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林
吳方衛、孔艷杰兩位教授的新著《液態生物質燃料的社會成本收益研究》,對我國發展液態生物質燃料的社會成本收益做了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從宏觀層面來分析發展液態生物質燃料的利益得失,角度比較新穎。
我國液態生物質燃料的發展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了消化過多的陳化糧,我國建立了用玉米等陳化糧生產燃料乙醇的試點。從2000年開始,我國燃料乙醇的發展進入了規模化生產階段,成為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產國;2005年開始在河南等9個省的車用燃料中推廣使用乙醇汽油。我國生物柴油的發展開始于21世紀初,2004年啟動的 “生物燃料油技術開發”項目,其中就包含開發生物柴油的內容;2006年底國家發改委編制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以發展車用替代燃料為重點,到2020年生物柴油替代量達到500萬噸的目標。
我國是農業大國,各種農作物秸稈、林木廢棄物等原料資源較為豐富,此外還有較多的荒山、荒地、灘涂等宜能邊際土地,可以用以種植能源作物來為液態生物質燃料提供原料,如果在2020年以后能逐步將折合15億噸標準煤的生物質資源量中的50%用于生產多種生物質能源,其中的液態生物質燃料生產轉化數量具備替代2億噸石油消費量的潛力。
本書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我國液態生物質燃料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及其存在問題的分析,并對未來液態生物質燃料產業發展的國際趨勢進行了展望。隨著傳統液態生物質燃料在資源潛力、經濟效益、糧食安全等方面的制約因素逐步受到嚴重關切,國際社會日益重視發展多樣化的非糧液態生物質燃料,主要包括以農林有機廢棄物、專用非糧能源植物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合成柴油燃料、新型醇類燃料等。
第二部分主要從能源安全出發,著重分析在一定的原油對外依存度的假定下,可能出現的能源缺口以及在這種約束下對液態生物質燃料的需求。假設2011—2020年我國原油產量的增長速度保持不變,而我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依次為60%、62.5%和65%的情況下可能出現的能源缺口和對國民產出的影響。研究發現,若把我國的原油對外依存度控制在60%,2014年就會出現310萬噸的原油供求缺口,總產出則下降157億元,到2020年原油供求缺口會提高到近7 500萬噸,總產出會下降4 800億元;而將該指標上調到65%時2017年才會出現原油供求缺口,缺口量從2017年的860萬噸逐年上升到2020年的3 500萬噸,總產出的下降規模則由490億元增加到2 235億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到2020年交通運輸燃料全部推行E10乙醇汽油,需要1 540萬噸燃料乙醇與汽油混配,屆時可將原油對外依存度控制在62.5%~65%之間;推行E15乙醇汽油時,燃料乙醇的產量需要達到 300萬噸,正好把原油對外依存度控制在60%。而在上述三種情景下,2020年我國生物柴油的需要量應達到1 530萬噸、2 400萬噸和3 273萬噸。
第三部分是對我國液態生物質燃料發展的資源潛力進行了綜合的評估,分別測算了發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各種原料資源潛力,我國具有生產非糧燃料乙醇6 364萬—1.18億噸的理論原料潛力,其中秸稈和薪柴資源具備的燃料乙醇轉化潛力最大,到2020年只需將燃料乙醇的上述生產潛力實現25%即可消除把原油對外依存度保持在60%而產生的汽油供求缺口。而生物柴油具有1 304萬—3 679萬噸理論原料潛力,其中,油料能源作物的開發利用必須作為開發重點,餐飲廢油的產量潛力也不小。如果生物柴油的總體生產潛力全部轉變為現實的產量,基本可以消除將原油對外依存度保持在62.5%產生的柴油供求缺口。
第四部分是對液態生物質燃料原料資源的經濟性開發邊界的研究和原料資源開發的社會成本收益分析。研究表明,在目前的技術經濟條件和原油價格水平下,大多數原料資源用于生物質燃料生產都會出現虧損。原油價格不低于113.19美元/桶時,利用大多數淀粉類、糖類能源作物和油料能源作物及餐飲廢油生產生物質燃料具備經濟性;原油價格超過127.6美元/桶時,纖維素燃料乙醇的生產出現經濟性邊界;原油價格高于139.5美元/桶時利用光皮樹生產生物柴油才具備經濟性。而充分挖掘各種生物質原料的能源轉化潛力會產生多種社會收益和社會成本,兩種生物質燃料的總產量超過2112萬噸時才能產生正的凈社會收益。
通讀此書,可以對我國液態生物質燃料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作用以及開發利用的原料資源潛力有一個充分的了解,作者從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出發,以社會收益和社會成本的視角評價液態生物質燃料原料資源潛力開發利用的可行性,并提出相應的發展路徑與策略,研究視角新穎,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本書不足之處在于,分析能源缺口的經濟影響和液態生物質燃料發展潛力挖掘造成的社會經濟影響時,主要采用試算模擬的方式,其研究結果可能與實際情況不一致,需要在準確性上進一步深入研究。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