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仙方 趙宏丹
摘 要:最新的《民訴法》增加了對違法執行行為提出異議的規定,賦予了第三人程序性救濟之權,又確立了第三人異議之訴制度,賦予第三人通過訴訟尋求實體性救濟之權。這與修改前的《民訴法》相比較,應是一個明顯的進步。就第三人執行異議制度而言,最新的《民訴法》雖然較以前有了極大的進步,但還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處,有待完善。為了完善我國的第三人執行異議制度,必須堅持程度性救濟和實體性救濟的并重完善,全面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這樣的第三人異議制度,才能被稱為完善的第三人異議制度。
關鍵詞:民事執行;第三人;執行異議;異議之訴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2-0299-03
一、民事執行第三人異議制度
民事執行是人民法院的執行組織和人員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運用國家的強制力量,采取法律規定的措施,強制負有法律義務的當事人履行義務,保證法院的判決、裁定及其他法律文書內容得以實現的行為。民事強制執行使法院生效裁判及各種生效法律文書得以有效實施,是當事人合法權益及時有效的制度保障。由于執行依據既判力和執行力擴張等原因,有時會造成對執行當事人或第三人利益的不法侵害,司法上將針對此類侵害的補救,稱之為執行救濟。具體而言,執行救濟制度,是指因執行依據錯誤或執行程序中的違法執行、不當執行或懈怠行為對執行當事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時,而設定的一種程序保障或實體補救的權利保護制度。其目的是通過對違法執行或不當執行行為進行矯正,對出現的后果予以程序上和實體上的彌補和救濟,從而實現對私權的保護。
國外學者一般把民事強制執行救濟分為一般民事強制執行救濟和特殊民事強制執行救濟兩類。一般民事執行救濟分為實體上的執行救濟(異議之訴)和程序上的執行救濟(執行異議)。實體上的執行救濟分為債務人異議之訴和第三人異議之訴。民事執行程序中第三人權利之救濟,包括第三人執行異議和第三人異議之訴。當今世界各國,雖然民事強制執行制度的法律規定不盡相同,但執行過程中對于第三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均十分重視。而反觀我國,在立法上,由于
強制執行立法的滯后與欠缺,沒有把強制執行救濟制度完整而獨立的規定在一個法律中,雖然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有關執行程序的最新司法解釋,但是司法解釋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律,同時法律和司法解釋也往往會發生沖突。執行中許多問題難以把握,極大影響執行的公正與公平,當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在執行中受到侵害時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法律保護。在實踐中,片面追求民事執行效果、效率,造成對第三人權利侵害的事件不斷發生,并且第三人往往無從救濟。
二、我國現有第三人異議制度法律規定
(一)第三人異議提起
最新的《民訴法》增加了對違法執行行為提出異議的規定,賦予了第三人程序性救濟之權,又確立了第三人異議之訴制度,賦予第三人通過訴訟尋求實體性救濟之權。這與修改前的《民訴法》相比較,應是一個明顯的進步。我國最新《民事訴訟法》區分了程序性救濟和實體性救濟,并分別規定于第202條和第204條。第202條規定:“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銷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第204條規定:“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二)執行法院對第三人異議的審查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02條規定,對于程序性問題的執行異議,由執行法院進行審查,審查的結果以裁定形式作出,對裁定不服的,案外人仍可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定,對于實體性問題的執行異議,由執行法院進行審查,審查的結果以裁定形式作出,對裁定不服的,第三人不能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但可以根據以下兩種方式尋求救濟:一是第三人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二是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第三人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三)第三人異議的產生的效力
對于第三人異議的效果,雖然《民事訴訟法》未作出規定,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作出了最新規定。第一,當事人、利害關系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二條規定提出異議的,執行異議審查和復議期間,不停止執行。被執行人、利害關系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請求停止相應處分措施的,人民法院可以準許;申請執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請求繼續執行的,應當繼續執行。第二,案外人對執行標的主張所有權或者有其他足以阻止執行標的轉讓、交付的實體權利的,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的規定,向執行法院提出異議,異議審查期間,人民法院不得對執行標的進行處分。 案外人向人民法院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請求解除對異議標的的查封、扣押、凍結的,人民法院可以準許;申請執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請求繼續執行的,應當繼續執行。第三,案外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規定提起訴訟的,訴訟期間,不停止執行。案外人的訴訟請求確有理由或者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請求停止執行的,可以裁定停止對執行標的進行處分;申請執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請求繼續執行的,應當繼續執行。
三、我國現有第三人異議制度存在的缺陷
就第三人執行異議制度而言,最新的《民訴法》雖然較以前有了極大的進步,但還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處,有待完善。endprint
1.對第三人執行異議制度的規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立法,只有最高院的司法解釋中作出了些規定。雖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執行異議作出了最新規定,但畢竟司法解釋不是法律,作為一位普通的案外第三人能夠知道法律規定,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這么多的司法解釋。所以,要想真正做到保護和保障當事人及案外人的合法權益,必須通過統一的立法來保障,而不是規定在司法解釋中。
其次,對實體權利的保護最好用訴訟解決即第三人執行異議之訴。在執行過程中對執行標的提出異議,也就是第三人對實體權利存在爭議,這種實體權利必須通過審判程序才能查明該標的物的歸屬,及時確認和保護權利人的實體權利。而執行程序是依據法律文書所確定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而實施強制執行,它沒有更改法律文書所確定的實體權利義務關系。而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定,案外人對標的物的異議首先由法院來處理,對裁定不服才有后續的再審或訴訟,這樣看上去提高了效率,其實是降低了效率,根據最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三條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規定裁定對異議標的中止執行后,申請執行人自裁定送達之日起15日內未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解除已經采取的執行措施。如果第三人提起訴訟,最終還是要通過訴訟解決。所以,何不直接規定異議之訴,這樣才能真及時有效的來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2.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這樣不便于全面保護案外人及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對第三人提出的執行異議,人民法院應該作為一個訴來對待,執行異議只要符合起訴的條件,法院就應受理立案。如果按照《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定,依照審判監督處理,可能出現三個問題:第一,因為依照審判監督處理的前提是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也就是說先有法院對案外人的實體權利審查判斷,這樣一方面可能導致司法預斷,不利于程序公正;另一方面可能產生重審查,不利于司法效率。第二,以裁定駁回執行異議,實質上是“已裁定解決實體權利”,在理論上是說不通的,在實踐中是有害的。第三,啟動審判監督程序后,作為第三人也就是對執行標的物有密切關系的利害關系人,卻在審判中沒有地位,無法在法庭上通過訴訟權利請求法院作出對自己有利的判決。
3.案外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規定提起訴訟后,對訴訟請求未作出明確的規定,到底是第三人取得勝訴后,判決對標的物的停止執行,然后第三人在基于物之返還提起訴訟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還是第三人直接可以提起返還標的物的訴求,勝訴后直接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司法解釋并未作出具體規定。這些必須通過立法規定完善。
四、我國第三人異議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第三人異議制度所應遵循的原則
完善第三人異議制度所應遵循的原則:第一,實體性權利和程序性權利應當協調統一,我國的強制執行是運用國家強制力將裁判文書以及相關的法律文書付諸實現的制度,是我國司法制度的重要的一環。如果強制執行不能及時有效地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勢必會影響到訴訟制度的效能以及對司法制度的信心。因此,不能注重實體性權利而忽略了程序性權利,應當全面保護第三人的程序和實體權利。由于程序性和實體性權利有不同的特征,當它們受到侵害時所要不同的對策相對應。在設立第三人異議制度時針對執行中的程序和實體問題時,要采取不同的救濟手段,并充分考慮二者的有機統一,即當受到程序上的侵害時,采用程序上的執行救濟方式;當受到實體上的侵害時,采用實體上的執行救濟方式。第二,要兼具公正與效率,由于執行工作的性質決定了執行必須迅速及時,效率在某種意義上看,也是強制執行的首要價值目標。但是執行追求效率的同時必須兼具公正,公正是法律的靈魂。在執行中也要具體考慮程序上的執行救濟與實體上的執行救濟間的差異來衡量公正與效率。在程序性執行救濟中,一般只涉及到法律適用性問題,沒有具體的實體性權利義務爭議,所以以效率較高的程序來解決爭議,這時為了實現公正設置合理精密的程序更為適宜。因此,程序性執行救濟中,堅持效率優先原則,公正原則次之。“由于實體性執行救濟程序畢竟是涉及實體權利義務爭議的糾紛解決程序,過度地強調效率將不利于實體問題的解決,因此對實體性執行救濟程序的效率的強調又應當低于程序性執行救濟程序對效率的強調。”因此,在實體性執行救濟中,公正優先原則,效率原則次之。第三,吸收國外的先進立法經驗同我國的實踐相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執行立法并不健全,執行機構的建立與發展也是近幾年才有的事情,雖然經過了這么久的執行實踐,從中也得出了不少成功的經驗,但相對于國外一些大陸法系國家的成熟先進的立法經驗相比,我國在執行立法方面還不夠系統,比較零散。因此,我們在完善第三人異議制度時,有必要學習、研究外國的在這方面的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合理的吸收和借鑒。
(二)完善我國第三人異議制度的建議
1.執行體制的完善
從執行權的性質看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執行權是同時具有司法權和行政權性質的,即司法行政權。在執行程序中,執行權的行政權屬性體現為執行實施權,執行權的司法權屬性體現為執行裁決權。現行法律規定執行權由專門的執行機構行使,也即執行機構在執行程序中既行使執行實施權又行使執行裁決權,沒有分權,也就起不到制約的作用。所以筆者認為,現行的執行體制必須進行一定的改建和完善,如果擁有裁判權裁判者卷入執行事務,則其裁判的公正性必然會受到質疑。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可能影響裁判的公正:第一,如果既是裁判者又是執行行為實施者,那讓自己否定自己的執行行為,這肯定是有難度的;第二,即使裁判者沒有面臨否定自己的尷尬,也可能有意無意地出于方便執行工作的需要,對第三人提起的異議救濟做出不利于第三人而對自己有利的裁判。
因此,要想使執行實施權和執行裁判權分開,真正做到公正,實現強制執行的價值目標,在執行機構內分別設立執行實施處的機構和執行裁決處機構是很有必要的。執行實施行為由于其行政權的屬性,可由執行實施處機構的一般工作人員來實施;而執行裁決行為,由于其司法權的屬性,則必須由法官來實施,具體應根據裁決的內容不同,分別由執行裁決處的法官和相關審判機構的法官分別行使。endprint
2.第三人程序性救濟的完善
第三人有權在執行程序開始后、終結前聲明異議,請求執行機構將侵害其程序權利的執行實施、執行處分等行為予以撤銷或變更,除去執行效力。對第三人異議的事由作出明確的范圍,包括侵害合法權益的執行命令、執行方法;強制執行時應遵守的程序;其他任何違反執行程序侵害第三人合法權益的情形。復議制度的完善:第三人提起異議后,對法院作出的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執行機構申請復議。本人建議上一級執行機構如認為復議理由不成立的,則裁定駁回;如認為復議理由成立的,應命令下一級執行機構撤銷或者改正原裁定,或者直接用裁定改正。并且盡量縮短法院復議審查的期限,三十日可能對于第三人來說時間有點過于長了,司法解釋還規定可以延長時間審查,這可能會影響效率,最好在十五日內審查完,特殊情況,延長不超一個月。
3.第三人實體性救濟的完善
第三人實體上的救濟即第三人異議之訴,是指第三人對執行標的物主張有足以排除強制執行的實體權利,而請求執行機關排除對該標的物實施強制執行的救濟方法。第三人異議之訴是基于實體權利形成的異議權而產生的請求。在實踐中,對財產權歸屬僅依外觀上的事實或有關部門的登記公示來認定,很可能與實際不相符合。根據我國現有的法律及有關司法實踐的經驗,第三人可以以原告的的身份提起的事由主要包括:所有權,如共同共有財產;用益物權,如典權;擔保物權,如抵押權、留置權等;優先權,如職工工資、撫恤金等;使用權,如承租權。
第三人提起異議之訴的時間,應當在執行程序開始后,執行程序終止前。這里的程序終止應是指對第三人異議的標的物的執行終止前。
第三人異議之訴的審理和裁判:第三人異議之訴的訴訟程序為民事訴訟普通程序。但考慮到第三人異議之訴畢竟有別于普通民事訴訟,為了限制第三人可能濫用第三人異議之訴的行為,從而導致執行程序過分延滯,對執行當事人造成不必要損害,應對第三人異議之訴規定較短的審限,同樣要制定有關保障執行當事人制度相呼應。如第三人異議導致停止執行的擔保金制度,我國現在的司法解釋已經規定了相關的內容。在裁判階段,法院認為第三人異議之訴理由不成立,應當判決駁回;如果第三人異議之訴理由成立的判決一經作出,應當立即停止和取消對該標的物的執行,并撤銷已為之執行處分,第三人還可請求回復執行標的物所有權,并可申請損害賠償。
總而言之,為了完善我管的第三人執行異議制度,必須堅持程度性救濟和實體性救濟的并重完善,全面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這樣的第三人異議制度,才能被稱為完善的第三人異議制度。
參考文獻:
[1] 童兆洪.民事執行調查與分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2] 譚秋桂.民事執行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 翁曉斌.民事執行救濟制度[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4] 徐昕譯.英國民事訴訟規則[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5] 楊與齡.強制執行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6] 周永坤.規范權力——權力的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 鄒順寧.民事強制執行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8] 張啟楣.執行改革理論與實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9] 戴建志.在寬廣的平臺上表述執行程序公正[J].人民司法,2001,(4).
[10] 江偉,肖建國.民事執行制度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國法學,1995,(1).
[11] 童兆洪,林翔榮.民事執行救濟制度芻論[J].比較法研究,2002,(3).
[12] 朱淼蛟,唐學兵,曹慧敏.執行異議之訴的程序構造[J].法律適用,2006,(9).
[13] Meineckle,Machiavellism,transl,D·SC·H(NewHaven.1957)P13.
[14] Richard A.Yates:Business Law in Canada(Fifth Edition).(c)1999 Prentice Hall Canada Inc.Scarborough,Ontario.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