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
今天是9月2日了,又是一年一度新生開學的日子。日子過的就是這么快,快得讓人來不及眨眼睛。
眼前一群群的孩子,眾俠更關心的是《音樂快遞》相關的那些孩子,雖然許多孩子已經幾年沒有音訊,但是我還是很牽掛他們。
先說“小黑馬”吧。正在變聲的“黑馬”上初一了,前幾天參加軍訓,囑咐他不要大聲喊口號。前去參加軍訓的還有幾員大將:林妙可、方圓、肖夢婷、楊小帕、王星雨,幾個帥哥美女今年居然成為中國音樂學院附中聲樂專業的同班同學,可謂是“快遞幫”了!
前幾天,赤峰的杜帥打來電話說,過幾天會路過北京去西安上學。當年,這個豪放派小歌手的《青海湖》《爺爺的三峽號子》都讓大家很癡迷,可惜杜帥沒有繼續走聲樂之路,而是考進了西安交大。
再過兩天,還有兩員大將將赴京求學。他們是2007年全國少兒歌手演唱大賽D組的冠亞軍黃河濤和孫田雪飛。黃河濤的《可可西里》與孫田雪飛的《花木蘭》,至今仍被我們津津樂道。黃河濤考上了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孫田雪飛考上了解放軍藝術學院聲樂專業,頂呱呱的兩個男高音啊!
還有誰呢?對了,浙江的帥哥陳醒去美國讀高中,準備攻讀流行音樂;浙江美女戴秋瑤考上了浙江廣播電視學院,攻讀播音主持專業……
一年年長大的孩子,看著他們的進步,我心里很欣慰。
孩子們,加油!
李眾
獨家專訪
李眾和《音樂快遞》各期小歌手合影
獨家專訪
李眾與小歌手合影
李眾和香格里拉當地小歌手在一起
獨家專訪
李眾和《音樂快遞》兩期擂主0090組合合影
李眾為孩子們送去禮物
由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新繹文化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第三屆“新繹杯”青年作曲家民族管弦樂作品評獎結果于6月12日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辦的頒獎音樂會上揭曉,與前兩屆不同,被業界熱情譽為推動中國“新民族主義樂派”發展的 “新繹杯”作品評選第三屆評選集中于四十歲以下作曲家群體的新作品,意在聚集和推出一批有志于民族音樂創作的青年作曲家。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年輕的副教授劉青創作的古箏與樂隊作品《入漫》獲得銀獎。
劉青是華人女作曲家協會十分活躍的會員,也是國內年輕一代女作曲家中的佼佼者,所以她一直是筆者希望采寫介紹的對象之一。聽到她獲獎的喜訊,筆者自然有些興奮,迫不及待發郵件祝賀,很快得到了回復:
“最近是有一個民管學會主辦的‘新繹杯作曲比賽,是民族管弦樂的形式,我的古箏協奏曲《入漫》僥幸獲了個銀獎。《音樂周報》有相關的報道,他們還組織了一個研討會,我有一個發言稿。暑假前期,我去了趟新加坡,是新加坡華樂團委約的作品首演,就過去了幾天,回來后寫作品,各種委約欠賬要還,同時也陪陪寶寶,下周一我要去福建了,有個國交的委約,我去采采風……”
好忙的劉青!真不知如她這樣年輕的國內女作曲家,是否都有這樣幸運的創作機遇。
突出印象:事業一帆風順
記得第一次聽劉青的作品,
是在2004年全球華人女作曲家室內樂音樂會上,她創作的為大提琴和鋼琴而作的《繭》,借生命輪回表達了人生在歷練中的超越與升華。作品無論其創作思維的清晰完整,還是在鋼琴和大提琴演奏技術、不同音色和表現力的充分利用和挖掘上,都發揮得比較好,尤其作品寓意的哲理性和深刻性、結構上的控制力,令人感到這位年輕女作曲家不同于簡單的女性思維,創作觀念新穎,音樂純粹。
2012年底,華人女作曲家協會在香港舉行十年慶典,原本受邀做主題發言的劉青沒去,因為在家生寶寶。當時,華人女作曲家協會中好幾個活躍的作曲碩博士女生,幾乎都是三十多結了婚還不要孩子,劉青此時也已三十八歲。
2013年底再次見面,劉青讓我眼前一亮,原本一副學生樣的她知性文雅,舉止間已然是一位學者。此時的她不僅已經是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復調教研室主任、作曲副教授,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事業與生活對她的滋養,令許多人不禁刮目相看。
劉青的父母都是湖南的文藝工作者,父親是一級指揮,母親從事舞蹈編導工作。劉青從十六歲考入中國音院附中,二十余年在中國音院學習、留校教書、再學習,從附中讀到博士畢業直升機式的經歷,事業發展可謂一帆風順。
這一年齡層的青年作曲家共同的特點是音樂素質好,專業技術基礎扎實,有較寬泛的大文化概念和創作理念,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但是大家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能夠脫穎而出的優勢又在哪里?
創作理念:新音樂也需要有根
“如今作曲家在創作中對中國傳統音樂素材的運用,已從直接拿來的‘鑲嵌式轉變為提煉其精華的‘融合式。”這是劉青在第三屆“新繹杯”作品評選獲獎揭曉后研討會上發言中的一段話。
說到底,各國各地區的民族音樂無不面臨一個繼承與創新的命題,具體到中國的音樂工作者,從自民歌民間音樂中直接截取片斷,到以原生態音樂元素(或樂句)為動機創造性發展,再從狹義的中國傳統音樂具體音樂形態擴延至對廣義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各藝術門類無論形態、語言、風格、制式等物象任一元素之攫取、發現和發展,特別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整體精神內涵及審美觀念、生命哲學的承繼探索等,這大概是中國民族音樂作曲工作者一路走過來的共同軌跡。可喜的是,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在劉青這一代已經可以在傳統文化的大盤子上,無論高屋建瓴還是細微末毫,都與時代游刃有余地融合起來了。
劉青一貫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無論多么新的音樂也需要有根。”而對于根的融合,劉青表示,將傳統音樂素材提煉其精華,并進行改造和修飾后融進自己的作品中,這種方式可以稱之為“融合式”,這種改造可以是提煉、變形、拆分、延展,甚至是只保留內在的氣質。
2003年,劉青創作的民族室內樂《煞尾》,是她第一次從中國傳統文化——京劇中獲得創作素材與靈感的一部作品。endprint
“作品標題《煞尾》取自京劇鑼鼓經,意為干凈利落的收頭。”
好一個創意和動機,竟然源自一個看似簡單之極的鑼鼓經收頭形式。
“事實上,‘煞尾二字同時也是全曲風格的基調、結構的支柱、節奏的依據與音色的來源。作為風格基調,全曲始終圍繞著我對京劇韻致上的直覺把握。”劉青進一步說道:“從小時候跟隨父母的耳濡目染,到長大后在音樂學院的系統學習,對國粹京劇,我經歷了一個從不喜歡到喜
歡的過程,這部作品應該說是我對京劇好感的集中爆發。無論是直接運用京劇曲牌《朝天子》,還是間接傳遞京劇藝術中的韻致、婉約、張力,總而言之,這首作品使我跟京劇有了一次親密接觸,過了一把國粹癮,并從中獲得太多太多。
“在《煞尾》這首作品中,樂曲的音高材料實際上從頭至尾都是曲牌《朝天子》,但在各段音樂中有不同處理。開始這個旋律因素被延伸、擴展、放大,并且拆分到各個樂器上來演奏,到接近高潮的緊打慢唱部分仍舊被放大,同時以樂器的特殊處理有意模糊主題的辨識度,以達到具有緊張度與粗糙感的效果。所有的隱藏都是為了最后的顯現,當樂曲的結尾處清透秀麗的京劇曲牌顯現于一片熱烈繁雜的音響之后,好似一位飄逸秀麗的青衣美眷萬般嫵媚地款款走來。”
從少兒無意識的環境熏陶到成長后有意識的能量集合爆發,音樂從寬泛的潛意識中提煉出對京劇曲式煞尾一個概念的多元解讀,這就是新一代對繼承傳統的理解,是劉青對傳統接納的融合式,“中國傳統音樂語言與西方作曲技術相結合的最恰當技術途徑,莫過于關注縱橫結合關系的復調技法。”
劉青的專業主攻復調,又教授復調,而中國民樂的組合形式又恰恰是復調進行關系。因此,復調思維幾乎是劉青創作的出發點,或者說是她創作的一個特點。她對創作的興趣點,往往集中于在復調思維下進行不同音樂元素的對比——音色對比、調性對比、音響對比、演奏法對比以及東西方審美趣味的對比。
劉青認為:“進入二十世紀中國當代音樂創作時期,在橫向思維基礎上,作曲家們紛紛開始尋求縱向立體空間的豐富層次以及交響性的音響結構,于是將中國傳統音樂語言與西方作曲技術相結合的最恰當技術途徑,莫過于關注縱橫結合關系的復調技法。無論是民族室內樂或民族管弦樂隊形式,復調技術基于橫生縱的理念,以及縱中有橫、橫中有縱、時橫時縱、似橫似縱的織體形態,不但能完好保留中國音樂的風格神韻,同時也將其放入多層次空間中形成全新的色彩與音響結構,在這其中,傳統復調技法或現代復調技法都有其施展空間。”
為此,劉青在中胡與弦樂隊
作品《敕勒歌》中,試圖運用對比復調,讓大提琴與中胡這兩個同質但性格不同的聲音各說各的,但又統一于共同的風格背景與和諧的音響背景下。在為古琴、大提琴與打擊樂創作的三重奏《鳳·凰》中,又試圖在古琴與大提琴之間,尋求時而分離時而又融合的音色、韻味,表現男女戀愛時若即若離的美妙意境,以傳統的模仿復調手段,尋求古琴與大提琴兩件原本從時代、地域、文化背景相去甚遠的樂器來講相同的語言,宛如殊途同歸。
劉青說:“在現代復調技術方面,調式調性是形成新鮮音響效果的重要工具。在室內樂《煞尾》的結束部分,我在京胡與笛子旋律的呼應中,采取了a羽調式與c羽調式兩個相差了三個調號關系的旋律交接,仿佛隔空對話,加強了整體音樂的縱向空間感。同樣在《入漫》的結束部分,在古箏的a羽調式的淺吟低唱下,時而飄入E宮調式笙的和聲,c羽調式揚琴的片段,弦樂在F宮調上的長音和弦好似前塵往事紛紛入夢來。這樣的時空拼貼與轉換,也只有在現代復調技術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作為一個女性作曲家,細膩精致是劉青創作的鮮明標志。劉青的音樂追求精致風格,運用素材集中,手法簡約,她說:“我在創作中對每一音的走向、每一個旋律的起伏、每一個調性的銜接、每一個聲部之間的關系、每一個段落的過渡都經過精心設計,讓作品呈現出玲瓏晶瑩的質感。”
作為中國作曲家,劉青認為:“從音樂形態學的角度,中國當代音樂的創作在音高組織、節奏組織、曲式結構、復調思維、配器方法等各方面都有其豐富的手段。從音高組織上來講,西方現代音樂的序列、音級集合、人工調式、定位和弦、音塊技術等都有作曲家在作品中嘗試使用。而中國傳統音樂注重對單個音的細膩修飾,這是有別于西方音高技術的,也被很多作曲家們所青睞。因此,對于單一音韻味的極致講究,進而到對橫向旋律線條的不斷挖掘、修飾、變形、延展,這是中國音樂所走的有別于西方音樂的一條道路,也成為我在創作上孜孜以求的一種音樂風格。”
以《入漫》為例,作品中古箏的韻是劉青希望重點呈現的,“在華彩樂段中,我放棄了炫技的展示,而是回歸到幾乎由單一音表達的豐富內心世界。在中國傳統音樂的自省狀態下,感受每個音的音頭、音腹、音尾的流轉變遷所帶來的中國傳統哲學美學的意味。在曲式結構上,《入漫》這部作品又借鑒了中國傳統音樂常見的‘散起入調、加快入慢、復起散出的結構,這恰恰符合了《游園驚夢》這段昆曲的節奏。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的美是建立在均衡基礎之上的,我們會發現不論是音樂、繪畫還是建筑都沿襲了這個美學原則。”
展望未來:任重道遠肩負使命
“將原始引入當代,將傳統與現代碰撞,在音樂的調式調性、和聲、結構、音響層次、演奏法等方面對素材進行深化、解構或重組,使音樂既具有中國式的神韻,又不失令人耳目一新的光彩。”
劉青最后表示:“根與信仰是我們這代人必然的堅守。信仰是人類精神的本能追求,而音樂恰恰是實現這種追求的最好媒介。音樂應該傳遞給人們對生命的、對未來的、對逝去的、對音樂本身的虔誠信仰。作為一個當代的作曲家,最大的使命是讓中國音樂成為世界音樂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成員,不僅讓世界聽到中國古老的聲音,更要被當代中國音樂所折服,而只有一個根基深厚的音樂,才能承載這樣的命題。”
劉青 生于1974年,現為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復調教研室主任,華人女作曲家協會常務理事。作為項目負責人,她獨立承擔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師課題與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項目,并于2013年入選“北京市高校中青年拔尖人才”。她的作品曾多次在美國、芬蘭、瑞典、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國內重要音樂會、音樂節上演。其中,華夏室內樂團委約作品《鳳·凰》2012年首演于紐約林肯中心,并榮獲2012美國普林斯頓國際作曲比賽一等獎;2008國際女音樂節委約作品《入漫》入選“新繹杯”中國五十部經典民族管弦樂協奏曲,并獲“新繹杯”民族管弦樂比賽銀獎;中國少年弓弦樂團建團十周年委約作品《敕勒歌》榮獲2010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華音樂作品創作獎”;《第一交響曲“天宮”》首演于國音堂音樂廳,由天津交響樂團錄制發行;鋼琴作品《翩躚》榮獲首屆“中國之聲”作曲比賽三等獎。她還曾應邀為《清香米蘭》《沙灘上的舞步》《彈球里的太陽》《脊梁》《遙遠的約定》等多部電影創作音樂,多部作品被人民音樂出版社、雨果唱片出版發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