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論德育工作中的“全員育人”理念
王丹
德國哲學家雅利貝爾斯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心之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功能在于促進人的成長和發展,育人功能是教育的最基本功能。而真正的育人,不僅僅在于知識、技能上的教育和傳授,更包含了思想品德、體力、智力等方面的提升。“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自古以來,有德有才優先用,有德無才培養用,有才無德選擇用,無才無德不能用,“育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德才兼備”。
我國東漢末思想家荀悅曰:“先其未然謂之防,發而止之謂之救,行而責之謂之戒。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在傳統德育觀念日益淡化的今天,加強德育工作,增強其實效性的使命更多地落到了學校教育工作者的肩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提出,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應當十分重視對青少年良好品質、習慣的培養。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認為,大學階段,是學生形成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是專業知識和社會閱歷逐漸積累并愈加豐富的時期。令大學生明辨是非、善惡、美丑,領悟人生真諦是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標,也是引導德育主體對象對德育價值取向做出合理、明晰選擇的要求。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教育就是要使人在自我創造、自我實現過程中實現個性的全面、自由與和諧發展,教育要提升人的主體價值和意義,發展人的自主品質與精神,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與能力。”所謂全員育人,體現的是以教學為中心、以育人為重心的教育的應然去向和核心價值。其中的“全員”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宏觀上說,“全員”可以指全社會的成員,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而就一所具體的學校來講,“全員”包括輔導員、任課教師、黨政管理人員、圖書館工作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即全體教職工都負有育人的責任和義務。
1、德育工作不是一項片面的工作,而是不可分割的具有統一性、整體性和全局性的工作。新形勢下,德育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它不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還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人格及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創新理念教育等等。德育教育內容的開放性、豐富性和延展性這一特點決定,作為學校教育主體的所有教職員工,都肩負著育人的責任和使命,應當共同圍繞著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整合全員力量,統籌協作,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德育工作。
2、在當今現實中,存在一些育人理念異化現象。
(1)重智育輕德育的傾斜價值取向
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成了一種普遍的傾向。從過去的“只要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國熱”、“電腦熱”,人們的意識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學生家長只關心子女的學習就業而漠視思想道德品質,學校錄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現。社會需要、就業壓力、高收入的回報,以及家長的投入與期望等原因,使學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牽制。在很多學校,德育處于智育的從屬地位,德育工作的整體性、完整性及滲透性都不能在學校工作中有所表現。因此,德育工作總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實到學生道德行為的改變上來。
(2)學校育人理念及體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育人的目標是學校教學、管理和服務等各方面工作所共同指向的目標,其實現主體本應是全體教職員工。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受到一些市場經濟、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沖擊,導致部分學校在教書和育人、知識傳授和道德教育中常常把二者割裂開來。德育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從知識傳授中分離出來,并且占的比例嚴重偏低。僅限于對學生進行道德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視作為獨立個體,有著巨大發展潛力和個性差異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學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起不到共同發展的作用。各個環節、部門在對德育的認識上沒有統一思想、達成共識,沒有構成德育體系,形成德育氛圍。殊不知,“一個孩子在充滿寬容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有耐心;在充滿鼓勵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自信;在充滿贊美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賞識他人;在充滿認同的環境下成長,他學會了愛惜自己”。
(3)部分教師的“育人”覺悟與素質不高。
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直接實施者,是教育教學活動有效性的關鍵因素。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以單一的傳授科學知識為教學目標,在教學方法上以說教為主,忽略對學生的情感、態度的關注與培養。師生關系處于一種垂直的單向管理,師生之間平等地位和互動關系缺失,“育人”意識薄弱。
只有在良好的教育下,學生才能掌握豐厚的知識,聰明的才智、通達的性情、寬廣的胸懷和良好的教養。這就要求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牢固樹立“全員育人”的理念,履行好“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的四位一體的“四育人”職責。
1、教書育人
加強師德建設,增強教師的“育人”意識,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教書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輔相成。但是,應當清楚的認識到:“育”是根本,因為它包含著人們的希望,體現著人們的價值取向。所以“教”是技術層面的,“育”是價值層面的,后者賦予前者以意義。“教書育人”是指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和魅力,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要引導教師充分認識到“教書育人”的重要性,全方位關愛學生,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用淵博的知識和高質量的教學內容贏得學生,用模范的行為影響學生,用嚴明的紀律規范學生,用真摯的情意感化學生,積極參與指導學生課外活動,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德育教育。
2、管理育人
領導干部、管理人員要通過教學管理、行政管理履行育人職責。牢固樹立管理育人意識,改進工作作風,做好本職工作,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接觸學生要做到儀表端莊,語言文明,態度和藹,主動熱情。使學生在接受管理過程中,受到良好形象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掌握學生思想脈搏,轉變重管理、輕教育的傾向。切實加強學生的入學教育、畢業教育、就業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管理人員之間要團結協作,工作上不推諉,提高辦事效率,講求實效,保證質量及時解決問題,形成全校上下“一盤棋”的格局。
3、服務育人
后勤職工為教學、科研和師生員工生活服務,肩負著服務育人方面的任務。要充分發揮服務育人的功能,牢固樹立服務育人的觀念,自覺地把本職工作與育人工作結合起來,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全心全意發揮模范表率作用,影響教育學生。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實踐創造育人的物質文化條件和校園環境,通過環境的影響,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達到服務、效益與育人的統一。組織學生參加民主管理,培養學生的良好修養和行為規范。
4、環境育人
校園環境的熏陶,可起到美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校園環境可分為校園物質環境和校園文化環境。校園物質環境包括完好的校舍和建筑,干凈、整潔、完整、有秩序的校園,不斷美化和完善的硬件設施等。校園文化環境則包含廣泛的校園文化、辦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等。校園文化體現校園的人文精神,是創建校園文明和校園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給予學生的是精神上的激勵和心靈上的反思。要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充分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達到提高學生各方面素養的目的。
德育工作任重道遠,“校園無小事,事事在育人”的良好氛圍有待形成,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教育的滋潤,成為品行文明,身心健康,品德高雅,品質高尚的合格的人,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努力。
(作者單位:漯河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漯河462000)
[1]張曉燕.哈佛實用道德教育:造就聰明而有道德的人[J].中國教育報,2005-07
[2]姚立迎.論構建高校全員育人的組織體系與實踐格局[J].中國青年研究,2001-11
[3]張素湘.堅持全員育人理念 引導學生全面發展[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8-2
[4]陳文遠,林文.全員育人理念與校風建設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1-4
[5]馬福運.“全息育人”德育模式的構建途徑探析[J].湘潭大學學報,20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