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沅樹,黃 瑛,王 杰,梁 艷
(瀏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湖南 瀏陽 410300)
不同機械育插秧方式對早稻生產的影響
楊沅樹,黃 瑛,王 杰,梁 艷
(瀏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湖南 瀏陽 410300)
為進一步提高機插秧的產量和效率,縮短秧苗返青期,以中早39為材料進行了早稻不同機械育插秧方式的比較試驗。結果表明:普通毯秧機插和缽毯秧機插的產量較高、較穩定,且易操作,可實現流水線播種,技術較成熟,應努力完善技術,穩步推廣;普通毯秧機插的產量分別比普通毯秧機拋、缽毯秧機拋、缽秧機插和缽秧機拋高5.2、8.0、130.3和118.0 kg/667m2;缽秧機拋和缽秧機插技術暫不成熟,不宜推廣。
早稻;機械插秧;育秧方式;基質
隨著瀏陽市工業化水平的快速提高,該市已由勞動力輸出市變成了勞動力輸入市,每年從西部引進大量勞動力。因此,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可加快該市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1-3]。同時,隨著新一輪高性能水稻插秧機的成功開發與推廣應用,再加上耕整機械裝備和育秧水平的提升,該市水稻生產方式已逐步從傳統栽插秧向機插秧轉變,水稻機械化插秧得到大面積推廣普及。為了進一步提高機插秧產量,縮短秧苗返青期,促進秧苗早生快發,瀏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省農委糧油作物處的指導下,進行了水稻不同機械育插秧方式的比較試驗,以期尋找農機與農藝配套最適合的育秧方法和機插栽培方法,為機插秧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1.1 試驗地點及材料
試驗于2015年在永安鎮永新社區利豐組進行,前作為晚稻。
普通毯秧育秧盤規格為58 cm×22 cm×2.5 cm,采用江蘇淮安基質育秧。缽毯育秧盤規格為16×34孔,采用江蘇淮安基質育秧。缽秧盤規格為12×29孔,采用本田爛泥育秧。拋秧盤為353穴盤,采用本田爛泥育秧。
供試水稻品種為中早39。種子用催芽器催芽,3月24日播種,普通毯秧2個處理,播種24盤;缽毯秧2個處理,播種28盤;缽秧2個處理,播種34盤;軟盤拋秧2個處理,播種49盤,共播種子17.5 kg,小拱棚育秧。毯秧和缽毯秧用井關插秧機插、拋秧,缽秧用岳陽缽秧機插、擺秧,軟盤拋秧人工拋栽。
1.2 試驗設計
試驗根據育秧方式和插秧方式不同設8個處理,分別為:(1)普通毯秧機插(CK1),插秧深度為2 cm,移栽行距25 cm、穴距11 cm;(2)普通毯秧機拋(CK2),插秧機秧爪抬起分秧后讓秧苗自由下落至田面,移栽行距25 cm、穴距11 cm;(3)缽毯秧機插,插秧深度2 cm,移栽行距25 cm、穴距11 cm;(4)缽毯秧機拋,插秧機秧爪抬起分秧后讓秧苗自由下落至田面,移栽行距25 cm,穴距12 cm;(5)缽秧機插,插秧深度2 cm,移栽行距25 cm,穴距12 cm;(6)缽秧機拋,拋秧深度調整0 cm,移栽行距25 cm,穴距12 cm;(7)同密度軟盤拋秧,與機插秧播期相同,密度基本一致,約31蔸/m2;(8)習慣密度軟盤拋秧,種植密度約41蔸/m2。試驗田面積1 384.8 m2,每小區面積144 m2,不設重復。各處理除育秧和插秧方式不同外,其他如耕作、用種量、肥水管理及病蟲防治等農事操作均統一。
1.3 考察指標
于4月13日調查各處理的秧苗素質,株高、葉齡、白根數、黃根數、莖基寬、地上部分百株鮮重和成秧率;記錄各處理各個生育時期的具體時間,并統計全生育期天數;移栽后根據大田生育期調查統計各處理的基本苗情、農藝性狀和經濟性狀[4-5]。
2.1 不同育秧方式對早稻秧苗素質的影響
軟盤拋秧和缽秧采用的是本田爛泥育秧,秧田期遭遇大雨,雨水未能及時排干,發生爛種,故成秧率較低,不到50%(表1),而且秧苗有黃根。普通毯秧和缽毯秧采用的是基質育秧,因基質透水透氣性強,雖遇大雨,但爛種較少,成秧率稍高。軟盤拋秧和缽秧葉齡稍大,莖基更寬,鮮重更重,可能與播種稀和成秧率低、秧苗少等有關。
2.2 不同機械育插秧方式對早稻生育期影響
缽秧因機械故障,推遲了5 d插秧,返青和分蘗期也相應推遲。由表2可知,習慣軟盤拋秧返青最快,移栽后2 d即返青;缽秧其次,移栽后5~6 d返青;缽毯秧和普通毯秧返青最慢,移栽后7 d才返青。普通毯秧機插比機拋齊穗早2 d;缽毯秧機插比缽毯秧機拋齊穗稍整齊,但差異不明顯;同密度軟盤拋秧和農民習慣軟盤拋秧齊穗期一致。各處理的全生育期差異不大,僅相差1~2 d。

表1 不同育秧方式對早稻秧苗素質的影響

表2 不同機械育插秧方式對早稻生育期的影響(月-日)
2.3 不同機械育插秧方式對早稻苗情的影響
從表3中可以看出,基本苗最多的是缽秧機插處理,最少的是同密度軟盤拋秧,而最高苗最多的是習慣軟盤拋秧,其次是普通毯秧機插,最少的是同密度軟盤拋秧;普通毯秧機插和習慣軟盤拋秧分蘗最快,隨后依次是普通毯秧機拋、缽毯秧機拋、缽毯秧機插、缽秧機拋、同密度軟盤拋秧、缽秧機插。缽秧因移栽時間推遲,故不好比較。觀察顯示,各處理5月7日即達到了高產苗數,但5月16日后才開始減緩或停止分蘗。總的來看,塑料軟盤拋秧返青快,但苗情并無優勢;普通毯秧和缽毯秧在起秧、機插等方面無明顯差別,但缽毯秧起秧稍好些。
從表3中還可以看出,普通毯秧機拋和缽毯秧機拋的缺蔸率最高,超過了10%。這是因為這兩個處理均以基質育秧,基質較輕,拋栽后秧苗浮于水面無法扎根,所以基質秧缺蔸率最高。建議改進耕田方法,將田塊耕平,泥漿打爛,機拋時田間不宜蓄水,這樣才能使基質秧扎根,從而降低缺蔸率。

表3 不同機械育插秧方式對早稻苗情的影響
2.4 不同機械育插秧方式對早稻經濟性狀的影響
2.4.1有效穗由表4可知,有效穗最多的是普通毯秧機拋,其次是缽秧機拋,最少的是缽毯秧機拋。普通毯秧機拋有效穗最多,可能與拋栽后缺蔸多、補蔸也多有關。成穗率最高的是同密度軟盤拋秧,達83.76%;其次是缽秧機插;普通毯秧機插成穗率最低,僅44.22%。
2.4.2穗部性狀從表4中可以看出,總粒數和實粒數均超過100粒/穗的處理有普通毯秧機插、缽毯秧機拋、同密度軟盤拋秧,而且這幾個處理的結實率也高。總粒數和實粒數較少的處理是缽秧機插和缽秧機拋,實粒數不足70粒/穗;其中缽秧機插的結實率最低,僅75.86%。
2.4.3產 量由表4可知,實測產量最高的是同密度軟盤拋秧,為513.6 kg/667m2;其次是普通毯秧機插和缽毯秧機插,為506.4~507.5 kg/667m2;單產較低的是缽秧機插和缽體機拋,僅377.2~389.5 kg/667m2。

表4 不同機械育插秧方式對早稻株高及經濟性狀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普通毯秧機插和缽毯秧機插育插秧方式產量較高、較穩定,且易操作,可以實現機械流水線播種,目前已有一定的技術基礎,應努力完善技術,穩步推廣;普通毯秧機拋和缽毯秧機拋,因基質秧輕,拋栽后有水層的地方扎根難,缺蔸率高,產量也比普通毯秧機插低,技術還不成熟,應進一步研究,暫不推廣;缽秧的秧苗素質較好,有效穗多,但缽秧機插和機拋產量卻最低,而且機械還不完善,工作效率低,故障較多,可繼續研究,暫不宜推廣。上述試驗結果與謝天福等[6]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其結果認為缽秧機插產量高于毯狀秧機插。因此,應進一步加強研究,摸索最佳的育秧技術與機械配套栽培方式,以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
在試驗中還發現,早稻機插秧存在用種量大,秧苗結盤不牢固,時有散盤,缺蔸率高,返青期長等問題。因此,應加強育秧技術研究,適當減少播種量,拓寬秧齡期;改進插秧機,提高插秧質量,降低缺蔸率,縮短返青期,穩步完善技術,提高產量,才能更好地推廣和普及機械育插秧技術,以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
[1] 田素霞,陳洪禮. 機插秧推廣應用優勢及高產栽培[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13,(12):72-73.
[2] 趙 紅,潘曉華,羅朝暉,等. 水稻機插育秧技術研究進展[J]. 安徽農學通報,2008,14﹙23﹚:126-128.
[3] 孔午圓,鄭華斌,劉建霞,等. 水稻機插秧及育秧技術研究進展[J].作物研究,2014,﹙6﹚:766-769.
[4] 奚 波,朱克保. 蕪湖縣水稻機插秧高效水肥運籌試驗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15,﹙9﹚:25.
[5] 陳 猛. 水稻育秧機插及大田管理技術探討[J]. 園藝與種苗,2013,﹙9﹚:57-62.
[6] 謝天福,羅金良,陳細兵,等. 水稻不同機插秧方式試驗研究[J].湖南農機,2014,﹙9﹚:1-2.
(責任編輯:成 平)
Effects of Different Methods of Mechanically Growing and Transplanting Seedlings on Early Rice Production
YANG Yuan-shu,HUANG Ying,WANG Jie ,LIANG Yan
(Liuy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Liuyang 410300, PRC)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productivity and eff ciency and shorten the seedling regreening period, an early rice variety Zhongzao 39 was used as a tested material to compare different ways of mechanically raising and transplanting seedlings in this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of general blanket seedlings and bowl-blanket seedlings with relatively mature technology was conducive to higher yield, more stable and easy to operate, could implement assembly-line seeding, and should further be improved and steadily promoted. The general blanket seedling machine transplanting led to higher yield than the general blanket seedling machine trans-casting, bowl-blanket seedling machine trans-casting, pot seedling machine transplanting and pot seedling machine trans-casting by 78, 120,1955 and 1 770 kg/hm2, respectively. And the pot seedling transplanting and trans-casting by machine without relatively mature technology temporarily were not suitable for extension.
early rice; transplanting by machine; method of growing seedling; substrate
S233.71
:A
:1006-060X(2015)11-0010-03
DOI:10.16498/j.cnki.hnnykx.2015.11.003
2015-09-10
2015年國家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及綠色增產模式攻關項目
楊沅樹(1975-),男,湖南瀏陽市人,農藝師,主要從事糧油技術推廣工作。
金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