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馨
摘 要:資本追逐剩余價值的本性促進近代工業革命的產生。近代工業革命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但資本邏輯又使人的勞動異化,制約人的發展,這就是人的發展悖論。資本邏輯通過產業路徑進入信息化社會,不斷開發新產品;通過市場路徑形成世界經濟一體化,不斷開發新市場;通過技術路徑開展信息技術革命,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從而又產生消除人的發展悖論的條件。我們應認識資本邏輯規律,分析影響資本邏輯路徑的促進因素和干擾因素,利用資本邏輯規律,采取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資本邏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人的發展悖論;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2-0274-04
引言:資本邏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人的發展悖論
當歐洲的封建農奴慶祝其擺脫封建領主的人身依附成為自由身時,沒曾想卻落入資本的法網,勞動力乃至生存隸屬于資本,成為資本賺錢的工具。資本運用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把自然和人類社會結合起來,使人們擺脫對自然的崇拜而形成資本主導的價值理念;資本從國內市場擴張到國外市場甚至無孔不入,最終實現剩余價值而且永無止境,這就是資本邏輯。資本追逐剩余價值的本性促進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技術的運用促進近代工業革命的產生,機器生產提高了勞動的效率,使勞動操作簡單化,打破土地對勞動者的束縛,既為資本獲得更大的產業后備軍,也給農民更多選擇工作的機會。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含義就是每個社會成員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能有多種機會自由選擇工作和生活方式,滿足基本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并進一步滿足多層次的需要,包括心理、精神需要和創造性勞動能力全面發展的需要。近代工業革命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但是資本邏輯是把雙刃劍,近代工業革命又使人的勞動異化,制約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從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上述就是資本邏輯導致的人的發展悖論,即資本促進人的發展又制約人的發展的矛盾。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經揭示人的發展悖論,他說道:“作為價值增殖的狂熱追求者,他肆無忌憚地迫使人類為生產而生產,從而去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而只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建立現實基礎。”[1]然而他又說道;“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一切發展的手段都變成統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展,成為局部的人,把工人貶低為機器的附屬品,使工人受勞動的折磨,從而使勞動失去內容,并且隨著科學作為獨立的力量被并入勞動過程而使勞動過程的智力與工人相異化……”[2]。馬克思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認為資本主義不能解決其內在矛盾,只有在資本主義時代成就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才能根本解決人的發展悖論。我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要建立強大的物質基礎,不能逾越市場經濟發展階段。然而人的發展悖論開始顯現,似乎我們在重走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道路,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的不可持續問題,甚至資本邏輯侵入到人們的價值觀,如拜金思想嚴重、沒有錢辦不了事、見死不救等等,腐敗問題已經嚴重影響黨和政府的聲譽。本文通過各國的實踐分析資本邏輯的路徑,探索人的發展悖論的原由,分析資本邏輯的促進因素和干擾因素,提出我國利用資本邏輯規律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資本邏輯的路徑與人的發展悖論
(一)資本邏輯的產業路徑與人的發展悖論
當大量的農村過剩勞動力成為商品,形成勞動力市場時,就是資本形成之時,而資本隨著產業路徑在工業化時代不斷開發出增殖的空間。以英國為例,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是從商業開始的,隨著地理大發現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商業資本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壯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刺激國內毛紡織業發展,對羊毛的需求量激增,羊毛價格節節上揚,養羊業則成為一本萬利的事業,許多被農民世世代代耕種的土地被圈了起來,變成了雇工放牧的草場。圈地運動中農民失去土地,形成廉價的勞動力市場。英國工業革命使資本、廉價勞動力和技術緊密結合促進工業飛速發展。在工業資本主導時代,近代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已經開始具備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客觀經濟條件,表現為:第一,勞動者有在城鄉之間選擇工作的機會;第二,機器大生產要求勞動者接受教育和培訓,當時英國的工廠法要求初等教育是勞動的強制性條件,從而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第三,工業革命使資本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大量產品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一些企業越做越強,出現大企業和企業集團。但是,近代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同時又制約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從而阻礙生產力發展,表現為:第一,機器大生產使工人成為局部工人,成為工廠的一個器官,資本家為了賺錢,壓低工人工資,工作環境差,工作時間長,甚至雇傭童工;第二,資本家為了在競爭中取勝,不惜生產假冒偽劣產品,殘害消費者的身心健康;第三,資本的逐利性使工業向自然界過度索取資源,污染生態環境;第四,城鄉差距擴大,兩極分化嚴重。
在第三產業為主的信息社會,資本邏輯的產業路徑開拓出更廣闊的增殖空間。英國對外貿易和工業化發展,為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奠定基礎。盡管一戰后英國工業衰落了,二戰后各殖民地紛紛獨立,但英國仍是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金融、旅游業、創意產業等第三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在全球范圍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信息產業的產生,第三產業獲得充分發展。第三產業的充分發展又促進農業、工業進一步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等使傳統農業、工業向現代農業、工業轉變,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第三產業以服務勞動和智力勞動為主,信息傳遞廣泛快捷,人們通過提高自身素質,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而且,信息化社會不再是大規模生產,更多是一對一服務,創造性勞動,定制化生產,主要滿足人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有利于消除人的發展悖論。
(二)資本邏輯的市場路徑與人的發展悖論endprint
首先,資本邏輯的市場路徑從國內市場開始。在傳統的農業文明中,每一個區域都是自給自足的整體。隨著工業的發展,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功能,而這種功能的劃分往往體現資本的內在要求。工業產品首先在國內生產,形成以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國內市場,并形成不同區域,如英格蘭是工業區,愛爾蘭則是農業區,為英格蘭提供谷物、羊毛、牲畜等;生活區還分為富人區、平民區。這種功能分區,能實現工業規模生產,降低成本,產品價格降低,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馬克思在論述相對剩余價值生產過程時說道:“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商品便宜,并通過商品便宜來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資本的內在沖動和經常趨勢。”[3]圍繞工業和商業中心的是工人的居住區,原來住市中心的富人搬到風景秀麗的郊區,而工人的居住區就是城市空間中的貧民窟,恩格斯曾在《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1845)這部著作中以倫敦為例對這種貧民窟進行描述[4]。
其次,資本邏輯的市場路徑又跨出國界形成國際市場。隨著交通運輸業發展,資本的擴張以產品、技術出口和資本輸出為主,在國際范圍形成國際分工和國際市場,發達國家是工業國,發展中國家成為工業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基地。資本的入侵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改變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人的發展也出現明顯變化。以我國為例,近代資本的入侵打破我國長達三千年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結構,促進農業商品經濟發展,出現“洋行”、“買辦”自立的商號等新型商業業態,開啟了以工業為主的洋務運動。買辦最初是幫外國洋行做事,后來逐漸經銷和承購、包購包銷,在全國組織起一個推銷外國工業產品、收購中國土產的商業收購與銷售網絡。官僚資本統治近代中國經濟獲取最大利益,外國資本控制主要經濟命脈,經濟發展水平低,廣大貧民選擇機會很少,處于極端貧困狀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吸引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跨國公司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料進行國際直接投資,我國發展成為制造大國,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但是,我國的許多產業仍處于產業鏈低端,還未完全掌握核心技術,人們收入還很低,內需不足,就業形勢嚴重。只有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本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更多就業和發展的機會,才有利于消除人的發展悖論。
(三)資本邏輯的技術路徑與人的發展悖論
資本邏輯的技術路徑使工業資本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力量,資本攫取更多的剩余價值。1765年,英國紡織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勞動代替手工勞動,資本、廉價勞動力和技術的結合使工業獲得驚人發展,英國建立起世界工廠。1870年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農業總產值,工業重心由輕紡工業轉為重工業,出現了電氣、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許多技術發明者本身就是工人,他們在生產實踐中獲得靈感,創新的勞動為資本家獲取超額剩余價值,卻損害許多小手工業者的利益,最終在專利制度保障下他們也獲得發展。但是,在機器體系下的工人每天重復單調乏味的工作,成為局部工人。從第二次工業革命起,依托于大學的科學研究機構開始獨立出來,產學研開始結合,技術產品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
信息技術的出現使資本邏輯的技術路徑進入到所有行業,生產力發展遠超工業時代。20世紀5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工業時代的產業部門,通過其特定的技術運用、業務劃分以及產品特性等使得邊界概念非常清楚,具有普遍性的產業分立。而信息技術發展的核心靈魂就是產業融合,電信、廣播電視和出版三大產業在直通路徑的非專用性信息平臺上的運作實現互連。在產業融合過程中,企業可以出許多新產品、新服務[5]。為三大產業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等效益好,就業崗位多,能更好地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總之,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商品貨幣關系是資本邏輯產生的土壤,資本邏輯就是要不斷開發新產品,不斷開發新市場,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如圖1,資本邏輯通過產業路徑進入信息化社會,通過市場路徑形成世界經濟一體化,通過技術路徑開展信息技術革命,它傳播資本主導的價值理念,目標不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但卻產生消除人的發展悖論的條件。我們可以通過認識和利用資本邏輯規律,使資本邏輯向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方向調整,資本邏輯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前提。
圖1 資本邏輯路徑
二、影響資本邏輯路徑的促進因素和干擾因素
(一)政府
政府具有促進和保障資本增殖的職能。如英國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使資本侵入農業而一本萬利;通過東印度公司使鴉片貿易合法化;通過貿易保護使資本在工業領域獲得巨大利益,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美國的崛起就得益于貿易保護;官商勾結的政府會使邪惡勢力當道、民眾苦不堪言;我國落后地區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的超國民待遇,給資本極大利益。同時,政府也是干擾資本增殖的因素。如政府可以通過法律保障工人和消費者權益,通過產業政策抑制企業污染生態環境,通過超額累進所得稅縮小收入差距,通過反壟斷法抑制企業的壟斷行為,等等。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政策雖然保護本地企業的利益,但保護落后,終將影響地方經濟發展。如果政府是一個利益相關者與民爭利,如果是一個腐敗政府,資本邏輯一定大行其道,但卻無法消除人的發展悖論。我國現階段是人已經喪失主體性淪為資本的工具還是人主導自然駕馭資本,該問題需要政府關注,擺上桌面認真探討。
(二)競爭
競爭既促進資本增殖又阻礙資本增殖。公平競爭可以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使他們不斷開發新產品,不斷開拓市場,進行技術創新,向市場提供質優價廉的新產品,最終為消費者和全社會帶來福利,有利于企業做強做大。而惡性競爭則促使一些企業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不利于技術創新,最終阻礙資本增殖,大企業之間的競爭兩敗俱傷,中小企業無法生存。惡性競爭發展到國際市場,相互抬價,提高了交易成本,使資本邏輯的路徑曲折艱難,如在澳大利亞收購鐵礦石時,武鋼、鞍鋼、寶鋼、中鋼等央企都曾看中過皮爾巴拉的一處礦山,最終國內企業相互抬價,成交價格比原來高了1/3[6]。如何保持“發展資本”和“限制資本”之間的張力,公平競爭,其研究有現實意義。endprint
(三)壟斷
惡性競爭的結果往往是少數大企業達成協議,形成壟斷,共同瓜分市場,有利于資本增殖。美國的一些大企業如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就得益于壟斷,但是對消費者和中小企業非常不利。我國的壟斷是行政壟斷,壟斷企業利用國家資源獲取較大利益,形成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也不利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公平競爭。壟斷不利于技術創新,也使資本邏輯的路徑曲折艱難。因此,在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占據權利主導的社會里(美國新制度學派代表加爾布雷思,1958),或者像我國這樣官員主導的人治社會,如何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鏟除壟斷和腐敗,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三、認識和利用資本邏輯規律,促進我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公平公正的政府,形成資本邏輯以人的發展為前提的制度環境
從上述影響資本邏輯的因素看,均與政府有關。從二戰后西方國家處理勞資雙方矛盾的實踐來看,尤其是“福利國家制度”的實施,政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中描述的倫敦貧民窟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是,還是要牽制資本邏輯這個龍頭,沒有產業,經濟社會發展就沒有根本,希臘的債務危機已經給了反證。因此,在我國現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府應處在一個公平公正的地位,正確引導資本發揮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正能量,用更多的財源為全體居民提供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基本的非營利性的產品和服務,提高全體居民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在資本邏輯以人的發展為前提的制度環境里,實現公平競爭和反壟斷、反腐敗,培育先進技術自主研發能力,有利于促進企業健康成長,形成創造企業家精神的土壤,鼓勵創造性勞動,實現全體居民的全面自由發展。
(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勞動能力
第三產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成為各國促進經濟增長的法寶。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結構中增長最快的部門是生產性服務業,在OECD國家中,金融、保險、房地產以及經營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了1/3[7],信息服務業包括電子信息設備銷售和租賃、電子信息傳輸服務業、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其他信息相關服務等,是世界信息產業中發展最快,技術最活躍,增值效益最大的一個產業。西方發達國家完成了工業化,開始向服務業、高附加值的制造業轉變,文化創意產業是它們實現轉型的主導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傳播文化和價值理念,無厘頭全球火爆的江南style說明韓國的文化和價值理念已經開始得到全世界公認。我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已經被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采用作為賺錢的法寶,我們不能坐視不理,要深度挖掘我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向全世界傳播我國優秀的文化和價值理念。生產性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發展除了刺激經濟增長,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以外,更彰顯個性,滿足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勞動能力。
(三)鼓勵企業走出去,形成能駕馭資本邏輯的企業家階層
從資本的市場路徑來看,我國企業要真正做強做大就必須走出國門。在本國生產、原料和市場在外的出口導向模式越來越難做。各種非關稅壁壘包括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等世界貿易保護主義名目繁多,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反傾銷已經不局限傳統產業,包括華為、中興這樣的電信企業也遭遇反傾銷,外需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繞過這些壁壘的最好辦法是到國外直接投資。我國的企業家需要錘煉,而世界就是最好的舞臺。培育企業家精神,不是盲目要企業冒險,而是要企業通過學習,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走向世界就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只有創新才能找到實現價值的機會。創新不單純是技術創新,還包括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而且創新的理念要被全體員工所認知并付諸行動。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能駕馭資本邏輯的企業家階層。
(四)發展教育事業,實現資本邏輯向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方向調整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唯一方法,他說道:“從工廠制度萌發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發展教育事業,有利于資本邏輯的技術路徑開展信息技術革命,提供更多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機會。在職業技術教育方面,農村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培養農民技術操作能力,有利于農民盡快融入城市,使農民有多種選擇崗位的機會,有效實現農民的全面自由發展;在全日制教育方面,目前存在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尊重他人勞動意識等的教育缺失,資本邏輯也侵入到學校,在招生、學校建設中也存在腐敗不良行為,教育行業同樣面臨資本邏輯向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方向調整的重要問題。在高考仍然是相對公平的考核渠道的情況下,通過素質教育,終身學習,弘揚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倡勞動致富,鼓勵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尊重他人勞動意識等。教育行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使招生、學校建設日益透明化,打擊腐敗不良行為,實現資本邏輯向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方向調整,促進我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志.《資本論》選讀(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19.
[2] 楊志.《資本論》選讀(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26.
[3] 楊志.《資本論》選讀(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93.
[4] 仰海峰.資本邏輯與空間規劃——以《資本論》第1卷為核心的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2011,(4).
[5] 周振華.信息化與產業融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1-52.
[6] 《財經》綜合報道.國資委:央企海外惡性競爭抬高交易價格[J/OL].財經網caijing.com.cn,2011年05月10日.
[7] 呂政,劉勇,王欽.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06,(8).
[8] 楊志.《資本論》選讀(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05.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
(三)壟斷
惡性競爭的結果往往是少數大企業達成協議,形成壟斷,共同瓜分市場,有利于資本增殖。美國的一些大企業如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就得益于壟斷,但是對消費者和中小企業非常不利。我國的壟斷是行政壟斷,壟斷企業利用國家資源獲取較大利益,形成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也不利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公平競爭。壟斷不利于技術創新,也使資本邏輯的路徑曲折艱難。因此,在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占據權利主導的社會里(美國新制度學派代表加爾布雷思,1958),或者像我國這樣官員主導的人治社會,如何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鏟除壟斷和腐敗,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三、認識和利用資本邏輯規律,促進我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公平公正的政府,形成資本邏輯以人的發展為前提的制度環境
從上述影響資本邏輯的因素看,均與政府有關。從二戰后西方國家處理勞資雙方矛盾的實踐來看,尤其是“福利國家制度”的實施,政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中描述的倫敦貧民窟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是,還是要牽制資本邏輯這個龍頭,沒有產業,經濟社會發展就沒有根本,希臘的債務危機已經給了反證。因此,在我國現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府應處在一個公平公正的地位,正確引導資本發揮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正能量,用更多的財源為全體居民提供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基本的非營利性的產品和服務,提高全體居民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在資本邏輯以人的發展為前提的制度環境里,實現公平競爭和反壟斷、反腐敗,培育先進技術自主研發能力,有利于促進企業健康成長,形成創造企業家精神的土壤,鼓勵創造性勞動,實現全體居民的全面自由發展。
(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勞動能力
第三產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成為各國促進經濟增長的法寶。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結構中增長最快的部門是生產性服務業,在OECD國家中,金融、保險、房地產以及經營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了1/3[7],信息服務業包括電子信息設備銷售和租賃、電子信息傳輸服務業、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其他信息相關服務等,是世界信息產業中發展最快,技術最活躍,增值效益最大的一個產業。西方發達國家完成了工業化,開始向服務業、高附加值的制造業轉變,文化創意產業是它們實現轉型的主導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傳播文化和價值理念,無厘頭全球火爆的江南style說明韓國的文化和價值理念已經開始得到全世界公認。我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已經被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采用作為賺錢的法寶,我們不能坐視不理,要深度挖掘我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向全世界傳播我國優秀的文化和價值理念。生產性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發展除了刺激經濟增長,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以外,更彰顯個性,滿足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勞動能力。
(三)鼓勵企業走出去,形成能駕馭資本邏輯的企業家階層
從資本的市場路徑來看,我國企業要真正做強做大就必須走出國門。在本國生產、原料和市場在外的出口導向模式越來越難做。各種非關稅壁壘包括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等世界貿易保護主義名目繁多,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反傾銷已經不局限傳統產業,包括華為、中興這樣的電信企業也遭遇反傾銷,外需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繞過這些壁壘的最好辦法是到國外直接投資。我國的企業家需要錘煉,而世界就是最好的舞臺。培育企業家精神,不是盲目要企業冒險,而是要企業通過學習,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走向世界就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只有創新才能找到實現價值的機會。創新不單純是技術創新,還包括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而且創新的理念要被全體員工所認知并付諸行動。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能駕馭資本邏輯的企業家階層。
(四)發展教育事業,實現資本邏輯向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方向調整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唯一方法,他說道:“從工廠制度萌發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發展教育事業,有利于資本邏輯的技術路徑開展信息技術革命,提供更多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機會。在職業技術教育方面,農村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培養農民技術操作能力,有利于農民盡快融入城市,使農民有多種選擇崗位的機會,有效實現農民的全面自由發展;在全日制教育方面,目前存在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尊重他人勞動意識等的教育缺失,資本邏輯也侵入到學校,在招生、學校建設中也存在腐敗不良行為,教育行業同樣面臨資本邏輯向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方向調整的重要問題。在高考仍然是相對公平的考核渠道的情況下,通過素質教育,終身學習,弘揚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倡勞動致富,鼓勵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尊重他人勞動意識等。教育行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使招生、學校建設日益透明化,打擊腐敗不良行為,實現資本邏輯向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方向調整,促進我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志.《資本論》選讀(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19.
[2] 楊志.《資本論》選讀(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26.
[3] 楊志.《資本論》選讀(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93.
[4] 仰海峰.資本邏輯與空間規劃——以《資本論》第1卷為核心的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2011,(4).
[5] 周振華.信息化與產業融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1-52.
[6] 《財經》綜合報道.國資委:央企海外惡性競爭抬高交易價格[J/OL].財經網caijing.com.cn,2011年05月10日.
[7] 呂政,劉勇,王欽.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06,(8).
[8] 楊志.《資本論》選讀(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05.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
(三)壟斷
惡性競爭的結果往往是少數大企業達成協議,形成壟斷,共同瓜分市場,有利于資本增殖。美國的一些大企業如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就得益于壟斷,但是對消費者和中小企業非常不利。我國的壟斷是行政壟斷,壟斷企業利用國家資源獲取較大利益,形成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也不利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公平競爭。壟斷不利于技術創新,也使資本邏輯的路徑曲折艱難。因此,在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占據權利主導的社會里(美國新制度學派代表加爾布雷思,1958),或者像我國這樣官員主導的人治社會,如何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鏟除壟斷和腐敗,構建和諧社會,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三、認識和利用資本邏輯規律,促進我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公平公正的政府,形成資本邏輯以人的發展為前提的制度環境
從上述影響資本邏輯的因素看,均與政府有關。從二戰后西方國家處理勞資雙方矛盾的實踐來看,尤其是“福利國家制度”的實施,政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中描述的倫敦貧民窟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是,還是要牽制資本邏輯這個龍頭,沒有產業,經濟社會發展就沒有根本,希臘的債務危機已經給了反證。因此,在我國現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府應處在一個公平公正的地位,正確引導資本發揮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正能量,用更多的財源為全體居民提供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基本的非營利性的產品和服務,提高全體居民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在資本邏輯以人的發展為前提的制度環境里,實現公平競爭和反壟斷、反腐敗,培育先進技術自主研發能力,有利于促進企業健康成長,形成創造企業家精神的土壤,鼓勵創造性勞動,實現全體居民的全面自由發展。
(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勞動能力
第三產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成為各國促進經濟增長的法寶。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結構中增長最快的部門是生產性服務業,在OECD國家中,金融、保險、房地產以及經營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了1/3[7],信息服務業包括電子信息設備銷售和租賃、電子信息傳輸服務業、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其他信息相關服務等,是世界信息產業中發展最快,技術最活躍,增值效益最大的一個產業。西方發達國家完成了工業化,開始向服務業、高附加值的制造業轉變,文化創意產業是它們實現轉型的主導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還可以傳播文化和價值理念,無厘頭全球火爆的江南style說明韓國的文化和價值理念已經開始得到全世界公認。我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已經被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采用作為賺錢的法寶,我們不能坐視不理,要深度挖掘我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向全世界傳播我國優秀的文化和價值理念。生產性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發展除了刺激經濟增長,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以外,更彰顯個性,滿足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勞動能力。
(三)鼓勵企業走出去,形成能駕馭資本邏輯的企業家階層
從資本的市場路徑來看,我國企業要真正做強做大就必須走出國門。在本國生產、原料和市場在外的出口導向模式越來越難做。各種非關稅壁壘包括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等世界貿易保護主義名目繁多,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反傾銷已經不局限傳統產業,包括華為、中興這樣的電信企業也遭遇反傾銷,外需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繞過這些壁壘的最好辦法是到國外直接投資。我國的企業家需要錘煉,而世界就是最好的舞臺。培育企業家精神,不是盲目要企業冒險,而是要企業通過學習,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走向世界就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只有創新才能找到實現價值的機會。創新不單純是技術創新,還包括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而且創新的理念要被全體員工所認知并付諸行動。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能駕馭資本邏輯的企業家階層。
(四)發展教育事業,實現資本邏輯向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方向調整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唯一方法,他說道:“從工廠制度萌發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發展教育事業,有利于資本邏輯的技術路徑開展信息技術革命,提供更多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機會。在職業技術教育方面,農村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培養農民技術操作能力,有利于農民盡快融入城市,使農民有多種選擇崗位的機會,有效實現農民的全面自由發展;在全日制教育方面,目前存在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尊重他人勞動意識等的教育缺失,資本邏輯也侵入到學校,在招生、學校建設中也存在腐敗不良行為,教育行業同樣面臨資本邏輯向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方向調整的重要問題。在高考仍然是相對公平的考核渠道的情況下,通過素質教育,終身學習,弘揚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倡勞動致富,鼓勵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尊重他人勞動意識等。教育行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使招生、學校建設日益透明化,打擊腐敗不良行為,實現資本邏輯向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方向調整,促進我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志.《資本論》選讀(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19.
[2] 楊志.《資本論》選讀(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26.
[3] 楊志.《資本論》選讀(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93.
[4] 仰海峰.資本邏輯與空間規劃——以《資本論》第1卷為核心的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2011,(4).
[5] 周振華.信息化與產業融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1-52.
[6] 《財經》綜合報道.國資委:央企海外惡性競爭抬高交易價格[J/OL].財經網caijing.com.cn,2011年05月10日.
[7] 呂政,劉勇,王欽.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戰略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06,(8).
[8] 楊志.《資本論》選讀(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05.
[責任編輯 王 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