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熳妮,武 倩,劉茹芳,王彩仁
(1.廣東省中醫醫院,廣東 廣州510120,2.湖北科技學院護理學院)
帶狀皰疹臨床表現為群集成簇性丘皰疹,多沿一側感覺神經在相應的節段分布,以明顯的神經痛為特點[1]。我們采用本院自制金粟蘭搽劑外敷配合紅外線照射治療帶狀皰疹,收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3 年1 月至2014年6 月住院確診為急性帶狀皰疹且符合研究篩查標準的168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4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54例;年齡40~89 歲,病程2~6d;皰疹部位:上肢、肩部14例,胸肋背19例,腰背25例,顏面部10例,腰骶16例;VAS 疼痛分數(6.21 ±1.35)分。對照組中男36例,女48例;年齡43~84 歲;病程2~6d;皰疹部位:上肢、肩部18例,胸肋背18例,腰背21例,顏面部8例,腰骶19例;VAS 疼痛分數(5.92±1.23)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疼痛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以止痛、縮短病程和防止感染為治療原則[2],采用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營養神經的基礎治療,即以生理鹽水250ml 加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靜脈滴注,1 次/d,甲鈷胺注射液0.5mg 靜脈注射,新癀片4 片口服,3 次/d。在此基礎上,對照組予紅外線照射治療局部患處的常規處理,2 次/d,20min/次。
觀察組予金粟蘭搽劑(主要成分為腫節風),用原液配合無菌紗塊濕敷患處,并配合紅外線照射治療患處。具體操作方法:根據皰疹面積與皰疹的部位調整患者體位,充分將患處暴露,在患處墊一次性治療巾或中單,將金粟蘭搽劑倒在6 層無菌紗布上浸濕紗布,并用無菌鑷子擰干,以不滴水為宜,然后外敷于皰疹部位,再用紅外線燈照射助其吸收,2 次/d,每次20min,紅外線燈距離皮膚30~50cm,連續5d 為1 個療程。濕敷時注意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做到一人一鉗一彎盤,避免交叉感染。濕敷范圍包括皰疹局部和疼痛局部。皮疹部位在頭面部、頸部或上胸部時應帶防護眼鏡或用濕紗布、毛巾遮蓋眼部。操作過程需經常巡視病人,密切觀察照射部位皮膚的顏色、溫度,及時調整照射距離,防止燙傷,并在整個過程中使用屏風遮擋。
1.3 評價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消皰時間、結痂時間、脫痂時間,臨床療效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治愈:疼痛完全消失,皮疹消退,破損基本愈合;顯效:疼痛明顯緩解,75%以上皰疹結痂萎縮、脫落,皮損愈合范圍≥60%;好轉:疼痛有所緩解,皰疹消退50%左右,皮疹愈合范圍≥30%;無效:疼痛無緩解甚至加重,皰疹消退低于30%。總有效=治愈+顯效+好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對比用χ2檢驗或Fisher 確切概率法,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期間兩組均未出現不良反應,觀察組總有效率98.81%;對照組總有效率92.86%。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皮損恢復情況比較 從表2 可以看出,觀察組消皰時間、結痂時間、脫痂時間比對照組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表2 兩組消皰時間、結痂時間、脫痂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消皰時間、結痂時間、脫痂時間比較(d,)
與對照組比較,* P <0.05
帶狀皰疹中醫稱為“纏腰火丹”,俗稱“蜘蛛瘡”,成人多見。其病因以濕熱火毒為主,氣滯血瘀,經絡阻塞,因此治法上多予以清熱利濕、行氣活血,局部治療以消炎、干燥、收斂、防止繼發感染為原則。本研究所用金粟蘭搽劑為本院制劑,主要成分金粟蘭科植物腫節風,即為九節茶科接骨金粟蘭的枝葉,有抗菌消炎、祛風除濕、活血止痛、增強免疫之效。本研究在金粟蘭搽劑濕敷的基礎上,采用紅外線照射治療,其作用基礎是溫熱效應[4]。利用紅外線的溫熱作用,一方面有利于炎性物質及代謝產物迅速吸收消散,從而使局部皰液吸收加快和滲出減少;另一方面降低神經末梢的興奮性,從而起到鎮靜止痛及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同時能夠改善血液循環,提高細胞機能,促進組織再生和修復,促進藥物的吸收,增強金粟蘭搽劑的藥效。
以上臨床觀察表明,金粟蘭搽劑外敷加用紅外線局部照射治療急性期帶狀皰疹患者,在消皰、收斂創面、縮短病程方面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操作簡單,無不良反應,經濟實用,易被患者接受,可向臨床推廣。本法對急性期帶狀皰疹療效明顯,是否能減少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生,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394
[2]張廣清.臨床常見病中醫專科專病護理常規[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07
[3]鄭桂香,張玉,余蘭,等.伐昔洛韋聯合干擾素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2013,34(23):3660
[4]鮑淑蘭.基礎護理學[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