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媛媛,姜衛兵,魏家星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江蘇南京210095)
南京市老城區中學校園植物景觀調查及優化建議
馮媛媛,姜衛兵,魏家星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江蘇南京210095)
對南京市老城區6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學校園綠化植物景觀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這6所中學的校園綠化植物整體資源較為豐富,但綠化結構簡單,景觀特色不明顯,綠化景觀的文化教育功能有待挖掘。從4個方面提出了老城區中學綠化植物景觀的優化提升建議:挖掘場地潛力,創新綠化模式;增加新優品種,注重生態效益;提高空間活力,體現人文特色;綠化結合教育,景觀增益學習。
植物景觀;校園綠化;中學;南京市
中學校園作為中學生學習生活、人際交往以及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其優美的植物景觀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在校師生的觀念、行為。南京市自古以來教育繁盛,是國內的教育文化名城,有“天下文樞”的美譽,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學校數量多。筆者通過實地調查,對南京市老城區6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學校園綠化植物景觀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為提升老城區中學植物景觀質量,進一步滿足師生綠化環境需求提供參考。
截至2013年,南京市共有普通中學218所,在校生22.43萬人[1],其中老城區內名校眾多,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金陵中學、南京市第一中學等已有百年辦學歷史,校園古樹參天,環境優美。近年來城市建設速度加快,老城區內用地緊張,學校辦學規模、教學條件和環境景觀等都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一些中學在河西、仙林、江寧等新城區規劃建設新校區,如已建設了南師附中江寧分校、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等;相比老城區內的中學校園,新城區的校園普遍規模較大,規劃布局、功能分區、綠化景觀、基礎設施也相對更加完善。
筆者以老城區中學校園為研究對象,選取建校時間在50 a以上的6所代表性中學: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京市第一中學、南京市外國語學校、金陵中學、南京市第九中學、南京市第十三中學,實地調查、記錄校園內綠化植物的種類、數量、配置模式、景觀效果等,對搜集的相關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比較研究,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南京市老城區6所中學基本情況介紹
2.1 綠化植物種類組成分析
調查顯示,南京市老城區中學校園綠化植物共有205種(含品種及變種),隸屬于69科,136屬,其中喬木88種,占42.9%;灌木61種,占29.8%;藤本11種,占5.4%;竹類及草本45種,占21.9%。含植物種類較多的科主要有薔薇科(10屬21種)、百合科(6屬10種)、木犀科(5屬13種)、豆科(5屬6種)、忍冬科(4屬6種)、杉科(4屬4種)、五加科(4屬5種)及禾本科(4屬6種)。總體來說,老城區中學校園植物種類較為豐富,但藤本和草本地被所占比例較小,配植時需要適當增加。
各中學植物種類組成詳見表2。由表可見,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簡稱南師附中)、南京市第十三中學校園植物種類均超過100種,南京市外國語學校為93種,其余3所中學均在70~80種。其中南師附中校園面積較大,校內保留了約2 600m2植物標本林以及十余棵古樹名木,喬木種類達到了67種,明顯多于其他學校;而第十三中學校園內喬木、灌木、草本的種類均較多,特別是藤本及草本植物的應用多于其他學校,增加了校園植物豐富度。

表2 南京市6所中學植物種類組成統計 (種)
2.2 植物應用頻率及綠化結構分析
各樹種的應用頻率可以更加直觀地反映園林綠化樹種資源的應用情況[2]。從表3可以看出,所調查的中學校園中應用頻率較高(80%及以上)的植物有43種,占各中學綠化植物總數的21%,其中香樟、廣玉蘭、懸鈴木、棕櫚、桂花、雞爪槭、紫薇、珊瑚樹、小葉黃楊、小葉女貞、迎春等植物應用頻率達到100%,構成了南京市老城區中學校園綠化的主要基調樹種,顯示出這些樹種對中學校園綠化的重要性,但同時也容易造成“千校一面”,綠化景觀相似的情況。在應用頻率較低的樹種中,大部分在各校園綠地中只有少數幾棵,對校園的整體綠化景觀影響并不大;但也有一些樹種形成了校園特色景觀:如第十三中學的秤錘樹、梓樹;南京市外國語學校的香櫞、油麻藤廊架;金陵中學的喜樹以及南師附中的櫸樹、牡荊、杉木等。
此外,各中學校園中還較多地選擇了盆栽植物對大門及建筑入口進行綠化,如蘇鐵、羅漢松、日本五針松、山茶、雀梅、米仔蘭、非洲茉莉等;但校園立體綠化不足,只有南京市外國語學校進行了屋頂綠化,綠化品種為佛甲草、大花馬齒莧和迎春3種。
總體來看,南京市老城區中學校園綠化植物中,常綠喬木種類比較單一;落葉喬木種類較為豐富,但各學校常見樹種的應用重復率很高,喜樹、樸樹、櫸樹、合歡、楓香等一些優良園林樹種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常綠灌木資源豐富,落葉灌木品種相對較少,在綠化中可適當引進一些新優的觀花、觀葉灌木;藤本植物主要應用于廊架、墻面綠化,應用形式簡單、綠化總量較少;草本類植物在各中學校園綠化中均比較缺乏,應增加多年生及一二年生觀花地被、林下耐陰地被等,以活躍校園整體氛圍。
2.3 綠化植物觀賞特性分析
按照園林植物的觀賞特性進行分類統計發現(見表4),中學校園中以觀葉為主的植物最多,達到102種,約占校園植物種類的一半;其次為觀花類植物,共73種,以春夏兩季觀花為主,秋冬季觀花品種較少,且大多數為木本觀花植物,觀賞草花較少。校園中常見的觀果植物只有楓楊、銀杏、苦楝、枇杷、桑樹、石榴、珊瑚樹、南天竹、闊葉十大功勞等幾種;果形特殊的喜樹、秤錘樹,葉、花、果俱美的欒樹以及楊梅、香櫞等果樹只在個別學校出現,但具有較強的識別特征和科普教育功能,可增加校園植物景觀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觀形、觀枝干的樹種共17種,應用較少。對比校園植物應用頻度可知,除垂枝梅、鋪地柏、對節白蠟、毛白楊、黃金竹外,其余植物應用頻率均較高,只有南京外國語學校的紫薇樁景、水杉林以及金陵中學的竹林形成了一定的景觀特色。

表3 中學校園綠化植物的應用頻率

表4 中學校園綠化植物觀賞特性分類
與大學校園相比,中學校園占地面積較小,尤其是位于老城區的校園用地緊張,往往造成教學區、體育運動區與文化休閑區等功能區劃分不明確,相互影響。大部分中學校園內用于休憩交流活動的場地較少,也沒有系統的道路交通網絡;因此,在中學校園綠化中更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較為有限的綠地空間,營造富有吸引力的綠化景觀。
3.1 校前區植物景觀
校前區是展示學校風貌和文化精神最直觀的窗口[3],通常為校門連接道路或廣場(包括小型綠地)兩種形式。其中第十三中學校門東側由孝順竹、海棠、八角金盤、紅葉石楠、日本五針松等組成的小型綠帶,入口廣場樹立“世紀宣言”雕塑,用彩葉草、四季秋海棠花壇進行烘托,特色鮮明,文蘊和景觀兼備;第一中學校門為民國風格、入口廣場的校訓景石搭配紅楓、日本五針松較好的體現了文化內涵;第九中學校門以梧桐作為主景,配植棕櫚、雞爪槭、紅花檵木、女貞球、南天竹及金邊麥冬,雅致美觀;南京外國語中學、南師附中、金陵中學校門主要通過盆栽及草花進行簡單綠化。
3.2 教學區植物景觀
教學區是中學校園中師生活動時間最長的區域,建筑周圍及中庭的綠化景觀有助于形成幽靜舒適的學習、教學環境,緩解疲勞和壓力,是中學校園綠化的重點區域[4]。各中學校園教學區綠化質量整體較高:南師大附中教學區綠化面積較大,教學樓西側為卵石鋪砌的溪流水景,植物多為矮灌木、觀花觀葉植物,整體感覺疏朗、活躍;而東側為植物標本林,保留了瑯琊榆、青檀、絲綿木、喜樹等古樹名木,樹大蔭濃,林下設置曲徑、座椅,空間較為安靜、私密。第一中學教學樓外側規則式種植較多,修剪整齊美觀,入口處的圓柏、金邊大葉黃楊綠籬修剪成書籍形式;而建筑中庭放置的各種地質山石樣本與自然式植物配置相互映襯,頗有特色。南京市外國語學校教學樓間保留了銀杏、懸鈴木、臘梅等古樹,應用白玉蘭、丁香、楊梅、錦帶花、梅、菊花、鳳尾竹等植物形成不同主題、精致美觀的綠化帶。
3.3 體育運動區植物景觀
體育運動對于中學生來說不可或缺,但老城區大部分中學的體育運動區面積有限,許多學校運動區分散,綠化質量參差不齊,多為上層喬木加下層灌木綠籬的綠化形式,且與校園道路共用的綠化帶寬度通常較窄,隔離作用和景觀效果一般。其中綠化效果較好的有:南京外國語中學運動場北側通過一塊條形休閑綠地與建筑之間形成過渡,并設置大量座椅供學生休息;金陵中學籃球場的綠化圍合度較好,上層有廣玉蘭、白玉蘭、香樟、雪松,中層為桂花、石榴、櫻桃,下層為灑金桃葉珊瑚、海桐、小葉黃楊、麥冬,植物層次豐富,減噪隔音和景觀效果都較好。第十三中學的運動區綠化形式比較豐富,東側為浮雕景墻與抬高的綠化帶,國槐提供一定的庇蔭,毛竹、孝順竹、紅花檵木、紅葉石楠長勢茂盛,其間點綴紫薇、臘梅、櫻花等觀花小喬木;北側栽植圓柏、香樟、雪松、水杉等形成優美的林冠線;此外還利用爬山虎、花葉扶芳藤對場邊墻體進行了綠化。
3.4 文化休閑區植物景觀
文化休閑區是師生休憩、交流以及展示校園文化特色的主要空間,應具有景色優美、親切宜人的氛圍。老城區中學的休閑文化區分布零散,往往與教學區綠地結合設計,主要有小游園、廣場、休息廊架等形式。南師附中文化休閑區較為獨立,集中在學校入口前區與學生宿舍之間,桃李閣前牡荊、白蠟兩棵主景樹作為“成人樹”由學生認養留念,體現了濃郁的校園文化特色;未名湖中種植大片荷花,湖邊植物配置豐富多樣,主要有柳樹、櫸樹、栓皮櫟、銀杏、棗樹、桂花、南天竹、小葉梔子、杜鵑等,湖中假山旁種植香蒲、盆栽雀梅,湖景整體舒適宜人。第十三中學入口區世紀廣場四周為詩園、英語角、石榴園、櫻花園四塊小型游憩綠地,另外在信息中心南側設計了桃李園、如意池等休閑空間。南京外國語學校內專門設計了日本園林風格的小庭院,種植櫻花、紅葉李等營造氛圍,升華園內白色雕塑下種植了大花六道木、繡球花、四季秋海棠等觀花地被,與油麻藤廊架一起形成學校標志性景觀。
通過實地調研以及新、老城區中學校園對比發現,南京市老城區中學校園景觀存在如下問題:現代園林規劃設計理念應用不鮮明,功能空間相互影響;校園綠地面積偏小,綠化發展空間有限;綠化配置模式陳舊,植物生態效益重視不足;校園植物景觀同質化,綠化教育作用有待挖掘。
老校區校園由于建校時間早,校園內大樹名木較多、成景效果較好,有些校園內還保留有一些老建筑舊址,這在體現校園歷史文化內涵、樹立學校品牌形象以及構建特色景觀風貌等方面具有新建校園無法替代的優勢和作用。本著揚長避短、因地制宜、適度提升的原則,結合調研分析結果,對老城區校園的綠化景觀優化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4.1 挖掘場地潛力,創新綠化模式
老城區中學校園建筑和硬質鋪裝密度較大,因此在校園綠化中需要因校制宜,在保證場地使用功能的基礎上,應用立體綠化、可移動式綠化等形式解決傳統綠化對于土地的大面積占用,合理增加校園綠化量,提升現有綠化景觀品質。具體來說,對學校圍墻、建筑外墻、柵欄等通過爬山虎、五葉地錦、常春藤、油麻藤、藤本薔薇、凌霄、牽牛花等攀緣植物進行綠化;在校前區、建筑周邊、廣場等硬質鋪裝上增加簡便、靈活的移動花箱、花缽、盆栽等重點綠化;在建筑陽臺、走廊等可以增加種植槽、種植盆,選擇迎春、扶芳藤、花葉蔓長春等懸垂植物作為裝飾;最后,著力開展屋頂綠化,設計校園屋頂植物園、種植園等,提高綠化覆蓋率的同時拓展學生活動學習的新場所[5,6]。
4.2 增加新優品種,注重生態效益
據相關統計,南京市城市綠化樹種有638種,其中喬木362種、灌木219種、木質藤本36種[4],所調查的中學校園綠化木本植物共159種,只占綠化樹種的24.9%,喬木、灌木、藤本分別占各類型綠化樹種的24.3%、27.9%、27.8%,而草本花卉和地被的應用更與南京市豐富的資源不相稱。老城區校園在保護原生古樹名木的前提下,應挖掘并合理利用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7],適當更新、補充一些新優觀花、觀果類或抗病蟲害較強的樹種;重視林下地被類植物,特別是大樹下耐蔭植物的選擇和應用;同時增加綠化種植層次和物種多樣性,注重喬灌草復層植物群落結構的構建,最大限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綠量,充分發揮植物的生態效益和功能[8-9]。
4.3 提高空間活力,體現人文特色
校園綠化旨在為師生創造自然、舒適、優美的綠色空間,滿足其課間休息、放松、交流、活動的各類需求,因此在植物選擇搭配上應重點考慮科學合理性和使用者體驗感受[10-11],提高綠地的使用率和空間活力。如教學區綠化應增加花灌木、色葉植物等緩解學生視覺疲勞和學習壓力;休閑活動區應保證通行方便、親切宜人,其綠化密度不宜過密,植物配置可以落葉喬木為主,搭配低矮灌木或草本花卉,減少帶刺、有毒植物,防止出現郁閉死角,造成不安全因素;體育運動區綠化下層合理配植灌木形成一定的層次和密度,達到隔音、防塵、阻擋夏季暴曬和冬季冷風的效果[2,12],盡量選擇有較強滯塵效果、抗機械破壞力的植物,盡量減少飄毛、飄絮、易引起過敏的植物等。同時,植物選擇應注意與校園人文景點和園林小品相互映襯,吸引師生駐足感受;而畢業時學生種植或認養樹木作為“成人樹”、“感恩樹”,留下中學紀念也可以成為中學校園植物景觀的一種特色文化。
4.4 綠化結合教育,景觀增益學習
“學校無閑處,處處教育人”。一方面校園綠化環境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暗示性、滲透性教育效果。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有“比德”思想,常把植物的某些特性作為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13],如松竹梅為“歲寒三友”,高尚堅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中君子”蘭花清雅高貴、竹子“高風亮節、虛心向上”等,學校師生在優美和諧、富有文化內涵的植物景觀中接受熏陶,可以啟迪思維、塑造品格、提升涵養。另一方面,校園內各種植物資源都可作為教學材料應用于生物、語文課程教學、課外興趣小組及科普文化教育中來,例如對樹木花草的科屬種類、形態特征、生態習性、季相變化的研究;植物標本的采集制作;植物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典故學習;校園古樹名木所附加的愛國愛校主義教育等。另外校園內開辟種植園地、實行班級綠地認養管理等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吃苦耐勞的品質[14-15]。
[1]南京市統計局.南京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 2014.
[2]方敏.南京市仙林大學城5所高校校園植物景觀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1.
[3]劉蔚,劉蕾.南京高校校園綠化調查及分析[J].綠色科技,2013,11(11):104-106.
[4]張海霞.南京市高校校園植物景觀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06.
[5]李曙婷,李志民,周昆,等.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中小學建筑空間模式研究[J].建筑學報,2008,8:76-80.
[6]王瑋,董靚,王喆.國外中小學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主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4,4(40):302-305.
[7]張雪艷.保定市三所高校校園植物景觀調查與分析 [D].河北農業大學,2013.
[8]閆計春.蘇州市高中校園植物多樣性調查分析[J].江蘇林業科技,2012,39(1):35-37.
[9]倪穗,周樂斌,黃左安,等.寧波市高校校園植物現狀調查與評價[J].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09,22(1):138-142.
[10]夏如子,吳愛國.城市中學校園綠化中的植物配置與造景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3,14(28):11417-11420.
[11]陳杰.中學校園規劃設計理念變遷[J].山西建筑,2012,38(12):18-20.
[12]高敏,劉建軍.園林樹木安全性研究概述[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4,29(4):278-281.
[13]陳一穎.基于生物教學的中學校園植物景觀設計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1.
[14]邱志敏.中學校園綠化與校園文化[J].廣西林業,2005,(03):62.
[15]梁虎,葛新馳,陳鶯嬌.從育人角度談校園景觀設計[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3):7077-7078.
(責任編輯:吳 婷)
Survey and Optim ization of Plant Landscape of M idd le School in Old Town of Nanjing
FENG Yuan-yuan,JIANGWei-bing,WEIJia-xing
(Horticulture Colleg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PRC)
A comprehensiv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the campus greening and plant landscape of 6 representativem iddle schools in the old town of Nanjing.The resultsshowed thatthese schoolssurveyedwere rich in the resourcesof greening plants,but thegreening structure was simple,w ithout significant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so the function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needs further development.There were some suggestions to optim ize thegreen plant landscapeofm iddle schools in the old town from 4 aspects,i.e.firstly,to develop the potential of ground and innovate new mode;secondly,to increase new and excellent varieties and putmuch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thirdly,to improve the vitality of space and embody humanist featuresand fourthly,to combine greening w ith education and promote study w ith landscape.
plant landscape;campusgreening;m iddle school;Nanjing
S737
A
1006-060X(2015)01-0087-04
10.16498/j.cnki.hnnykx.2015.01.029
2014-10-22
馮媛媛(1989-),女,山西晉中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園林植物造景與應用。
姜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