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露
摘 要:以免征額在個人所得稅中起到的無法取代的作用為切入點,說明個人所得稅中運用免征額的意義,并從我國個人所得稅工薪免征額的歷史沿革中總結出經驗及教訓,分析說明各收入階層的納稅人的稅負減輕狀況的差異,還有部分高收入者稅負是否提高,以及是否稅負橫向公平等客觀事實,提出個人所得稅免征額不應搞全國同步走,并提出了有關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免征額;收入差距;稅負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2-0166-02
一、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定義
稅法中規定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是指對課稅對象的全部數額中給予免征個人所得稅的數額,這是為了給個人所得稅納稅人一定的征稅照顧,從而減輕個人所得稅納稅人的稅收負擔。當納稅人的課稅對象小于免征額時,納稅人將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當納稅人的課稅對象大于免征額時,納稅人將會就超過免征額的部分繳納個人所得稅。
二、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提高的收益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當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從2 000元/月上升到3 500/月時不管是對低收入群體還是高收入群體都是有一定的影響的;當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提高為3 500元/月時,必定會對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帶來一定的好處,會減輕納稅人的稅收負擔。
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由2 000元/月上升到3 500元/月和個人所得稅級數調整的變化,對納稅人產生的影響主要有四點。第一,對月收入小于1.9萬元的納稅人來說,每月應繳個人所得稅是減少的;對月收入為1.9萬元的納稅人來說,每月應繳個人所得稅是不變的;對月收入大于1.9萬元的納稅人來說,每月應繳個人所得稅是增加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收入調節有一定的作用。第二,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稅負下降幅度較大的是月收入在5 000—8 000元的居民,由此可以得出,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改革對中等收入的居民來說是最有效率的。第三,由于在提高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同時伴隨著個人所得稅稅率級數的調整變化,最終使高收入納稅人的稅收收入不降反升,這對于調節個人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四,由于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提升將使眾多收入在2 000—3 500元的居民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也保障了眾多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以個人為納稅單位帶來的問題
在以個人為納稅單位時我們根本沒考慮個人所在的家庭的經濟條件是怎樣的,也根本沒有考慮不同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能力。我國個人的工資所得在進行基本生活費用扣除時,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來考慮納稅人是否結婚、所需要贍養人口的個數、贍養老人的個數、需要教育的子女的個數、是否殘疾等因素,影響了個人所得稅的公平原則。
(二)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實行全國“一刀切”帶來的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越來越大,但是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還是實行全國同步走,對于經濟發展不同地區的工薪階層實行一樣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就會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因此,我們不得不相信“一刀切”的征收管理方式是不合理的,將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制定為一個指定的數值,那么不管數字本身被調得多高,也總是會存在不公平問題。
四、關于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改革的政策建議
(一)不同地區可以制定不同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
廣東省沿海地區以及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平均工資較高,而且不同地域工資差距較大,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從現階段基本國情出發,我國不應該實施統一的免征額標準,也就是說免征額不應“一刀切”。我國有很多的資源,但同時也存在著人口眾多的問題,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尤其是東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同這就意味著不同地區的物價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費水平也存在差別。因此,在全國實行統一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是不合理的,它不能正確反映不同區域納稅人所需的實際生活支出費用,也會存在稅負不公平現象,違背了稅法中的公平原則。此外,在實踐中實施一樣的免征額會遇到不同的阻礙,比如各地區變相調整個人所得稅的問題。
對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的免征額這一過程是很緩慢的,我們可以先在部分地區,如果實行的效果很好,再將它推向全國。
(二)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制定需要考慮物價指數
不同城市的物價指數有很大的差異。從理論上講,個人所得稅免征額不應是一個靜態的數值,它應該隨著通貨膨脹,物價水平和居民收入等因素的變動而變動,應根據動態的物價指數,找到最合適的個人所得稅扣除額和相應的稅率,也就是將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動態化,才能保證個人所得稅的稅負公平。自2006年以來,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對費用扣除標準分別做了3次調整,由最初的標準800元調整為1 600元,再到后來的2 000元,進而到現在的3 500元。雖然這些調整或多或少在對個人所得稅的改革上有一定的作用,但尚不夠規范,因為這些調整尚屬于一種定期的專門調整方法,不但增加了稅法修改頻率,也不利于滿足人們對可預料的稅法穩定的需求,與此同時帶來的是巨大的立法修改成本。因此,理想的方法是在修改稅法時借鑒德國、美國等國家的經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稅法,即將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動態化,進而消除由于物價上漲所引起的稅率的上升。
(三)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制定需要考慮居民收入和家庭負擔
考慮到納稅人家庭負擔的不同,所以在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制定方式上應更加的系統化和人性化。一方面,根據納稅人實際消費支出確定具體的費用扣除標準。比如,按照基本生活支出的多少、教育支出的多少、贍養老人支出的多少等來確定費用扣除標準,這樣才能較好地照顧納稅人的家庭狀況,使不同納稅人的稅負更加合理與公平。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以家庭為單位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避免只是根據個人收入來確定納稅人的稅收負擔。
為了最大的杜絕城市居民為了申請以家庭為單位計提個人所得稅免征額而瞞報家庭收入,我們可以整合各地區信息資源,從而建立居民家庭收入對比專線,按照全國困難戶,最低收入戶、低收入戶、中等偏下戶、中等收入戶、中等偏上戶、高收入戶、最高收入戶標準將收入不同的家庭劃分為8個部分,制定不同的家庭個人所得稅免征額。
為了科學準確地反映申請以家庭為單位計提個稅免征額的居民家庭收入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整合稅務、勞動保障、住建、公安、金融等部門的信息資源,將對申請以家庭為單位計提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信息進行比對,以確定其屬于劃分的哪個部分,確定后給其相應的家庭個人所得稅免征額。
結語
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同、物價水平不同、納稅人的家庭負擔不同,所以“一刀切”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制定方法已經不適用于現在的中國國情。因此,我國應建立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物價水平指數、收入水平等多種因素實施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指數化,在此基礎上考慮到納稅人的家庭負擔不同;我們也可以以家庭為單位劃分不同檔次的家庭個人所得稅免征額。
參考文獻:
[1] 李華.家庭還是個人:論我國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選擇[J].財政研究,2011,(2).
[2] 劉暢.公平視角下的個人所得稅改革設想[J].經濟問題探索,2011,(2).
[3] 賈康,梁季.上調“起征點”對個稅改革意義不大[N].中國證券報,2010-03-12.
[4] 周顯志,范敦強.美國個人所得稅稅率制度及借鑒[J].稅務研究,2009,(7).
[5] 郭劍川.CPI波動于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指數化調整[J].商業時代,2010,(21).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
摘 要:以免征額在個人所得稅中起到的無法取代的作用為切入點,說明個人所得稅中運用免征額的意義,并從我國個人所得稅工薪免征額的歷史沿革中總結出經驗及教訓,分析說明各收入階層的納稅人的稅負減輕狀況的差異,還有部分高收入者稅負是否提高,以及是否稅負橫向公平等客觀事實,提出個人所得稅免征額不應搞全國同步走,并提出了有關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免征額;收入差距;稅負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2-0166-02
一、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定義
稅法中規定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是指對課稅對象的全部數額中給予免征個人所得稅的數額,這是為了給個人所得稅納稅人一定的征稅照顧,從而減輕個人所得稅納稅人的稅收負擔。當納稅人的課稅對象小于免征額時,納稅人將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當納稅人的課稅對象大于免征額時,納稅人將會就超過免征額的部分繳納個人所得稅。
二、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提高的收益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當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從2 000元/月上升到3 500/月時不管是對低收入群體還是高收入群體都是有一定的影響的;當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提高為3 500元/月時,必定會對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帶來一定的好處,會減輕納稅人的稅收負擔。
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由2 000元/月上升到3 500元/月和個人所得稅級數調整的變化,對納稅人產生的影響主要有四點。第一,對月收入小于1.9萬元的納稅人來說,每月應繳個人所得稅是減少的;對月收入為1.9萬元的納稅人來說,每月應繳個人所得稅是不變的;對月收入大于1.9萬元的納稅人來說,每月應繳個人所得稅是增加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收入調節有一定的作用。第二,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稅負下降幅度較大的是月收入在5 000—8 000元的居民,由此可以得出,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改革對中等收入的居民來說是最有效率的。第三,由于在提高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同時伴隨著個人所得稅稅率級數的調整變化,最終使高收入納稅人的稅收收入不降反升,這對于調節個人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四,由于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提升將使眾多收入在2 000—3 500元的居民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也保障了眾多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以個人為納稅單位帶來的問題
在以個人為納稅單位時我們根本沒考慮個人所在的家庭的經濟條件是怎樣的,也根本沒有考慮不同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能力。我國個人的工資所得在進行基本生活費用扣除時,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來考慮納稅人是否結婚、所需要贍養人口的個數、贍養老人的個數、需要教育的子女的個數、是否殘疾等因素,影響了個人所得稅的公平原則。
(二)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實行全國“一刀切”帶來的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越來越大,但是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還是實行全國同步走,對于經濟發展不同地區的工薪階層實行一樣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就會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因此,我們不得不相信“一刀切”的征收管理方式是不合理的,將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制定為一個指定的數值,那么不管數字本身被調得多高,也總是會存在不公平問題。
四、關于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改革的政策建議
(一)不同地區可以制定不同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
廣東省沿海地區以及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平均工資較高,而且不同地域工資差距較大,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從現階段基本國情出發,我國不應該實施統一的免征額標準,也就是說免征額不應“一刀切”。我國有很多的資源,但同時也存在著人口眾多的問題,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尤其是東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同這就意味著不同地區的物價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費水平也存在差別。因此,在全國實行統一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是不合理的,它不能正確反映不同區域納稅人所需的實際生活支出費用,也會存在稅負不公平現象,違背了稅法中的公平原則。此外,在實踐中實施一樣的免征額會遇到不同的阻礙,比如各地區變相調整個人所得稅的問題。
對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的免征額這一過程是很緩慢的,我們可以先在部分地區,如果實行的效果很好,再將它推向全國。
(二)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制定需要考慮物價指數
不同城市的物價指數有很大的差異。從理論上講,個人所得稅免征額不應是一個靜態的數值,它應該隨著通貨膨脹,物價水平和居民收入等因素的變動而變動,應根據動態的物價指數,找到最合適的個人所得稅扣除額和相應的稅率,也就是將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動態化,才能保證個人所得稅的稅負公平。自2006年以來,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對費用扣除標準分別做了3次調整,由最初的標準800元調整為1 600元,再到后來的2 000元,進而到現在的3 500元。雖然這些調整或多或少在對個人所得稅的改革上有一定的作用,但尚不夠規范,因為這些調整尚屬于一種定期的專門調整方法,不但增加了稅法修改頻率,也不利于滿足人們對可預料的稅法穩定的需求,與此同時帶來的是巨大的立法修改成本。因此,理想的方法是在修改稅法時借鑒德國、美國等國家的經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稅法,即將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動態化,進而消除由于物價上漲所引起的稅率的上升。
(三)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制定需要考慮居民收入和家庭負擔
考慮到納稅人家庭負擔的不同,所以在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制定方式上應更加的系統化和人性化。一方面,根據納稅人實際消費支出確定具體的費用扣除標準。比如,按照基本生活支出的多少、教育支出的多少、贍養老人支出的多少等來確定費用扣除標準,這樣才能較好地照顧納稅人的家庭狀況,使不同納稅人的稅負更加合理與公平。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以家庭為單位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避免只是根據個人收入來確定納稅人的稅收負擔。
為了最大的杜絕城市居民為了申請以家庭為單位計提個人所得稅免征額而瞞報家庭收入,我們可以整合各地區信息資源,從而建立居民家庭收入對比專線,按照全國困難戶,最低收入戶、低收入戶、中等偏下戶、中等收入戶、中等偏上戶、高收入戶、最高收入戶標準將收入不同的家庭劃分為8個部分,制定不同的家庭個人所得稅免征額。
為了科學準確地反映申請以家庭為單位計提個稅免征額的居民家庭收入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整合稅務、勞動保障、住建、公安、金融等部門的信息資源,將對申請以家庭為單位計提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信息進行比對,以確定其屬于劃分的哪個部分,確定后給其相應的家庭個人所得稅免征額。
結語
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同、物價水平不同、納稅人的家庭負擔不同,所以“一刀切”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制定方法已經不適用于現在的中國國情。因此,我國應建立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物價水平指數、收入水平等多種因素實施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指數化,在此基礎上考慮到納稅人的家庭負擔不同;我們也可以以家庭為單位劃分不同檔次的家庭個人所得稅免征額。
參考文獻:
[1] 李華.家庭還是個人:論我國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選擇[J].財政研究,2011,(2).
[2] 劉暢.公平視角下的個人所得稅改革設想[J].經濟問題探索,2011,(2).
[3] 賈康,梁季.上調“起征點”對個稅改革意義不大[N].中國證券報,2010-03-12.
[4] 周顯志,范敦強.美國個人所得稅稅率制度及借鑒[J].稅務研究,2009,(7).
[5] 郭劍川.CPI波動于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指數化調整[J].商業時代,2010,(21).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
摘 要:以免征額在個人所得稅中起到的無法取代的作用為切入點,說明個人所得稅中運用免征額的意義,并從我國個人所得稅工薪免征額的歷史沿革中總結出經驗及教訓,分析說明各收入階層的納稅人的稅負減輕狀況的差異,還有部分高收入者稅負是否提高,以及是否稅負橫向公平等客觀事實,提出個人所得稅免征額不應搞全國同步走,并提出了有關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免征額;收入差距;稅負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2-0166-02
一、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定義
稅法中規定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是指對課稅對象的全部數額中給予免征個人所得稅的數額,這是為了給個人所得稅納稅人一定的征稅照顧,從而減輕個人所得稅納稅人的稅收負擔。當納稅人的課稅對象小于免征額時,納稅人將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當納稅人的課稅對象大于免征額時,納稅人將會就超過免征額的部分繳納個人所得稅。
二、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提高的收益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當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從2 000元/月上升到3 500/月時不管是對低收入群體還是高收入群體都是有一定的影響的;當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提高為3 500元/月時,必定會對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帶來一定的好處,會減輕納稅人的稅收負擔。
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由2 000元/月上升到3 500元/月和個人所得稅級數調整的變化,對納稅人產生的影響主要有四點。第一,對月收入小于1.9萬元的納稅人來說,每月應繳個人所得稅是減少的;對月收入為1.9萬元的納稅人來說,每月應繳個人所得稅是不變的;對月收入大于1.9萬元的納稅人來說,每月應繳個人所得稅是增加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收入調節有一定的作用。第二,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稅負下降幅度較大的是月收入在5 000—8 000元的居民,由此可以得出,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改革對中等收入的居民來說是最有效率的。第三,由于在提高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同時伴隨著個人所得稅稅率級數的調整變化,最終使高收入納稅人的稅收收入不降反升,這對于調節個人收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四,由于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提升將使眾多收入在2 000—3 500元的居民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也保障了眾多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以個人為納稅單位帶來的問題
在以個人為納稅單位時我們根本沒考慮個人所在的家庭的經濟條件是怎樣的,也根本沒有考慮不同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能力。我國個人的工資所得在進行基本生活費用扣除時,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來考慮納稅人是否結婚、所需要贍養人口的個數、贍養老人的個數、需要教育的子女的個數、是否殘疾等因素,影響了個人所得稅的公平原則。
(二)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實行全國“一刀切”帶來的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越來越大,但是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還是實行全國同步走,對于經濟發展不同地區的工薪階層實行一樣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就會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因此,我們不得不相信“一刀切”的征收管理方式是不合理的,將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制定為一個指定的數值,那么不管數字本身被調得多高,也總是會存在不公平問題。
四、關于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改革的政策建議
(一)不同地區可以制定不同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
廣東省沿海地區以及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平均工資較高,而且不同地域工資差距較大,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從現階段基本國情出發,我國不應該實施統一的免征額標準,也就是說免征額不應“一刀切”。我國有很多的資源,但同時也存在著人口眾多的問題,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尤其是東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同這就意味著不同地區的物價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費水平也存在差別。因此,在全國實行統一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是不合理的,它不能正確反映不同區域納稅人所需的實際生活支出費用,也會存在稅負不公平現象,違背了稅法中的公平原則。此外,在實踐中實施一樣的免征額會遇到不同的阻礙,比如各地區變相調整個人所得稅的問題。
對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的免征額這一過程是很緩慢的,我們可以先在部分地區,如果實行的效果很好,再將它推向全國。
(二)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制定需要考慮物價指數
不同城市的物價指數有很大的差異。從理論上講,個人所得稅免征額不應是一個靜態的數值,它應該隨著通貨膨脹,物價水平和居民收入等因素的變動而變動,應根據動態的物價指數,找到最合適的個人所得稅扣除額和相應的稅率,也就是將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動態化,才能保證個人所得稅的稅負公平。自2006年以來,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對費用扣除標準分別做了3次調整,由最初的標準800元調整為1 600元,再到后來的2 000元,進而到現在的3 500元。雖然這些調整或多或少在對個人所得稅的改革上有一定的作用,但尚不夠規范,因為這些調整尚屬于一種定期的專門調整方法,不但增加了稅法修改頻率,也不利于滿足人們對可預料的稅法穩定的需求,與此同時帶來的是巨大的立法修改成本。因此,理想的方法是在修改稅法時借鑒德國、美國等國家的經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找到適合本國國情的稅法,即將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動態化,進而消除由于物價上漲所引起的稅率的上升。
(三)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制定需要考慮居民收入和家庭負擔
考慮到納稅人家庭負擔的不同,所以在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制定方式上應更加的系統化和人性化。一方面,根據納稅人實際消費支出確定具體的費用扣除標準。比如,按照基本生活支出的多少、教育支出的多少、贍養老人支出的多少等來確定費用扣除標準,這樣才能較好地照顧納稅人的家庭狀況,使不同納稅人的稅負更加合理與公平。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以家庭為單位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避免只是根據個人收入來確定納稅人的稅收負擔。
為了最大的杜絕城市居民為了申請以家庭為單位計提個人所得稅免征額而瞞報家庭收入,我們可以整合各地區信息資源,從而建立居民家庭收入對比專線,按照全國困難戶,最低收入戶、低收入戶、中等偏下戶、中等收入戶、中等偏上戶、高收入戶、最高收入戶標準將收入不同的家庭劃分為8個部分,制定不同的家庭個人所得稅免征額。
為了科學準確地反映申請以家庭為單位計提個稅免征額的居民家庭收入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整合稅務、勞動保障、住建、公安、金融等部門的信息資源,將對申請以家庭為單位計提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信息進行比對,以確定其屬于劃分的哪個部分,確定后給其相應的家庭個人所得稅免征額。
結語
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同、物價水平不同、納稅人的家庭負擔不同,所以“一刀切”的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制定方法已經不適用于現在的中國國情。因此,我國應建立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物價水平指數、收入水平等多種因素實施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指數化,在此基礎上考慮到納稅人的家庭負擔不同;我們也可以以家庭為單位劃分不同檔次的家庭個人所得稅免征額。
參考文獻:
[1] 李華.家庭還是個人:論我國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選擇[J].財政研究,2011,(2).
[2] 劉暢.公平視角下的個人所得稅改革設想[J].經濟問題探索,2011,(2).
[3] 賈康,梁季.上調“起征點”對個稅改革意義不大[N].中國證券報,2010-03-12.
[4] 周顯志,范敦強.美國個人所得稅稅率制度及借鑒[J].稅務研究,2009,(7).
[5] 郭劍川.CPI波動于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指數化調整[J].商業時代,2010,(21).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