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欣,劉麗敏,劉紅堅,淡 明,劉俊仙,盧曼曼,何毅波,李 松
(廣西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南寧 530007)
果蔗是一種供鮮食的甘蔗,其營養成分豐富、經濟價值高,是熱帶、亞熱帶地區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在中國的農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4]。隨著果蔗產量的迅速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人們對果蔗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提高果蔗品質已成為中國果蔗生產上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而推廣果蔗良種是提高品質的關鍵。
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的果蔗品種是拔地拉,為20世紀30年代從國外引入的熱帶品種,由于種植時間長,種性退化嚴重[5-8]。拔地拉在海南甘蔗育種場自然條件下難開花,自20 世紀50年代以來,該場以拔地拉為野生種質高貴化的起始親本,用于甘蔗品種改良,未見有育成果蔗品種的報道[9];吳德鋒等[10]于2005年從拔地拉芽變單株中育成“義紅1 號”,其應用區域主要是浙江省。在拔地拉栽培面積最大的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未見有引種成功的報道;王子琳、湯浩等[11-13]曾應用誘變技術進行果蔗新品種選育,但未見有育成品種報道。目前果蔗新品種選育主要是利用糖蔗品種作為親本進行常規雜交選育,并育成一批果糖兼用品種[14-21],但并未能取代拔地拉的當家品種地位。因此,鑒于中國果蔗品種現狀及存在問題,選育具有發展前途且優于拔地拉的優良品種更新換代是果蔗生產的當務之急。
果蔗作為一種鮮食果品,其食用部分為節間,優良的果蔗品種除具有甜、津、松、脆等特點外,節間大小、長度等外觀性狀優劣對果蔗的商品性也有較大影響。桂果蔗1 號是廣西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從拔地拉自然突變株中系統選育而成的果蔗新品種,于2014年3月通過廣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是廣西目前育成的第一個果蔗專用品種。與拔地拉相比,桂果蔗1 號大部分外觀特征特性與拔地拉相似,其突出優點是節間長度、蔗莖大小等均勻度較高,在外觀上具有粗大、平直、均勻、節間長而平整等,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具有較高的商品價值。
供試品種為桂果蔗1 號,由廣西省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所提供。對照品種為當地蔗農自留的拔地拉。
試驗在廣西賓陽縣古辣鎮進行,蔗地前作為水稻。試驗設兩個處理即桂果蔗1 號和拔地拉(對照),4次重復,采用完全隨機區組排列,共8個小區,每小區5 行,行長10 m,行距1.5 m。2013年3月1日種植甘蔗芽,密度為60 000個/hm2;甘蔗進入分蘗期后進行1 次間苗,及時將細弱苗、病蟲苗間除;拔節初期進行定苗,留苗數48 000 條/hm2;所有栽培管理措施按當地蔗農習慣進行,2014年1月28日,按商品蔗質量要求收獲。
1.3.1 品質測定分析 2013年11~12月中旬,每處理隨機選取無病蟲害、有代表性的蔗莖6 條,送農業部甘蔗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南寧)進行品質分析。
1.3.2 農藝性狀調查 在各小區選取中間兩行連續調查30 株的株高、莖徑、田間蔗汁錘度、外觀等,并記錄各小區的全部有效莖數,每小區產量稱取實際產量。
1.3.3 節間均勻度 調查收獲時,每個品種每小區中間一行連續取30 株果蔗共120 株,調查節間長度與蔗莖大小,基部以地面第一節起,上部至能達到商品蔗出售標準節止。蔗徑用游標卡尺測量,測定每株果蔗從基部開始往上按順序第三節間、第十三節間及上部倒序第三節間中間,分別代表每株果蔗下、中、上部莖徑;用卷尺測量每節節間長度。
由表1 可見,桂果蔗1 號株高258.0 cm,比拔地拉的235.7 cm 高22.3 cm;莖徑3.50 cm,比拔地拉的3.60 cm 小0.10 cm;公頃商品蔗數47 820 條,比拔地拉的45 060 條多2 760 條。說明該品種萌芽率高,商品蔗數多,單莖較重。

表1 桂果蔗1 號與拔地拉農藝性狀比較
2.2.1 商品蔗產量 從表1 可見,桂果蔗1 號公頃商品蔗產量118.65 t,比拔地拉的108.94 t 增產8.91%。桂果蔗1 號公頃商品蔗最高產量最高可達180 t。
2.2.2 品質分析 經農業部甘蔗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南寧)進行品質分析,結果:桂果蔗1 號的蔗糖分為13.38%、纖維分7.78%、出汁率80.78%、錘度16.11%、蔗渣水分52.1%,與拔地拉對應指標的差異較小(見表2)。

表2 桂果蔗1 號與拔地拉品質比較(%)
2.3.1 節間長度 (1)平均節間長度。從表3 可見,桂果蔗1 號平均節間數25.3個,與拔地拉的24.9個基本相同,經方差分析,差異不顯著,說明其生長時間一致;桂果蔗1 號平均節間長度10.12 cm,比拔地拉的8.76 cm 長1.36 cm,增長15.53%,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說明桂果蔗1 號節間伸長速度略快于拔地拉;由于桂果蔗1 號節間較長,其蔗株莖長也較長,達256.04 cm,比拔地拉的218.12 增加37.92 cm,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表3 桂果蔗1 號與拔地拉節數和節間長度比較
(2)節間長度均勻度情況。果蔗作為鮮吃水果,其食用部分為節間,如果節間短,則其食用部分少,商品性能降低。根據大眾消費習慣,果蔗節間長度≥8.0 cm群眾接受程度較高,若果蔗節間長度≤6.0cm,其商品性能大大降低。根據調查結果,對節間長度進行分級,即A:≤5.9 cm、B:6.0 ~7.9 cm、C:8.0 ~9.9 cm、D:10.0~11.9 cm、E:12.0~13.9 cm、F:14.0~15.9 cm、D:≥16.0 cm 等7 級。兩品種的各級占比結果見表4。

表4 桂果蔗1 號與拔地拉節間長度分級占比比較 (%)
從表4 可見,節間長度在≤5.9 cm、6.0~7.9 cm范圍內,桂果蔗和拔地拉所占比例差異達極顯著水平;上述二個節間長度級別合計,拔地拉比桂果蔗1號多15.62個百分點。
節間長度在8.0~9.9 cm,桂果蔗1 號和拔地拉所占比例差異達極顯著水平;節間長度在10.0~11.9 cm,桂果蔗1 號和拔地拉所占比例差異達顯著水平;節間長度在12.0~13.9 cm,桂果蔗1 號和拔地拉所占比例差異達極顯著水平;上述三個節間長度級別合計,桂果蔗1 號占85.22%,比拔地拉的70.01%多15.21個百分點。
節間長度在14.0~15.9 cm,桂果蔗1 號和拔地拉所占比例差異達顯著水平;節間長度≥16.0 cm,桂果蔗1 號和拔地拉所占比例差異達顯著水平。
2.3.2 莖徑大小與均勻度 從表5 可見,平均莖徑桂果蔗1 號與拔地拉相近,拔地拉只比桂果蔗1 號增粗0.002 cm,差異不顯著;從上、中、下部莖徑觀察,桂果蔗1 號上部、下部蔗莖與拔地拉相比,差異均不顯著;桂果蔗1 號中部蔗莖3.703 cm,比拔地拉的3.797 cm小0.094 cm,差異達極顯著水平。
從整株果蔗看,不論桂果蔗1 號還是拔地拉,均以中部最粗,其次為下部,最細為上部。其中,桂果蔗1 號中部蔗莖3.703 cm,比下部的3.700 cm 只大0.003 cm,增粗0.08%,比上部的3.452 cm 大0.251 cm,增粗7.27%;拔地拉中部蔗莖3.797 cm,比下部的3.730 cm大0.067cm,增粗1.80%,比上部的3.333cm 大0.464cm,增粗13。92%。桂果蔗1 號上部蔗徑小于中部、下部,但中部、下部莖徑整齊度高;拔地拉上部蔗徑明顯小于中部、下部,且中部、下部莖徑整齊度低于桂果蔗1號。因此,桂果蔗1 號莖徑均勻度高于拔地拉。
果蔗作為鮮食水果產品,不僅要求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氨基酸,以及皮薄、莖嫩、松脆易斷、汁多酥軟,品味清新甜口、無咸酸味等內在品質,而且還要有較好的賣相即外在品質,以提高種蔗收入。桂果蔗1 號內在品質與對照品種拔地拉相近,個別指標優于拔地拉;外在品質明顯優于拔地拉,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一是桂果蔗1 號植株各個節間之間的長度比較均勻,短節少;二是節間長度在8.0~13.9 cm 的節數(此為具有較好賣相的商品蔗節間長度),桂果蔗1 號占85.22%,而拔地拉只占70.01%;在短節中(≤5.9 cm),桂果蔗1 號只有0.36%,遠低于拔地拉的4.08%;三是桂果蔗1 號植株節間莖徑大小比較均勻,桂果蔗1 號上、中、下部大小相近,長勢均勻;拔地拉中、下部大小相近,但上部明顯小于中部,表現出早衰現象。因此,桂果蔗1 號具有較好的商品性,且優于供體拔地拉,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1]王繼華,曹干,張劍亮,等.我國果蔗產業的現狀與可持續發展[J].甘蔗糖業,2013(05):56-60.
[2]王子琳,郭陳福,王水琦,等.果蔗品種的產量和品質的初步研究[J].甘蔗,1995(1):46-49.
[3]輕工業部甘蔗糖業科學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中國甘蔗栽培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4]李揚瑞.現代甘蔗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5]戴友銘,李 松,余坤興,等.果蔗拔地拉種性恢復試驗研究[J].廣西農業科學,2008,39(01):26-29.
[6]李 松,游建華,余坤興,等.黑皮果蔗莖尖脫毒不同代數種莖苗商品性能研究[J].熱帶作物學報,2010,31(02):176~180.
[7]李 松,唐紅琴,游建華,等.黑皮果蔗拔地拉莖尖杯苗商品蔗的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0(06):1226~1228.
[8]王文明,李 松,楊 柳,等.果蔗拔地拉(Badila)健康種苗在黃山歙縣的引種試驗初報[J].作物雜志,2013(06):140-142.
[9]陳西文,鄧海華,陳勇生,等.Badila在崖城系列親本及甘蔗新品種選育中[J].甘蔗糖業,2010(06):1-6.
[10]吳德鋒,何伯偉,方 莉.果蔗新品種“義紅1號”的選育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甘蔗糖業,2006(05):18-20,47.
[11]王子琳,湯 浩.果蔗組織培養輻射誘變育種試驗初報[J].福建甘蔗,2003(1):4-6.
[12]湯 浩,王子琳,李海明,等.不同輻射劑量對果蔗種芽苗期生長的影響[J].甘蔗(福建),2001,8(4):11-14.
[13]潘世明,王子琳.60Co輻射對果蔗種芽后期生長及后代選擇的影響[J].甘蔗(福建),2003,10(1):16-19.
[14]易代勇,周正邦,朱文華,等.貴引07-15等果蔗新品種(系)高產、穩產及適應性的分析評價[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9,11(S 2):74-77.
[15]林一心,李海明,潘世明.幾個可以兼用果蔗的糖蔗品種[J].甘蔗,2001,8(01):56-57.
[16]譚顯平.四川糖果兼用蔗品種及其作果蔗的栽培技術[J].2002,09(04):26-30.
[17]雷朝云,張亦誠.果蔗2號新品種的選育[J].貴州農業科學,2009,37(5):28-30.
[18]譚顯平,呂 達,王 果,等.高產優質多抗果蔗新品種川蔗26號選育研究報告[J].甘蔗糖業,2012,(01):01-12.
[19]雷朝云.果蔗新品種黔糖5號的選育及應用[J].貴州農業科學,2010,38(11):22-23.
[20]吳松海,李海明,張樹河,等.果蔗新品種“閩引黃皮果蔗”的選育[J].福建農業學報,2013,28(12):1248-1251.
[21]林警周,倪秋涼,林炎照.果蔗新品種“龍黑果蔗”示范種植表現[J].福建農業科技.2012(1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