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曄
摘 要:研究生就業是實現研究生教育價值的關鍵環節。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就業問題日益嚴峻。“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是高校畢業研究生的主要就業方式,這種方式具有較強自主性和較高自由度的特點,對畢業生選擇就業地域及就業地域分布的平衡性具有重要影響。以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為例,通過對該系近幾年應屆畢業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數據的統計研究,分析了高校畢業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的現狀、特點及成因,為進一步提高就業引導工作質量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2-0103-03
一、精儀系2014年畢業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的特點和趨勢
2014年,精儀系畢業研究生中共68人選擇就業,就業地域分布如圖1和圖2所示。到華北地區就業的人數最多,共計34人;其次是華南和華東地區,分別為11人和9人。
圖1 精儀系2014年畢業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人數統計
從就業地域的人數比例來看,華北地區占比50%,華南和華東地區分別占16%和13%。顯然,精儀系畢業研究生的就業地域集中在華北地區,主要為北京和天津兩市;其次是華南和華東地區,主要是上海和廣東地區。總體來看,就業集中地區仍為“北上廣”,到其他地區就業的人數和比例偏低。
總體來看,精儀系畢業研究生就業流向的主要特點如下。
1.華北地區仍然是畢業生的首選就業地區,一方面,受到學校處于北京市的地理位置影響;另一方面,因為北京市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人才聚集的城市,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特別是與精儀系專業對口的重點單位(大型國企、科研院所、九大軍工集團等)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這成為影響精儀系畢業研究生就業地域選擇的主要因素。
圖2 精儀系2014年畢業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比例
2.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沿海地區也成為重要的就業區域。從分布比例來看,以上海市和廣東省為首的華東和華南地區,就業比例共計也達到了29%,成為北京地區之外就業相對集中的地區。
3.相對欠發達地區的畢業生就業較少。在廣大的西北和西南地區,只有西安、成都和重慶等個別城市成為研究生就業選擇相對較多的地區,但總體比例仍然偏低。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受到傳統就業觀念和現實問題的束縛,中西部等欠發達地區對于畢業研究生的凝聚力較小;另一方面,這些地區也缺少與精儀系專業對口的重點單位,尤其是高科技企業或科研單位。選擇到這些地區就業的畢業生仍以回生源地工作的情況居多[1]。
二、就業地域分布的影響因素和成因分析
1.就業機會因素
高校畢業生選擇就業的地區,無疑首先關注的是該地區是否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意味著就業單位的分布對于應屆畢業生的生存及發展空間極為重要[2]。根據2013年《財富》中國500強企業排行榜[3],該排行榜覆蓋范圍包括在中國境內外上市的所有中國公司,根據企業總部的地理位置作圖3。由圖可見,若排除香港地區,則北京市由于其自身的獨特優勢往往能夠提供明顯更多的崗位,為求職者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必然成為許多畢業生就業的首選地區。
圖3 2013年中國500強排行榜(以公司總部所在地為準,不含香港)
2.年齡因素
本科畢業生的年齡往往分布比較均勻,而研究生群體的年齡分布卻相當迥異,這成為分析其就業地域分布成因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因素[4]。為此,根據2014年精儀系研究生就業數據,按照1977—1985年出生和1986—1990年出生的兩個年齡段進行統計分析,如圖4所示。
圖4 不同年齡段畢業生的就業地域選擇
整體來看,北京地區仍然是畢業生群體的首選就業地區,但同時也受到年齡因素的影響。年齡較小的畢業生往往傾向于前往發達城市和地區闖蕩,所以就業地域主要分布在北京以及上海、廣東等沿海地區;而年齡稍大一些的畢業生,將工作的穩定性以及家庭因素視為選擇就業地區的重點考慮范圍,因此除北京地區外,在湖北、四川、河北、陜西、安徽等地區也呈現比較均勻的分布。
3.學科因素
畢業生擇業除了就業機會和年齡因素,往往還比較關注所學專業的對口程度,這對于畢業生在以后工作中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至關重要。精儀系包含“儀器科學與技術”及“光學工程”兩個國家一級學科,我們對2014年這兩個學科的就業地域分布分別進行統計,如圖5所示。
圖5 2014年儀器科學與技術及光學工程兩學科的畢業生就業地域分布
由圖5可見,畢業于不同學科的研究生在選擇就業地域上也存在一定差異,這主要受到國內儀器行業和光學行業涉及到的主要就業地區范圍影響。如圖5所示,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的畢業生就業地域分布相對寬泛一些,除“北上廣”發達地區外,其他城市和地區的分布也呈現均勻分布;而光學工程學科的畢業生就業地區分布相對集中在北京、湖北、福建和四川等地。
4.學歷因素
眾所周知,在畢業生和企業進行雙向選擇的過程中,學歷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為此,我們將2012—2014年精儀系就業數據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進行不同學歷的統計分析,結果如圖6所示。
圖6 精儀系2012—2014年畢業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
如圖6所示,近3年的畢業研究生就業趨勢差別較小。但倘若劃分不同的學歷,可見碩士研究生就業地域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地區,西部主要在四川(成都),其他地區分布很少;博士研究生就業地域除大量分布在北京地區外,國內其他城市及地區分布相對均衡。
進一步分析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差異的影響因素,我們從不同學歷的畢業生就業行業分布分析入手[5],分析結果如圖7所示。endprint
圖7 精儀系2014年畢業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就業行業分布
顯然,在與精密儀器系專業領域對口的幾大行業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于制造業、信息技術、科學研究等行業,人數差異相對較小;而絕大多數博士研究生則選擇到科學研究和教育行業等學術單位進行就業。同時,制造業及信息技術行業主要覆蓋在發達城市和地區,所以碩士研究生就業分布相對集中在北上廣地區;科學研究和教育行業則覆蓋在高校及研究所,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區,其他地區分布相對分散和均衡,所以博士生就業地域分布也呈現相應的均衡特點。
5.生源地因素
俗話說,人對于“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往往有著自己的考慮,這說明要分析畢業研究生就業地域,仍不能忽視研究生的生源地因素。因此,為調查畢業生生源地對就業地區選擇的影響,從精儀系2014年畢業研究生中隨機抽樣選取了50個樣本,追蹤每個樣本的生源地和就業地,結果如圖8所示。圖中藍色正方形為生源地,紅色三角形為就業地。
圖8 生源地對畢業生就業地域去向的影響
(省份編號:1—北京;2—上海;3—天津;4—重慶;5—廣東;6—浙江;7—江蘇;8—四川;9—湖北;10—山東;11—安徽;12—陜西;13—吉林;14—河北;15—河南;16—黑龍江;17—遼寧;18—福建;19—山西;20—廣西;21—湖南;22—江西;23—內蒙古;24—寧夏;25—新疆。編號順序中發達地區編號較小。)
圖中的生源地(藍色)幾乎都在上方,而就業地(紅色)幾乎都在下方,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在非生源地就業的畢業生基本選擇前往比生源地更加發達的地區就業。圖中也有少數紅色與藍色重疊的地方(顯示為紅色),表示該樣本的生源地和就業地一致,可見也有少數畢業生選擇返回生源地就業,報效家鄉。
6.學校地域因素
畢業生選擇就業時,往往在學校所在地區生活了很多年,對這個城市比較熟悉且有一定的感情,不愿再重新花費時間熟悉一個新的城市而選擇留下來就業。另一方面,研究生群體往往畢業年齡均比較大,除了考慮自己,就業時常常考慮伴侶的就業情況。比如兩人從外地來到學校所在城市求學,相識戀愛的戀人,畢業生往往傾向于留在學校所在地區就業。為此,我們嘗試對學校地域這個因素進行分析,對2014年精儀系北京與深圳兩個校區的畢業生人數及留在本校區所在地就業的人數進行了對比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學校地域分布對畢業生就業去向的影響
由表可見,校區所在地對畢業生就業地域選擇產生較大影響,多數畢業生選擇留在自己較熟悉的城市就業,如在北京地區和深圳地區就業的畢業生中,近六成均來自于本校區。
三、結論
隨著高校擴招帶來的高學歷人才日益增長、就業壓力倍增等社會現象的出現,很多本科生選擇繼續深造,研究生群體成為就業的主力軍,本文對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近幾年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表明,提供較多就業機會的北京地區仍然是就業的首選城市,而經濟發展較快的沿海地區,包括上海市、廣東省等也成為就業的主要潛在地區,而廣大內地及西部地區仍然是就業的薄弱地區。本文并不止步于此,而是選擇就業機會、年齡、學科、學歷、生源地和學校地域等幾個關鍵因素進行深入分析,這些分析涉及了高校畢業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的現狀、特點及成因,得到了更為細致的結論,將為進一步提高就業引導工作質量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陳鵬.研究生就業地域選擇分析及對策探討——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2,(25):128-129.
[2] 廖建橋,黃書毅等.中國區域人才聚集合理性及其評價——中美500強企業地區分布的對比視角[J].經濟管理,2007,19(29):76-81.
[3] 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3-07/16/2013C500.htm
[4] 劉萍.年齡對研究生就業的影響研究——基于平等就業的理論視角[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1.
[5] 張祥晶.中國產業、行業人口空間分布現狀及成因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3(4).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
圖7 精儀系2014年畢業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就業行業分布
顯然,在與精密儀器系專業領域對口的幾大行業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于制造業、信息技術、科學研究等行業,人數差異相對較小;而絕大多數博士研究生則選擇到科學研究和教育行業等學術單位進行就業。同時,制造業及信息技術行業主要覆蓋在發達城市和地區,所以碩士研究生就業分布相對集中在北上廣地區;科學研究和教育行業則覆蓋在高校及研究所,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區,其他地區分布相對分散和均衡,所以博士生就業地域分布也呈現相應的均衡特點。
5.生源地因素
俗話說,人對于“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往往有著自己的考慮,這說明要分析畢業研究生就業地域,仍不能忽視研究生的生源地因素。因此,為調查畢業生生源地對就業地區選擇的影響,從精儀系2014年畢業研究生中隨機抽樣選取了50個樣本,追蹤每個樣本的生源地和就業地,結果如圖8所示。圖中藍色正方形為生源地,紅色三角形為就業地。
圖8 生源地對畢業生就業地域去向的影響
(省份編號:1—北京;2—上海;3—天津;4—重慶;5—廣東;6—浙江;7—江蘇;8—四川;9—湖北;10—山東;11—安徽;12—陜西;13—吉林;14—河北;15—河南;16—黑龍江;17—遼寧;18—福建;19—山西;20—廣西;21—湖南;22—江西;23—內蒙古;24—寧夏;25—新疆。編號順序中發達地區編號較小。)
圖中的生源地(藍色)幾乎都在上方,而就業地(紅色)幾乎都在下方,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在非生源地就業的畢業生基本選擇前往比生源地更加發達的地區就業。圖中也有少數紅色與藍色重疊的地方(顯示為紅色),表示該樣本的生源地和就業地一致,可見也有少數畢業生選擇返回生源地就業,報效家鄉。
6.學校地域因素
畢業生選擇就業時,往往在學校所在地區生活了很多年,對這個城市比較熟悉且有一定的感情,不愿再重新花費時間熟悉一個新的城市而選擇留下來就業。另一方面,研究生群體往往畢業年齡均比較大,除了考慮自己,就業時常常考慮伴侶的就業情況。比如兩人從外地來到學校所在城市求學,相識戀愛的戀人,畢業生往往傾向于留在學校所在地區就業。為此,我們嘗試對學校地域這個因素進行分析,對2014年精儀系北京與深圳兩個校區的畢業生人數及留在本校區所在地就業的人數進行了對比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學校地域分布對畢業生就業去向的影響
由表可見,校區所在地對畢業生就業地域選擇產生較大影響,多數畢業生選擇留在自己較熟悉的城市就業,如在北京地區和深圳地區就業的畢業生中,近六成均來自于本校區。
三、結論
隨著高校擴招帶來的高學歷人才日益增長、就業壓力倍增等社會現象的出現,很多本科生選擇繼續深造,研究生群體成為就業的主力軍,本文對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近幾年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表明,提供較多就業機會的北京地區仍然是就業的首選城市,而經濟發展較快的沿海地區,包括上海市、廣東省等也成為就業的主要潛在地區,而廣大內地及西部地區仍然是就業的薄弱地區。本文并不止步于此,而是選擇就業機會、年齡、學科、學歷、生源地和學校地域等幾個關鍵因素進行深入分析,這些分析涉及了高校畢業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的現狀、特點及成因,得到了更為細致的結論,將為進一步提高就業引導工作質量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陳鵬.研究生就業地域選擇分析及對策探討——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2,(25):128-129.
[2] 廖建橋,黃書毅等.中國區域人才聚集合理性及其評價——中美500強企業地區分布的對比視角[J].經濟管理,2007,19(29):76-81.
[3] 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3-07/16/2013C500.htm
[4] 劉萍.年齡對研究生就業的影響研究——基于平等就業的理論視角[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1.
[5] 張祥晶.中國產業、行業人口空間分布現狀及成因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3(4).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
圖7 精儀系2014年畢業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就業行業分布
顯然,在與精密儀器系專業領域對口的幾大行業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于制造業、信息技術、科學研究等行業,人數差異相對較小;而絕大多數博士研究生則選擇到科學研究和教育行業等學術單位進行就業。同時,制造業及信息技術行業主要覆蓋在發達城市和地區,所以碩士研究生就業分布相對集中在北上廣地區;科學研究和教育行業則覆蓋在高校及研究所,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區,其他地區分布相對分散和均衡,所以博士生就業地域分布也呈現相應的均衡特點。
5.生源地因素
俗話說,人對于“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往往有著自己的考慮,這說明要分析畢業研究生就業地域,仍不能忽視研究生的生源地因素。因此,為調查畢業生生源地對就業地區選擇的影響,從精儀系2014年畢業研究生中隨機抽樣選取了50個樣本,追蹤每個樣本的生源地和就業地,結果如圖8所示。圖中藍色正方形為生源地,紅色三角形為就業地。
圖8 生源地對畢業生就業地域去向的影響
(省份編號:1—北京;2—上海;3—天津;4—重慶;5—廣東;6—浙江;7—江蘇;8—四川;9—湖北;10—山東;11—安徽;12—陜西;13—吉林;14—河北;15—河南;16—黑龍江;17—遼寧;18—福建;19—山西;20—廣西;21—湖南;22—江西;23—內蒙古;24—寧夏;25—新疆。編號順序中發達地區編號較小。)
圖中的生源地(藍色)幾乎都在上方,而就業地(紅色)幾乎都在下方,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在非生源地就業的畢業生基本選擇前往比生源地更加發達的地區就業。圖中也有少數紅色與藍色重疊的地方(顯示為紅色),表示該樣本的生源地和就業地一致,可見也有少數畢業生選擇返回生源地就業,報效家鄉。
6.學校地域因素
畢業生選擇就業時,往往在學校所在地區生活了很多年,對這個城市比較熟悉且有一定的感情,不愿再重新花費時間熟悉一個新的城市而選擇留下來就業。另一方面,研究生群體往往畢業年齡均比較大,除了考慮自己,就業時常常考慮伴侶的就業情況。比如兩人從外地來到學校所在城市求學,相識戀愛的戀人,畢業生往往傾向于留在學校所在地區就業。為此,我們嘗試對學校地域這個因素進行分析,對2014年精儀系北京與深圳兩個校區的畢業生人數及留在本校區所在地就業的人數進行了對比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學校地域分布對畢業生就業去向的影響
由表可見,校區所在地對畢業生就業地域選擇產生較大影響,多數畢業生選擇留在自己較熟悉的城市就業,如在北京地區和深圳地區就業的畢業生中,近六成均來自于本校區。
三、結論
隨著高校擴招帶來的高學歷人才日益增長、就業壓力倍增等社會現象的出現,很多本科生選擇繼續深造,研究生群體成為就業的主力軍,本文對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近幾年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表明,提供較多就業機會的北京地區仍然是就業的首選城市,而經濟發展較快的沿海地區,包括上海市、廣東省等也成為就業的主要潛在地區,而廣大內地及西部地區仍然是就業的薄弱地區。本文并不止步于此,而是選擇就業機會、年齡、學科、學歷、生源地和學校地域等幾個關鍵因素進行深入分析,這些分析涉及了高校畢業研究生就業地域分布的現狀、特點及成因,得到了更為細致的結論,將為進一步提高就業引導工作質量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陳鵬.研究生就業地域選擇分析及對策探討——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2,(25):128-129.
[2] 廖建橋,黃書毅等.中國區域人才聚集合理性及其評價——中美500強企業地區分布的對比視角[J].經濟管理,2007,19(29):76-81.
[3] 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3-07/16/2013C500.htm
[4] 劉萍.年齡對研究生就業的影響研究——基于平等就業的理論視角[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1.
[5] 張祥晶.中國產業、行業人口空間分布現狀及成因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3(4).
[責任編輯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