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娟
摘 要:文化經濟發展的前提是文化資源的存在,只有具備文化資源,才能轉化成文化產品,從而創造出經濟效益和經濟價值。以嫩江流域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向文化產品的轉化為例,分析了少數民族文化產業開發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文化資源;文化產品;產業開發;嫩江流域
中圖分類號:F2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2-0050-02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文化體制改革是我國全方位改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之一是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先進文化。本文試以嫩江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經濟發展的創新路徑為例,探討如何將少數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
一
嫩江位于黑龍江省中西部,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嫩江發源于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南坡,由北向南流經黑河市、大興安嶺地區、嫩江縣、訥河市、富裕縣、齊齊哈爾市、大慶市等市縣區,在肇源縣三岔河附近與西流松花江匯合后,流入松花江干流。黑龍江省的53個少數民族在嫩江流域皆有分布,尤以世居本省的滿、朝鮮、蒙古、回、達斡爾、錫伯、赫哲、鄂倫春、鄂溫克和柯爾克孜等10個少數民族為最多。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嫩江流域各少數民族以雄渾大氣、慷慨激昂、質樸坦蕩的民族品格締造了獨樹一幟、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嫩江流域的少數民族文化不僅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與其他文化一道為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保護與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已成為21世紀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議題。
文化的作用除了滿足人類的精神生活需要之外,本身也能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伴隨著現代社會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后工業社會知識經濟時代“文化經濟”應運而生。所謂文化經濟,就是以文化產品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形態。“文化經濟”的特點是文化與經濟緊密結合,互相滲透,形成以經濟為依托的新文化形態,或以文化為內涵的新經濟形態,即“文化的經濟化”和“經濟的文化化”。文化離不開經濟,經濟也離不開文化。文化對政治、經濟的滲透力越強,影響力越大,文化的社會價值就越突出。文化產業是文化經濟化的直接產物。文化經濟發展的前提是文化資源的存在,只有具備文化資源,才能轉化成文化產品,從而創造出經濟效益和經濟價值。但“文化資源并不是產品,更不是產業,資源僅是可供開發或具備開發潛力的物質性存在,只有為靜態的文化資源注入活的時代因素,讓文化資源與當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一種相互接納相互促進的動態關系,才可以實現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過程。”[1]
嫩江地區諸多少數民族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創造了必要條件。但相比較而言,目前來看,該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建設還存在著諸多不足,表現在民族地區教育和科技發展水平落后,導致民族文化活力和競爭力不足;民族地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滯后,不能滿足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需求;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流失加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民族文化發展理論創新不夠,從政策基礎和戰略規劃層面制約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筆者認為,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是加快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經濟”的發展步伐,以創新形式實現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向文化產品的轉化,加快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才能為解決民族地區的落后現狀提供堅實基礎。
二
為實現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產品的轉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去探索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創新路徑。
一是對本區域的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的普查,建立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庫,為從資源到產品的轉化創造前提條件。從文化的內在結構來劃分,可分成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組成,嫩江流域的少數文化資源可以以此為參考結合本地區實際劃分為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態文化三大類別。位于黑龍江省西北部的嫩江流域在近600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如崔家墳古墓遺址、清代水師營遺址、多金古墓遺址、保勝軍事遺址、黃金之路始發站等;再如“金長城”遺址,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黑蒙交界處,是金代軍事重要防御工程。嫩江流域存留著眾多地域特征極強的少數民族民俗民風,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如齊齊哈爾的“站人文化”,滿族的薩滿文化、大布染藍靛、滿族刺繡、滿族民居等;達斡爾人的“魯日格勒(舞蹈)”、曲棍球,搖籃等等。鄂倫春人的圖騰柱子,斜仁柱(即鄂倫春人傳統的住房,是一種圓錐形的帳幕),樺皮桶,獵槍、骨卜、搖車、樺皮盆碗、吊鍋等;嫩江流域的生態文化享譽全國,作為我國少數幾條沒有被污染的河流之一,嫩江清凌的水質還哺育了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哈拉海濕地和扎龍濕地,這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濕地。
二是開發多種形式的文化產業門類,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日本學者日下公人在《新文化產業論》一書粗線條地把文化產業劃分為三類[2]:一、生產與銷售以相對獨立的舞臺形式呈現的文化產品,如書籍、報刊、雕塑、影視等產品;二、以勞務形式出現的文化服務行業,如戲劇舞蹈的演出、體育、娛樂、策劃、經紀業等;三、向其他商品和行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業,如裝潢裝飾、形象設計、文化旅游等。文化產業的結構還可分成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產業層,每一不同的結構層包含著不同的文化產品。
嫩江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豐富資源可以轉化成不同種類的文化產品,既可以積極開發文化產業核心圈層的產品,也可以開發外圍層的產品和相關文化產品。例如,近年來火爆銀屏的清宮戲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滿族文化的熱潮,也帶動了滿族文化旅游熱。嫩江流域原汁原味的滿族文化風情游應該變以往單純走馬觀花式的粗放型開發模式,而應對當地的滿族文化旅游業開發給以集約型運作,開發出多視角的旅游文化相關產品,既可以滿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要,又能為當地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例如,滿族文化旅游至少要提供如下文化產品:endprint
第一是具有濃郁滿族特色的食品。表現滿族的飲食習俗,清末民初時的鄉謠概述得較有情趣:“南北大炕,高桌擺上。黃米干飯,大油熬湯。膀蹄肘子,切碎端上。四個盤子,先吃血腸。”又云:“黏面餅子小米粥,酸菜粉條燉豬肉。平常時節小豆腐,咸菜瓜子拌蘇油。”滿族飲食從滿漢全席,我國最著名的、規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到餑餑、酸湯子、薩其瑪、火鍋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是打造滿族文化特色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滿族風情旅游區可以規劃籌建滿族小吃街,配以滿族仿古建筑,服務人員皆以滿族服飾、使用滿族禮節接待客人,既可以直接為游客提供飲食服務,還可以售賣旅游紀念品,從而打造地方文化與商業模式相結合的互動式旅游景觀模式。
第二是充滿滿族民俗特色的游戲體育活動。滿族承其先世女真人的娛樂游藝習俗,既深受漢族等的文化影響,又保持著本民族的特色,滿族人民創造了許多古老的傳統體育運動,至今,有的運動形式仍在滿族集居的城鄉中流傳著。現在已知的滿族的游藝活動大約有100余種,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是“九聯環”、“仙人摘桃”、“抓嘎拉哈”、“老鷂子抓小雞”、“跑馬沖城游戲”等,滿族青少年舊時多有爭力斗巧的競技游藝活動,主要項目是騎射、跳駱駝、摔跤、舉重石、溜冰、滑雪爬犁、狩獵運動、賽威虎等等。插柳射箭,在滿族既是民間鍛煉狩獵技能,也是一種軍事體育活動。滿族這些既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又與時代相契合的游戲體育活動可以在相關旅游環節中有選擇地開發。
第三是獨具觀賞性的滿族舞蹈表演。滿族較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包括“空齊舞”、“慶隆舞”、“滿族秧歌”、“笊籬姑姑舞”等形式。“空齊”舞又稱為“莽勢”,分男女兩式,一般是兩人相對而舞,眾人拍手而歌。其舞姿有“九折十八式”,以剛健、優美的舞姿表現滿族人民古老的生產生活和對豐收、勝利的歡慶。“慶隆舞”,包括揚烈舞和喜起舞,前者為武舞,后者為文舞,皆用于吉慶宴。“秧歌”是滿族人民喜愛的集體歌舞。每逢春節、元宵節等盛節必扭唱秧歌,男女老少載歌載舞,歡度佳節,甚至通宵達旦,盡情歌舞,表現了滿族人民的喜悅和歡樂。滿族秧歌以走大場為主,名曰“走陣”。陣式多為漢族秧歌的天門八卦陣、地門八卦陣、葫蘆陣、六合陣等,表現了滿族八旗官兵征戰與歡慶勝利的精神。這些具有濃郁滿族風情的歌舞形式,應該得到深入挖掘和開發,例如開發成文藝演出形式,制成工藝品等等,從而增大旅游項目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吳慶華.試論關東文化產業化與齊齊哈爾城市營銷的實現策略[J].理論觀察,2009,(5):5.
[2] 蔡嘉清.文化產業營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5,65.
[責任編輯 李 可]endprint
第一是具有濃郁滿族特色的食品。表現滿族的飲食習俗,清末民初時的鄉謠概述得較有情趣:“南北大炕,高桌擺上。黃米干飯,大油熬湯。膀蹄肘子,切碎端上。四個盤子,先吃血腸。”又云:“黏面餅子小米粥,酸菜粉條燉豬肉。平常時節小豆腐,咸菜瓜子拌蘇油。”滿族飲食從滿漢全席,我國最著名的、規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到餑餑、酸湯子、薩其瑪、火鍋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是打造滿族文化特色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滿族風情旅游區可以規劃籌建滿族小吃街,配以滿族仿古建筑,服務人員皆以滿族服飾、使用滿族禮節接待客人,既可以直接為游客提供飲食服務,還可以售賣旅游紀念品,從而打造地方文化與商業模式相結合的互動式旅游景觀模式。
第二是充滿滿族民俗特色的游戲體育活動。滿族承其先世女真人的娛樂游藝習俗,既深受漢族等的文化影響,又保持著本民族的特色,滿族人民創造了許多古老的傳統體育運動,至今,有的運動形式仍在滿族集居的城鄉中流傳著。現在已知的滿族的游藝活動大約有100余種,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是“九聯環”、“仙人摘桃”、“抓嘎拉哈”、“老鷂子抓小雞”、“跑馬沖城游戲”等,滿族青少年舊時多有爭力斗巧的競技游藝活動,主要項目是騎射、跳駱駝、摔跤、舉重石、溜冰、滑雪爬犁、狩獵運動、賽威虎等等。插柳射箭,在滿族既是民間鍛煉狩獵技能,也是一種軍事體育活動。滿族這些既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又與時代相契合的游戲體育活動可以在相關旅游環節中有選擇地開發。
第三是獨具觀賞性的滿族舞蹈表演。滿族較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包括“空齊舞”、“慶隆舞”、“滿族秧歌”、“笊籬姑姑舞”等形式。“空齊”舞又稱為“莽勢”,分男女兩式,一般是兩人相對而舞,眾人拍手而歌。其舞姿有“九折十八式”,以剛健、優美的舞姿表現滿族人民古老的生產生活和對豐收、勝利的歡慶。“慶隆舞”,包括揚烈舞和喜起舞,前者為武舞,后者為文舞,皆用于吉慶宴。“秧歌”是滿族人民喜愛的集體歌舞。每逢春節、元宵節等盛節必扭唱秧歌,男女老少載歌載舞,歡度佳節,甚至通宵達旦,盡情歌舞,表現了滿族人民的喜悅和歡樂。滿族秧歌以走大場為主,名曰“走陣”。陣式多為漢族秧歌的天門八卦陣、地門八卦陣、葫蘆陣、六合陣等,表現了滿族八旗官兵征戰與歡慶勝利的精神。這些具有濃郁滿族風情的歌舞形式,應該得到深入挖掘和開發,例如開發成文藝演出形式,制成工藝品等等,從而增大旅游項目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吳慶華.試論關東文化產業化與齊齊哈爾城市營銷的實現策略[J].理論觀察,2009,(5):5.
[2] 蔡嘉清.文化產業營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5,65.
[責任編輯 李 可]endprint
第一是具有濃郁滿族特色的食品。表現滿族的飲食習俗,清末民初時的鄉謠概述得較有情趣:“南北大炕,高桌擺上。黃米干飯,大油熬湯。膀蹄肘子,切碎端上。四個盤子,先吃血腸。”又云:“黏面餅子小米粥,酸菜粉條燉豬肉。平常時節小豆腐,咸菜瓜子拌蘇油。”滿族飲食從滿漢全席,我國最著名的、規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到餑餑、酸湯子、薩其瑪、火鍋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是打造滿族文化特色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滿族風情旅游區可以規劃籌建滿族小吃街,配以滿族仿古建筑,服務人員皆以滿族服飾、使用滿族禮節接待客人,既可以直接為游客提供飲食服務,還可以售賣旅游紀念品,從而打造地方文化與商業模式相結合的互動式旅游景觀模式。
第二是充滿滿族民俗特色的游戲體育活動。滿族承其先世女真人的娛樂游藝習俗,既深受漢族等的文化影響,又保持著本民族的特色,滿族人民創造了許多古老的傳統體育運動,至今,有的運動形式仍在滿族集居的城鄉中流傳著。現在已知的滿族的游藝活動大約有100余種,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是“九聯環”、“仙人摘桃”、“抓嘎拉哈”、“老鷂子抓小雞”、“跑馬沖城游戲”等,滿族青少年舊時多有爭力斗巧的競技游藝活動,主要項目是騎射、跳駱駝、摔跤、舉重石、溜冰、滑雪爬犁、狩獵運動、賽威虎等等。插柳射箭,在滿族既是民間鍛煉狩獵技能,也是一種軍事體育活動。滿族這些既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又與時代相契合的游戲體育活動可以在相關旅游環節中有選擇地開發。
第三是獨具觀賞性的滿族舞蹈表演。滿族較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包括“空齊舞”、“慶隆舞”、“滿族秧歌”、“笊籬姑姑舞”等形式。“空齊”舞又稱為“莽勢”,分男女兩式,一般是兩人相對而舞,眾人拍手而歌。其舞姿有“九折十八式”,以剛健、優美的舞姿表現滿族人民古老的生產生活和對豐收、勝利的歡慶。“慶隆舞”,包括揚烈舞和喜起舞,前者為武舞,后者為文舞,皆用于吉慶宴。“秧歌”是滿族人民喜愛的集體歌舞。每逢春節、元宵節等盛節必扭唱秧歌,男女老少載歌載舞,歡度佳節,甚至通宵達旦,盡情歌舞,表現了滿族人民的喜悅和歡樂。滿族秧歌以走大場為主,名曰“走陣”。陣式多為漢族秧歌的天門八卦陣、地門八卦陣、葫蘆陣、六合陣等,表現了滿族八旗官兵征戰與歡慶勝利的精神。這些具有濃郁滿族風情的歌舞形式,應該得到深入挖掘和開發,例如開發成文藝演出形式,制成工藝品等等,從而增大旅游項目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吳慶華.試論關東文化產業化與齊齊哈爾城市營銷的實現策略[J].理論觀察,2009,(5):5.
[2] 蔡嘉清.文化產業營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5,65.
[責任編輯 李 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