95億元,再次上榜成為虧損王。而去年同期虧損0.99億元。產品競爭力不足是其利潤下跌的根本原因,近幾年來夏利品牌車型銷量連年下跌,導致其營收也持續下降,一汽夏利前三季度營收同比下跌45.9%至22.42億元。
金杯汽車前三季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455.35%,為-2364萬元。公司的解釋是,銷售收入減少、研發費用增加及上期取得債務重組收益而本期沒有此類業務。亞星客車業績同樣出現較大幅度滑坡。公司前三季度凈虧損7717.96萬元,與上年同期虧損3539.74萬元相比,下滑幅度接近118%。另外,雖然一汽轎車前三季度凈利潤繼續保持盈利狀態,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46億元,然而,與去年同期相比,公司業績下滑的幅度達到68.73%。一汽轎車表示,部分產品銷售結構發生變化,使公司本期收益能力較上年同期下降。
與此同時,部分整車企業前三季度凈利潤出現了較大漲幅。宇通客車、江鈴汽車和中國重汽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超過20%,而東風汽車一騎絕塵,以660%的凈利潤增幅高居榜首。從財務指標來看,東風汽車前三季度“降收不降利”特征明顯,營業收入129.94億元,同比下降10.36%,但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86億元,同比增長超過6倍。長安汽車前三季度營業收入367.52億元,同比增長28.3%,凈利潤同比攀升155.2%,由21.36億元提升至54.53億元,僅低于上汽集團和長城汽車,排名第三位。其凈利潤激增主要是其合資企業投資收益大幅增加所致。另外,規模最大的上汽集團,今年前三季度業績增長穩定,營業收入實現4713.34億元,同比提升11.8%,凈利潤實現204.09億元,同比提升13.4%。
中通客車預計,今年前9月歸屬母公司的利潤為2.75億至2.79億元,相對去年同期的8556萬元,同比增長幅度達到221%至226%。不過,中通客車業績大幅變動的原因,是由于2013年出售子公司新疆中通房產開發有限公司全部股權,所獲收益計入本年度利潤,影響公司合并報表利潤1.9億元,其中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1.8億元;同時,7到9月份主營業務訂單相對集中,業績增幅較大。
在上述公布業績的企業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方面,一是安凱客車,從同比增幅上看,安凱客車今年前三季度的業績雖然同比增長近五成,但實際上,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營性損益的凈利潤依然是負數,為-2400萬,而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貼也高達2700萬,這也意味著,所謂的業績增長,其實只是虧損收窄。而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則是包括長城、海馬、比亞迪和江淮汽車等幾家自主品牌的虧損,數據顯示,長城汽車第三季度實現歸屬利潤16.31億元,同比下降21.7%,前三季度實現歸屬利潤55.86億元,同比下降9.5%。而海馬汽車發布的業績報告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海馬汽車凈利潤同比下降約58%,僅為2576.5萬元,前三季度凈利潤下降3%,僅為1.44億元。而比亞迪汽車前三季度凈利潤為3.89億元,同比減少16.3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該公司前三季虧損3.9億元。江淮方面,第三季度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為-0.39億元。前三季度歸屬母公司凈利潤4.2億元,同比下滑43.63%。這是江淮汽車過去5年以來首次出現單季度虧損。
上市整車公司三季度報顯示,多數企業的盈利能力進一步降低,汽車板塊行業市盈率逐季下行,行業市場的資金關注度也在進一步下降。銷量下滑成為企業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二、零部件好于整車
今年前三季度,國內主流的零部件企業業績整體大幅上揚,好于整車企業。我國二十家主流零部件企業今年上半年營收合計2161.03億元,同比增長了12.3%;凈利潤由112.92億元攀升至154.51億元,激增了36.8%,增幅均高于整車企業。其平均凈利率則大幅提升,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至7.1%。
在統計的企業中,絕大多數企業凈利潤上揚,共計15家企業,占據四分之三比重,而僅五家企業凈利潤下滑。
凈利潤增長的企業中,寧波華翔、濰柴動力和威孚高科前三季度凈利潤均有50%以上的增長,其原因均多為投資收益增長所致。其中,寧波華翔前三季度營收實現4.47萬輛,同比激增85.1%,增幅在統計的企業中居首位。
依靠于KION帶來的一次性投資收益,濰柴動力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長64.3%至44.45億元,依然領先于其他企業。同時,其營收同比增長29.6%至561.46億元,超過華域汽車,重新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零部件上市企業。而在此前的2012年和2013年,其營收均低于華域汽車。
威孚高科前三季度營收增長18.6%至50.17億元,凈利潤增長54.5%至12.39億元,凈利率同比上升5.7個百分點,至24.7%,仍在本文統計企業中最掙錢。
賽輪股份、駱駝股份、萬豐奧威、一汽富維、凌云股份、華域汽車和萬向錢潮前三季度利潤均有30%-50%之間的增長。其中,規模及利潤均僅次于濰柴動力的華域汽車,今年前三季度營收實現541.25億元,同比增長了6.8%,凈利潤增長34.8%至34.65億元。endprint
值得一提的是,相對于其他凈利潤增長的企業,風神股份前三季度凈利潤雖然同比提升16.9%至3.06億元,但其營收同比下滑7.7%,至60.19億元。
統計顯示,有五家企業凈利潤下滑,依次是是S佳通、上柴股份、方大特鋼、、雙錢股份和黔輪胎A。其中,S佳通凈利潤下滑最明顯,前三季度凈利潤實現1.57億元,同比下滑了22.9%,其營收同比下滑16.0%至29.22億元。其次是上柴股份,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下滑了14.2%至1.22億元。據其公司表示,這主要是新產品市場推廣費用增加及同比政府補助收入減少所致。黔輪胎A、雙錢股份和方大特鋼前三季度凈利潤均以10%以內的幅度下滑,分別下滑0.1%、4.6%和8.3%。
三、經銷商業績下滑
今年前三季度,汽車行業回暖,市場銷量實現快速增長,得益于此,汽車整車及零部件企業整體業績均上揚,然而與之不同的是,汽車經銷商上市企業凈利潤卻呈現下行走勢。
我國雖然已有多家汽車經銷商集團上市,不過其上市公司中以乘用車經銷和售后相關業務為主營業務的主要有:在滬/深上市的龐大集團、亞夏汽車、申華控股,在香港上市的永達汽車、中升集團、正通汽車。然而由于港股公司未發布第三季度財報,故下面主要看下龐大集團、亞夏汽車、申華控股的凈利表現情況。
圖表顯示,國內上市的三家汽車經銷商企業——龐大集團、申華控股和亞夏汽車,前三季度業績均出現大幅下滑。尤其是申華控股,其去年同期已是虧損狀態,前三季度虧損進一步擴大——由0.57億元擴大至1.67億元。分季度來看,申華控股前三個季度均呈現虧損狀態:一季度虧損4169萬元,二季度虧損3922萬元,三季度再虧8568萬元。據其財報顯示,其利潤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投資收益以及政府補助下降所導致。
同時,申華控股也是三家企業中唯一營收下跌的企業。今年前三季度,申華控股營業收入實現44.78億元,較上年同期下跌了25.9%。這主要是由于整車廠銷售政策的調整,導致其部分區域批發業務受影響所致。
另外,龐大集團今年前三季度營收實現465.10億元,同比略增3.1%,凈利潤實現0.94億元,較上年同期的3.05億元驟降了69.3%。對于凈利大幅減少,龐大集團的解釋是,由于受銷量增速放緩、競爭程度加劇、汽車廠家壓庫等影響,行業整體的盈利能力在下降;另外,上半年其經營網點較上年末減少103家,共同導致前三季度利潤的下滑。雖然前三季度龐大集團凈利整體大跌,但其中,相對于上半年,其第三季度凈利卻呈激增狀態。今年第三季度,龐大集團凈利潤實現近5000萬元,同比翻番(增長105.3%)。
亞夏汽車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實現38.33億元,同比增長8.2%;凈利潤僅實現584萬元,同比暴跌近九成。對今年全年,亞夏汽車預計其業績將出現虧損,虧損2000-4000萬元,在第三季度,其已出現1556萬元的凈虧損。這主要是由于宏觀經濟增速放緩,行業激烈,汽車銷售毛利下降;企業規模擴大帶來的各項成本費用增多及融資租賃業績開展不達預期。
今年以來汽車經銷商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隨著工商總局取消品牌授權備案管理,對以“品牌授權”為核心的中國汽車4S銷售模式造成前所未有沖擊。打破原有模式,固有體系將遭遇歷史性變化,4S 銷售模式正走在十字路口,2014年將是經銷商最困難的一年。
四、后市值得期待
汽車上市公司三季度報顯示,企業產品產銷出現結構性差異,引起企業盈利狀況分化,新能源汽車和SUV車型增長成為亮點。例如今年前9月,比亞迪新能源車秦銷量累計達到9473輛,純電動E6銷量達到2004輛。與此同時,僅上半年,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上的收入就已經達到27億元;再如宇通汽車三季度盈利大幅增長,甚至出現了凈利潤增速超越收入增速,收入增速高于銷量增速的格局。而主要原因是新能源客車比重提升導致單車均價和毛利率提高。數據顯示,宇通汽車今年三季度新能源客車銷量約1500輛,而去年同期受政策影響新能源客車短期停售;由此導致三季度單車均價達到35.8萬元,同比提高4.3%;毛利率也相應同比提升1.2個百分點。
事實上,新能源業務不僅是比亞迪、宇通汽車三季報的亮點,更是整個汽車行業黯淡中的一抹亮色。隨著多地陸續出臺新能源汽車推廣方案,在經歷了前期設想上的鋪墊、概念上的炒作后,新能源汽車在中國汽車行業的分量已經越來越現實和清晰。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到38163輛,同比增長280%。分季度看,2014年一、二、三季度銷量分別為6853輛、13624輛、17686輛,同比增幅分別達到1.6倍、2.9倍、3.8倍。
目前,不少汽車企業開始轉型,將業務重點放在新能源汽車上來。比亞迪表示,公司新能源汽車業務與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一道,有望繼續維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宇通客車的新能源系列被業內看好,新能源客車有望首迎產銷高峰,產銷規模將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此背景下,機構認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投資趨勢仍未結束。同比增長仍在加速,并且四季度會更高,預計同比增速爬升將延續至明年上半年。另外還有相關補貼、鼓勵政策落地,消費潛力持續挖掘。因此,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趨勢仍未結束。
另外,隨著中國汽車發展戰略的調整,SUV也成為重要增長點。在目前車市增速放緩至個位數的大背景下,SUV市場前9月依然保持了超過30%以上的增速,此外,相對轎車,SUV不僅單車利潤率更高,在價格上也更具備溢價,因此,對車企的利潤貢獻也更為明顯。
以一汽轎車為例,SUV車型成為銷量增速最為明顯的領頭羊。公司1-8月汽車實現產銷量192272輛和181112輛,同比分別增長29.2%和24.7%;但SUV車型今年1-8月的累計產銷達到53793和50716輛,同比分別增長幅度達到181.9%和172.0%,而后續銷售表現仍可期待。
SUV也成為不少車企的發展重點,將業績反轉的希望寄托在SUV銷量的提升上。長城汽車近年來一直將SUV作為主打產品,今年前三季度SUV銷量同比增加16%。預計公司SUV新品將較快頻率投放市場,其中H1在11月初上市、H9年底上市,2015年上半年Coupe C、下半年H7等都有望接踵而至。
進入年底,在汽車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增速減緩的預期背景下,多數行業機構表示市場未來不容樂觀。后市自主品牌競爭將更加激烈,自主品牌和傳統汽車市場繼續遭遇天花板,但新能源汽車和SUV車型增長成為亮點,不少車企將沿著這兩條脈絡布局,試圖開啟市場增長空間,因此值得期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