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斌 何宜軍
[摘 要]導師制是大學生培養的一種創新型方式,但其實施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本文結合本單位的成功范例和從教經驗,從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不同角度,對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必要性及實施模式進行了系統的探討,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模式。
[關鍵詞]導師制;本科生;團隊;實施模式
引言
導師制源于14世紀英國,在牛津、劍橋率先實行至今,在世界范圍內,諸多高校都獲以廣泛推廣。從國內狀況來看,導師制主要面向高層次人才,主體培養對象為研究生。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網絡環境的不斷改善,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廣闊。而現代學科的特點是學科間交叉滲透,信息量大,知識創新速度快,因此,高等院校肩負著培養能夠接受新型知識,熟練使用信息工具的綜合型人才的重任。筆者認為,為了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養的本科生,培養創新人才,推進高校本科生導師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一、推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必要性
(一)導師制的內涵
本科生導師制主要指對本科生進行思想、生活、學習全面指導的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制度。具體的是指在本科階段,實行班主任制或輔導員制的同時,指定一些專門的教師指導一定數量的學生,對他們進行思想引導、生活指導、專業輔導、心理疏導,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實施因材施教,促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本科生導師制實施模式探索
高校本科生導師制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本科生生活導師制
對于大一階段的同學,由于本科階段的生活學習環境,學習目標、管理制度、課程設置等與高中階段有明顯的不同,很多人學習目標不明確,不清楚專業到底是要學些什么,不習慣于大學的管理方式,對大學的教學方法尚未適應。從而導致很多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淡薄,學習目標不明確,以及交際迷茫等負面情緒,任之發展,可能導致思想扭曲、學習荒廢的惡劣后果。因此,針對該時期學生特點,需要專業人員的溝通疏導,主要通過班主任,輔導員及專業的心理學教師,對本科生進行思想引導、生活指導、專業輔導、心理疏導等,尊重學生個性發展,根據學生的專長和興趣,引導學生自行制定本科階段的學習計劃、學習目標,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第二層次:本科生科研導師制
針對大二及以上年級本科生,大部分學生已經適應生活和學習環境,學習目標相對明確。為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高校應當實施科研導師制,并進行雙向選擇,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同時也使得教師教學相長。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為例,該學院從大二開始讓科研導師加入到本科生導師隊伍中來,科研導師是由一些責任心強、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師擔任。具體做法是:首先從學院層面向本科生展示科研團隊的研究方向、團隊成員組成、團隊科研情況、以及就業前景等方面內容;然后,學生與科研團隊進行雙向選擇。學生加入團隊后參加團隊活動一段時間再進行二次選擇,選擇有利于自己長足發展的科研導師。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保持與自己導師的密切交流外,還要服從導師所在團隊的管理,按時參與團隊的科研活動,并由所在團隊給予考勤。對于剛接觸科研工作的本科生來說,他們基礎薄弱,專業知識不足,動手能力欠缺。所以,團隊負責人一方面會指定學生們參加一些科學研討、學術報告等日常學術活動,讓學生們在課余時間多接觸、多學習科學問題,讓學生們尋找自己感興趣所在;另一方面,考慮到本科生底子薄,團隊負責人也會不定期召集導師們給群體學生們針對性的授課,指導學生們從事一些基礎的科研工作。例如,如何查找文獻,Matlab使用等課程。在這學習過程中本科生與導師以及研究生增進交流,逐漸由被動學習轉為自主學習,增進了學習興趣,根據師生反饋,大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創新聯系起來。
通過前期科研訓練,學生已經具備了文獻查閱能力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專業課程逐次開設,理論基礎也日漸深厚,在此基礎上,對于大學生的要求也相應地發生變化。在科研團隊和導師的雙重指導下,擬定一定的科研選題,鼓勵學生獨立參與到研究工作中。同時,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自擬研究課題。在課題進行過程中,指出存在的問題。創新型的科研工作往往需要靈感,及時捕捉和誘發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靈感。讓學生分享科研成果產生的喜悅感,從而更加主動地參加到科研活動中。
目前,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我校配備了較為完善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平臺,江蘇省教育廳也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申報各類創新創業能力訓練項目。縱比近幾年這些創新成果,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成果的獲得者均是本科生導師制的受益者。
二、進一步完善本科生導師制的思考和對策
以上說明本科生導師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本科生導師制的順利實施,最大限度地優化運轉模式,筆者認為在科研導師制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方案:
(一)學院充當媒介作用,促進師生了解互動
對于高校來說,大部分教師從事“雙肩挑”工作,即同時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一方面,課堂授課環節可以促進師生交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科研工作。但是這種溝通方式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因此需要學院管理者向學生進行全面地、專業的介紹。首先,順應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學院應作好網站建設及宣傳工作,其中涵蓋科研人員介紹,科研方向,在研項目及成果等介紹;其次,學院應在大一給學生進行導師制的專題講座,讓學生能有比較直觀的了解;再次,學院應當定期讓導師給大一的同學進行專題講座,讓學生能更加具體地了解科研團隊及導師。
(二)實施因材施教,促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由于本科生在高中階段的教育背景不同,個人興趣愛好也有較大的差異,在雙向選擇階段,導師應當對學生的科研發展方面作出大致的判斷,比如適合實驗型還是理論型。在學生進入團隊之后,導師應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性格特點等以啟發引導的方式傳授科研思維模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相關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在師生互動科研中,教師能與學生共同分擔科研任務,對于學生別出心裁的想法,違反常規的解答,標新立異的構思,哪怕只有一點點新意,都應及時予以肯定,這對于樹立學生的科研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具有重要意義。
(三)樹立典型,建立共贏理念,讓師生都成為導師制的受益者
俗話說,是金子到哪里都會發光。學生中不乏有勤奮上進、熱衷科研者,在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背景下,這類學生往往可以脫穎而出,在科研的道路上能夠先于別人。學院應當以這些成功前例作為典型案例,通過這些學生的現身說法,帶動更多的同學參與其中。從科研團隊和導師的角度,本科生可以分擔部分科研任務,促進教師“教學相長”。另外,對于沒有學位點或學位點建設相對薄弱的科研團隊,本科生導師制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力資源緊缺問題。總之,從思想上建立共贏理念,讓學生樂于參與,導師樂于傳授,最終推動學科發展。
三、結論與展望
綜合上述,高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在發揮大學生內因的基礎上,學院管理者和導師及學生應通過切實可行的方案,推進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然后,根據師生反饋,不斷完善本科生導師制,建立和諧人文的師生關系,這必將對培養、激發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科研素養和綜合素質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孟憲軍.關于實施本科生導師制之理論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138-140
[2]王麗萍,楊博涵,袁云崗,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存在的問題、原因與對策[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9(1):120-122
[3]胡旺盛,對高校本科生導師制教學改革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2:1-3
[4]王明明.高等院校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思考[J].江蘇高教.2005,1:76-78
基金項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度校級重點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資助
作者簡介:丁斌(1981-),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何宜軍(1963-),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主要從事物理海洋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