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貴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18)
新常態下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幾點認識
張成貴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18)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社會結構的改變、農產品的供求關系變化、農村剩余勞動力減少、人口老齡化、環境惡化和過剩產能等都對“三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必須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堅持糧食生產不放松,堅持高起點上主動作為,堅持以問題導向順勢而為,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實現國家糧食安全可持續,農民增收可持續,資源環境可持續。本文就如何進一步增強對新常態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認識以及當前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要重點解決的幾個問題進行了探討。
新常態;農業;結構調整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發展的好不好,關系到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同時,農業的發展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生產力布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進行了兩輪農業結構調整。第一輪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農業結構調整,主要是為適應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進行的調整,這一輪調整使得糧食生產連續5年徘徊不前;第二輪是90年代末的結構調整,這次不僅考慮了自然條件,還兼顧了經濟發展水平及市場需求。由于對糧食生產有所放松,耕地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持續減少,糧食產量連續下滑。目前新常態下開始的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優化,既要基于自然條件、經濟水平、市場需求,更重要的是要突出生態環境、突出可持續。總結和汲取前面兩輪的經驗教訓,必須加強對新一輪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認識。
必須跳出糧食生產與農業結構調整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勢,把穩定糧食產量作為前提,把提升糧食產能作為根本,構筑穩固牢靠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走出一條二者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新路來,并且要守住“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自給能力達到100%”、“穩定糧食產量和糧食產能,實現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和目標。同時,將發展糧食生產作為調整結構的重點任務之一,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決不是要放松糧食生產,而是要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將飯碗端得越來越牢固。
一方面,近年來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14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12142億斤,實現創紀錄的“十一連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892元,增幅為9.2%,連續4年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已接近萬元關口;農業連年豐收后,主要農產品供給充足、市場穩定,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保持穩定向好的勢頭;與此同時,農業基礎設施、科技裝備、抗災能力和農民素質都有較大進步,2014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主要農作物特別是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1%,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達到52%。我國農業發展已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力畜力為主轉為以機械作業為主,這些都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推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戰略空間和重要機遇。
另一方面,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農產品消費、加工需求增長可能有所減弱,為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供了有利時機;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全面實施,使農業生產的保障重點將更加突出,為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供了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和資源空間;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未來優質安全農產品需求潛力巨大,人們不僅要求吃飽吃好,而且要求吃得安全營養健康,為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帶來了市場動力;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足,大宗農產品庫存消費比均處于歷史高點,為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供了更多回旋余地。這些表明,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可以說,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正面臨著難得機遇,推動農業發展由注重數量增長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恰逢其時,這次調整是在高起點上主動調優調精。
我國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面積和淡水資源分別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中國用世界10%的耕地和6%左右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中國農業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農業發展數量與質量、總量與結構、成本與效益、生產與環境等方面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嚴重。突出表現在:農業資源偏緊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制約日益突出,多年來資源條件已經繃得很緊,農業面源污染、耕地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問題日益凸顯;社會公眾對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更高,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與居民消費快速升級不相適應矛盾日益凸顯,優質化、多樣化和專用化的農產品發展依然滯后;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的挑戰日益突出,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務農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農業生產結構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條件不盡匹配,北糧南運與南水北調并存;糧經飼結構不合理,一些農產品庫存增加與部分農產品進口增加并存;種養業結合不緊、循環不暢,地力下降與養殖業糞污未能有效利用并存;一二三產融合不足,農產品加工水平和轉化增值率依然偏低,農業的生態、社會、文化等功能挖掘不足;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國內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漲,農產品價格卻弱勢運行,導致農業比較效益持續走低。另一方面,國際市場大宗農產品價格下降,已不同程度低于我國國內同類產品價格,導致進口持續增加,成本“地板”與價格“天花板”給我國農業持續發展帶來雙重擠壓,等等。這些情況表明,我國農業已經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既是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現實選擇,也是問題導向的順勢而為。
推進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要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科技為引領,以法治為保障。重點是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資源稟賦特點,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生產優先序和區域布局,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不斷優化種養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
首先,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民”為著力點,調整優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實現路徑。著眼于穩定面積和提高地力,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大幅度提升耕地質量,將糧食產能落實到田頭地塊,實現“藏糧于地”。著眼于提高單產和提升品質,加快新品種繁育,大規模開展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集成推廣應用綜合技術,健全農業科技創新、農技推廣的激勵機制,力爭在種業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實現“藏糧于技”。著眼于調動農民種糧儲糧積極性和提升農民素質,完善糧食生產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保證農民種糧合理收益;改善生產經營者的儲糧條件,保持和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糧食烘干和儲備規模,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造就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實現“藏糧于民”。
其次,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要以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生產新格局為目標,調整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在綜合考慮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需求等因素的基礎上,以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因地制宜調整優化區域布局,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漁則漁,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提高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匹配度。這就要發展適應性農業,而不是對抗性農業。我國傳統農耕文明創造的梯田系統、稻田養魚、間作輪作、庭院經濟等成功范例,應傳承和發揚。新時期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要在區域布局優化上,把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發展區分開來,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第三,以“改進品種、提升質量、創建品牌”為抓手,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和農產品結構。在種植結構調整上,要調整優化糧經作物生產結構,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發展優先序。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基礎上,堅決保住水稻、小麥口糧生產,確保8億畝的口糧種植面積。積極開展糧改飼試點,重點推進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瞄準市場需求,增加市場緊缺和適銷對路產品生產,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和品牌農業,把產品結構調優調高調安全,滿足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要。加強優質農產品品種研發、推廣,著力選育引進一批有競爭力的名特新優農產品,促進農作物品種的升級換代。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為主的“三品一標”農產品。
第四,以“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為途徑,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推進龍頭企業集群集聚,拓展農業多功能,依托龍頭企業將產業鏈、價值鏈與現代產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引入農業,用工業理念經營農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融合互動。在產業結構調整上,要加快發展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流通、營銷等;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引導發展傳承農耕牧漁文化、科學普及體驗的生態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大力挖掘農村文化資源,強化農業產品、農事景觀、鄉土文化的創意設計,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加快農業信息化步伐,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優化農產品市場調控,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同時把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作為重點。促進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總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事關農業現代化的興衰成敗,牽動三農事業發展全局。正是由于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和深度調整,農業這一最古老的傳統產業,雖歷經千百年滄桑巨變和激流滌蕩,從未停息過發展和變化,并時時迸發出勃勃生機。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要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的“五新”要求,緊緊依靠農業結構調整和生產力布局優化,在新常態下找到持續增長新動力,發掘比較競爭新優勢,開辟農業發展新空間,實現國家糧食安全可持續,農民增收可持續,資源環境可持續。

F321
A
1009-6566(2015)05-0017-03
2015-07-21
張成貴(1964—),男,甘肅秦安人,中共天水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