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玲+丁聰+賈宇楊+李甫+姚明
摘要:課題組在對湘西州食品產業發展進行調研的同時,運用SWOT分析法對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產業發展具有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了系統分析,發現湘西州有著獨特的三帶地理條件、生態環境良好、旅游、文化資源多樣化,但是存在著人才資源嚴重缺乏、科技化程度較低、貯藏保鮮與加工、包裝技術落后、交通不便等問題,進而做出了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產業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關鍵詞: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產業;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2-0268-03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特色食品產業是《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中明確指出要重點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是片區未來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同時,特色食品產業是湘西州經濟增長的驅動力,而湘西州食品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和空間,具有后發優勢,能促進湘西州經濟跨越式發展。鑒于湘西州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優勢與劣勢、機會與挑戰,找出適合湘西州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基本思路與策略。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洞察和總結民族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規律,豐富當前食品產業化發展的研究成果,帶動湘西州經濟的發展,對湘西州片區的脫貧致富,乃至武陵山片區的扶貧攻堅計劃的完成以及經濟發展,都有深遠意義。
一、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產業化現狀
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產業雖然在品牌宣傳上等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在規模上還是有一定的發展,初步形成特色生產基地,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開始形成。據統計,湘西州2013年特色產業面積240萬畝。碰柑產業完成“品改”1.2萬畝,茶葉產業擴面提質 21.6萬畝,獼猴桃品改和培管 12.5萬畝,完成獼猴桃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2.9萬畝,百合生產和培管10萬畝。
(一)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全州基本呈現出區域布局、規模生產、企業帶動的態勢。全州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面積逐步擴大,已形成了瀘溪、鳳凰、吉首、古丈、永順為一線的碰柑產業帶,完成“品改”1.2萬畝;建立了鳳凰廖家橋、花垣窩勺、龍山里耶、永順松柏等四大片獼猴桃基地,品改和培管 12.5萬畝,完成獼猴桃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2.9萬畝;建成肉羊育肥場和肉牛育肥場。這些產業基地為產業化經營奠定了基礎。
(二)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初見端倪
全州現有年營業收入五百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三十多家,2014年,在新一輪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申報中,食品企業中的龍山縣喜樂百合食品有限公司、湘西華方制藥有限公司擬認定為“湖南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
糧油產業加工方面,湘西湘谷糧油發展有限公司、州大鵬糧油食品有限公司、吉首市白云米業有限責任公司三家企業日產量超過六十噸,其余16家都是日產量三十噸及以下規模的。除保靖縣錦湘米業產能利用率超過70%外,其它企業產能利用率均低于50%。龍山馥生民族特色產業有限公司和瀘溪湘錳植物油廠有完整的油脂初榨、精煉和侵出設備,油脂加工工藝完善,廠房設施完備,精煉食用植物油日產量超過二十噸。
特色雜糧精深加工及轉化方面,湘西自治州水田河酒廠、湘西自治州邊城醋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龍山縣喜樂百合食品有限公司和古丈縣神土地農副特產制品廠已開創了屬于自己的發展空間。
蔬果產業方面,湖南老爹公司自1998年來,實施以富硒獼猴桃深加工為主要內容的湘西獼猴桃產業化項目,依托吉首大學建立了一支五十多人組成的專兼職獼猴桃研發技術骨干隊伍,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公司已將一個小小的獼猴桃開發出果王素、獼猴桃祛斑油、果汁、果脯、果籽餅干等4大類三十多個精深加工產品,成為中國及世界獼猴桃精深加工的領軍企業。
二、湘西州特色食品產業化發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種最為常用的戰略分析方法,指的是對該地區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的分析,其理論基礎是有效的發展策略能夠最大程度的利用該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環境機會,同時使該地區的弱勢和外部威脅的作用降到最低。湘西州作為貧困地區,民族特色食品產業化由于所處環境的資源、經濟等條件與其他地區不同,因此,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發展對策也有區域特點。圖1所示為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象限圖。
(一)優勢(S)分析
1.獨特的三帶地理條件
湘西州在地理位置、氣候、土壤以及地質結構因素的影響下,潛藏著三個優勢:一是氣候上的微生物發酵帶,二是土壤中的富硒帶,三是植物群落里存在著一個亞麻酸帶。湘西州正處在發酵帶上,武陵山區水均屬碳酸鹽或硅酸鹽型水,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元素,加上溫和潮濕的氣候、微酸性土壤,能促進真菌和酵母菌的生長繁殖,適合酒、醬、醋、腌制品等的開發。湘西州土壤中富含硒,構成了一個比較寬闊的富硒帶,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優勢開發具有多種保健功能的天然富硒食品。植物群落里富含亞麻酸,亞麻酸可以調節血脂、延緩衰老,大面積種植獼猴桃、杜仲,花椒并從中萃取到高含量的優質亞麻酸。
2.生態環境良好
湘西州大部分區域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且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化,形成地表地下水綜合利用的格局。州境溝壑縱橫,落差大,有利于布局骨干水電站,有利于防洪、灌溉、養殖、旅游及改善環境。全州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這種氣候非常有利于藥材、油桐、油茶、碰柑、稱猴桃、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生長。這些都為湘西州特色食品產業化發展提供了一定基礎。
3.食品產業旅游附加值高
旅游產業的發展能夠增加特色食品產業的附加值。湘西州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名勝古跡以及民族風情構成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其中,被譽為“天下第一漂”的永順猛洞河、中國兩個最美的城市之一鳳凰古城、吉首德夯風景區、龍山的皮渡河、古丈的棲鳳湖;永順縣的小溪原始次森林保護區、鳳凰縣的南華山、永順縣的不二門國家森林公園;還有現代文學巨匠沈從文和當代著名畫家黃永玉的舊居等。湘西臘肉、鳳凰姜糖等民族風味食品業,歷代墨客騷人詠辛女巖詩詞不計其數,成為一大文化奇觀,節日、舞蹈、民俗、樂曲等富有濃郁民族特色,吸引了眾多的旅游愛好者前來觀光游覽。
(二)劣勢(W)分析
1.人才資源嚴重缺乏,科研重視程度較低
據統計,2012年湘西州常住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大多數。在武陵山片區內,由于受幾個中心城市的經濟和人口規模的制約,暫時還沒有211、985工程以上的重點大學,只有吉首大學、懷化學院、張家界學院等幾所二本院校和地方專科學校,這在吸引人才和人才培養方面顯然處于劣勢地位。此外,長期以來,州政府對當地的食品產業發展的科研投資力度不夠,很難開展較高層次的研究,特色食品難以立項,也沒有進行特色食品鑒定和利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嚴重影響科研隊伍建設。
2.貯藏保鮮與加工、包裝技術落后
湘西州食品的貯藏保鮮及加工技術比較落后,仍然存在食品產后損耗嚴重、深加工產品少及食品加工企業規模小等諸多問題。農產品資源有效利用低,食品產量雖然高,但主要以鮮銷為主,加工只占很小的份額,鮮銷又收到儲藏能力、技術水平限制,損耗很大。深加工產品所占比重小,目前僅只有湖南老爹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加工企業遠遠不夠,資源綜合利用的路子窄,收益低,嚴重挫傷了農戶的積極性。除此之外,湘西州食品的外包裝技術與該地區的民族特色性的結合還比較少,大多數包裝沒有結合民族特色或創新設計可言。
3.品牌意識薄弱
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雖然品質好,但沒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沒有采用統一制定產品標準和市場規范,在國內、國際上知名度低。品牌缺少造成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差,湘西州的特色食品企業集生產、加工、科研和銷售為一體的骨干企業幾乎沒有,還沒有發揮龍頭作用。多數食品企業沒有樹立產品形象意識,品牌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市場的占有率,對地區輻射帶動力不強、影響力不大。
(三)機遇(O)分析
1. 政策大力扶持
湘西州政府根據地方發展制定落實了一系列相關政策,鼓勵湖南省內外知名食品加工企業和中醫藥企業到湘西州投資辦廠,努力建成具有湘西品牌的食品、醫藥生產基地。湘西州的“兩民“企業中的食品企業的優惠利差補貼情況,在2008年至2011年這四年期間,參與到享受國家優惠補貼政策的企業呈則逐年增加趨勢,且各個企業的貼息金額一年比一年要享受得多,前景非常樂觀。
2.食品安全環境下的綠色食品潮流
現階段,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人們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這給湘西州的綠色食品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發酵帶、富硒帶和亞麻酸帶能夠培育出天然食品和藥材,不僅有利于人體的健康而且經濟效益十分顯著,這些無公害的綠色食品無疑給湘西州食品產業的發展帶來契機。
(四)威脅(T)分析
1.交通不便,處于經濟圈的外圍
在某種程度上說,交通是制約湘西州發展的一大瓶頸。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云貴高原北東側與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結合部,正是由于山地地形,使得交通環境惡劣。截至2013年1月1日,經過湘西州境內的鐵路僅有一條焦柳鐵路,并且湘西州境內并沒有機場。除了交通不便,湘西州的貧困面積廣、數量大、程度深,周圍雖有成渝經濟圈、武漢經濟圈、長株潭經濟圈,但湘西州始終在這些經濟圈的外圍。
2.市場銷售體系不健全
由于銷售人才的缺乏和交通運輸條件的落后,市場銷售體系不健全,缺乏中間商和其他銷售網點,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的銷售市場十分落后,與國際國內同行相比差距十分明顯,目前主要還是采用承包戶——小商販——市場——攤販零售——消費者的格局,或是由農戶在家等待外地客商上門收購等被動方式,很難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市場的需求。
3.生態脆弱,資源環境壓力大
近年來,由于湘西州過分追求經濟發展,地區的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加上旅游業的發展使得地區環境的承載能力下降。此外,湘西州旱澇災害并存,泥石流、風災、雨雪冰凍等災害易發,部分地區水土流失、石漠化現象嚴重、土壤瘠薄。并且,隨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開發區、工業園區特別是化工園區在農村地區不斷興起與壯大,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農村轉移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劇。個別地區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畜禽養殖等造成的土壤污染問題將逐步顯現,生態環境的惡化給特色食品的生產、加工以及可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三、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產業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課題組通過構建SWOT矩陣對湘西州特色食品產業自身的發展狀況及外部環境進行系統的分析,以及該地區食品產業的民族性和特色性的深入探討,做出了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權衡利弊,充分發揮優勢、利用外部機會,同時不斷增強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而可以分析綜合制定規劃戰略,可以將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戰略路徑概括為四個階段:基地生產階段、食品加工階段、倉儲運輸、宣傳銷售階段,如圖2所示。
(一)基地生產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提高食品原材料的種植標準和豐富種類的多樣化,在該階段實施SO增長型戰略,即充分發揮湘西州獨特的三帶地理條件的優勢,且把握好食品安全環境下的綠色食品潮流的機遇。建立特色食品生產基地,充分利用獨特的三帶地理條件,發揮地區優勢,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實行專業化、集約化經營,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商品率,把握食品安全環境下的綠色食品潮流的契機,發展綠色食品工業。強調生產的專業化和種植區域化,提升食品原材料的種植標準與種類多樣化,使基地盡可能成方連片,形成規模,重點強調生產技術規程的組織實施,推行農資供應、病蟲害防治等統一服務。加強基地管理,促進基地生產、管理、經營一體化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食品加工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加工、保鮮技術與深度開發以及資金的籌備與合理利用,在該階段實施WO扭轉型戰略,即把握扶貧政策的機會,彌補科學技術水平低的劣勢。因為考慮到湘西州食品生產企業的加工技術、儲藏保鮮技術落后,所以要依靠科技支撐,加大科學技術水平的力度,彌補這一劣勢。近年來,政策扶持,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在資金和技術方面,要充分把握這一機會,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提高資金的合理利用率。
(三)倉儲運輸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倉儲、分揀和配送,在該階段實施ST戰略,即立足于湘西州優越的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挑戰交通不便的外部威脅。倉儲基礎設施應具備倉儲場地的地面、標識、護欄、消防設施、安全設施等,安全要求并設置安全警示標識及必要的監控設備,優化倉儲布局。對倉儲人員要進行培訓,注意食品的輕拿輕放,降低損耗率,按操作規范進行工作,熟悉掌握安全使用倉儲場地的各種設施等。在立足于該地優越的資源優勢的基礎上,要努力改善交通運輸條件,拓寬交通網絡體系,必須降低農副食品的物流成本。
(四)宣傳銷售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品牌的創建、宣傳、銷售體系的建立以及龍頭企業的引導,在該階段實施WT戰略,即要在彌補自身品牌效應利用程度較低的劣勢的基礎上減少外部環境的威脅。所以抓品牌建設,力爭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抓住該州綠色、有機、環保的優勢,做強做響湘西碰柑、湘西獼猴桃、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湘西金葉、龍山百合等品牌,著力培育新的特色品牌。
在完成這四個階段之后,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把湘西州的民族特色食品產業做大做強,真正意義上的實現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 白晉湘.從湘西獼猴桃產業化開發看龍頭企業的作用力[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5(1):29-31.
[2] 王兆峰.湘西獼猴桃產業化的優勢、劣勢及對策[J].吉首大學學報,2002,23(1):118-121.
[3] 劉 梅,嚴奉憲.我國綠色食品產業SWOT分析及發展戰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8(2).
[4] 宋克彬.淺析少數民族地區特色食品產業發展方向[J].當代生態農業,2010(3).
[5] 游 俊,冷志明,丁建軍.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02-205.
[6] 冷志明,蔣才芳.企業戰略管理[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104-108.
[責任編輯:譚志遠]
(二)劣勢(W)分析
1.人才資源嚴重缺乏,科研重視程度較低
據統計,2012年湘西州常住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大多數。在武陵山片區內,由于受幾個中心城市的經濟和人口規模的制約,暫時還沒有211、985工程以上的重點大學,只有吉首大學、懷化學院、張家界學院等幾所二本院校和地方專科學校,這在吸引人才和人才培養方面顯然處于劣勢地位。此外,長期以來,州政府對當地的食品產業發展的科研投資力度不夠,很難開展較高層次的研究,特色食品難以立項,也沒有進行特色食品鑒定和利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嚴重影響科研隊伍建設。
2.貯藏保鮮與加工、包裝技術落后
湘西州食品的貯藏保鮮及加工技術比較落后,仍然存在食品產后損耗嚴重、深加工產品少及食品加工企業規模小等諸多問題。農產品資源有效利用低,食品產量雖然高,但主要以鮮銷為主,加工只占很小的份額,鮮銷又收到儲藏能力、技術水平限制,損耗很大。深加工產品所占比重小,目前僅只有湖南老爹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加工企業遠遠不夠,資源綜合利用的路子窄,收益低,嚴重挫傷了農戶的積極性。除此之外,湘西州食品的外包裝技術與該地區的民族特色性的結合還比較少,大多數包裝沒有結合民族特色或創新設計可言。
3.品牌意識薄弱
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雖然品質好,但沒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沒有采用統一制定產品標準和市場規范,在國內、國際上知名度低。品牌缺少造成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差,湘西州的特色食品企業集生產、加工、科研和銷售為一體的骨干企業幾乎沒有,還沒有發揮龍頭作用。多數食品企業沒有樹立產品形象意識,品牌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市場的占有率,對地區輻射帶動力不強、影響力不大。
(三)機遇(O)分析
1. 政策大力扶持
湘西州政府根據地方發展制定落實了一系列相關政策,鼓勵湖南省內外知名食品加工企業和中醫藥企業到湘西州投資辦廠,努力建成具有湘西品牌的食品、醫藥生產基地。湘西州的“兩民“企業中的食品企業的優惠利差補貼情況,在2008年至2011年這四年期間,參與到享受國家優惠補貼政策的企業呈則逐年增加趨勢,且各個企業的貼息金額一年比一年要享受得多,前景非常樂觀。
2.食品安全環境下的綠色食品潮流
現階段,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人們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這給湘西州的綠色食品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發酵帶、富硒帶和亞麻酸帶能夠培育出天然食品和藥材,不僅有利于人體的健康而且經濟效益十分顯著,這些無公害的綠色食品無疑給湘西州食品產業的發展帶來契機。
(四)威脅(T)分析
1.交通不便,處于經濟圈的外圍
在某種程度上說,交通是制約湘西州發展的一大瓶頸。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云貴高原北東側與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結合部,正是由于山地地形,使得交通環境惡劣。截至2013年1月1日,經過湘西州境內的鐵路僅有一條焦柳鐵路,并且湘西州境內并沒有機場。除了交通不便,湘西州的貧困面積廣、數量大、程度深,周圍雖有成渝經濟圈、武漢經濟圈、長株潭經濟圈,但湘西州始終在這些經濟圈的外圍。
2.市場銷售體系不健全
由于銷售人才的缺乏和交通運輸條件的落后,市場銷售體系不健全,缺乏中間商和其他銷售網點,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的銷售市場十分落后,與國際國內同行相比差距十分明顯,目前主要還是采用承包戶——小商販——市場——攤販零售——消費者的格局,或是由農戶在家等待外地客商上門收購等被動方式,很難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市場的需求。
3.生態脆弱,資源環境壓力大
近年來,由于湘西州過分追求經濟發展,地區的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加上旅游業的發展使得地區環境的承載能力下降。此外,湘西州旱澇災害并存,泥石流、風災、雨雪冰凍等災害易發,部分地區水土流失、石漠化現象嚴重、土壤瘠薄。并且,隨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開發區、工業園區特別是化工園區在農村地區不斷興起與壯大,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農村轉移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劇。個別地區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畜禽養殖等造成的土壤污染問題將逐步顯現,生態環境的惡化給特色食品的生產、加工以及可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三、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產業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課題組通過構建SWOT矩陣對湘西州特色食品產業自身的發展狀況及外部環境進行系統的分析,以及該地區食品產業的民族性和特色性的深入探討,做出了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權衡利弊,充分發揮優勢、利用外部機會,同時不斷增強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而可以分析綜合制定規劃戰略,可以將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戰略路徑概括為四個階段:基地生產階段、食品加工階段、倉儲運輸、宣傳銷售階段,如圖2所示。
(一)基地生產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提高食品原材料的種植標準和豐富種類的多樣化,在該階段實施SO增長型戰略,即充分發揮湘西州獨特的三帶地理條件的優勢,且把握好食品安全環境下的綠色食品潮流的機遇。建立特色食品生產基地,充分利用獨特的三帶地理條件,發揮地區優勢,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實行專業化、集約化經營,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商品率,把握食品安全環境下的綠色食品潮流的契機,發展綠色食品工業。強調生產的專業化和種植區域化,提升食品原材料的種植標準與種類多樣化,使基地盡可能成方連片,形成規模,重點強調生產技術規程的組織實施,推行農資供應、病蟲害防治等統一服務。加強基地管理,促進基地生產、管理、經營一體化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食品加工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加工、保鮮技術與深度開發以及資金的籌備與合理利用,在該階段實施WO扭轉型戰略,即把握扶貧政策的機會,彌補科學技術水平低的劣勢。因為考慮到湘西州食品生產企業的加工技術、儲藏保鮮技術落后,所以要依靠科技支撐,加大科學技術水平的力度,彌補這一劣勢。近年來,政策扶持,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在資金和技術方面,要充分把握這一機會,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提高資金的合理利用率。
(三)倉儲運輸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倉儲、分揀和配送,在該階段實施ST戰略,即立足于湘西州優越的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挑戰交通不便的外部威脅。倉儲基礎設施應具備倉儲場地的地面、標識、護欄、消防設施、安全設施等,安全要求并設置安全警示標識及必要的監控設備,優化倉儲布局。對倉儲人員要進行培訓,注意食品的輕拿輕放,降低損耗率,按操作規范進行工作,熟悉掌握安全使用倉儲場地的各種設施等。在立足于該地優越的資源優勢的基礎上,要努力改善交通運輸條件,拓寬交通網絡體系,必須降低農副食品的物流成本。
(四)宣傳銷售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品牌的創建、宣傳、銷售體系的建立以及龍頭企業的引導,在該階段實施WT戰略,即要在彌補自身品牌效應利用程度較低的劣勢的基礎上減少外部環境的威脅。所以抓品牌建設,力爭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抓住該州綠色、有機、環保的優勢,做強做響湘西碰柑、湘西獼猴桃、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湘西金葉、龍山百合等品牌,著力培育新的特色品牌。
在完成這四個階段之后,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把湘西州的民族特色食品產業做大做強,真正意義上的實現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 白晉湘.從湘西獼猴桃產業化開發看龍頭企業的作用力[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5(1):29-31.
[2] 王兆峰.湘西獼猴桃產業化的優勢、劣勢及對策[J].吉首大學學報,2002,23(1):118-121.
[3] 劉 梅,嚴奉憲.我國綠色食品產業SWOT分析及發展戰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8(2).
[4] 宋克彬.淺析少數民族地區特色食品產業發展方向[J].當代生態農業,2010(3).
[5] 游 俊,冷志明,丁建軍.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02-205.
[6] 冷志明,蔣才芳.企業戰略管理[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104-108.
[責任編輯:譚志遠]
(二)劣勢(W)分析
1.人才資源嚴重缺乏,科研重視程度較低
據統計,2012年湘西州常住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大多數。在武陵山片區內,由于受幾個中心城市的經濟和人口規模的制約,暫時還沒有211、985工程以上的重點大學,只有吉首大學、懷化學院、張家界學院等幾所二本院校和地方專科學校,這在吸引人才和人才培養方面顯然處于劣勢地位。此外,長期以來,州政府對當地的食品產業發展的科研投資力度不夠,很難開展較高層次的研究,特色食品難以立項,也沒有進行特色食品鑒定和利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嚴重影響科研隊伍建設。
2.貯藏保鮮與加工、包裝技術落后
湘西州食品的貯藏保鮮及加工技術比較落后,仍然存在食品產后損耗嚴重、深加工產品少及食品加工企業規模小等諸多問題。農產品資源有效利用低,食品產量雖然高,但主要以鮮銷為主,加工只占很小的份額,鮮銷又收到儲藏能力、技術水平限制,損耗很大。深加工產品所占比重小,目前僅只有湖南老爹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加工企業遠遠不夠,資源綜合利用的路子窄,收益低,嚴重挫傷了農戶的積極性。除此之外,湘西州食品的外包裝技術與該地區的民族特色性的結合還比較少,大多數包裝沒有結合民族特色或創新設計可言。
3.品牌意識薄弱
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雖然品質好,但沒有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沒有采用統一制定產品標準和市場規范,在國內、國際上知名度低。品牌缺少造成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差,湘西州的特色食品企業集生產、加工、科研和銷售為一體的骨干企業幾乎沒有,還沒有發揮龍頭作用。多數食品企業沒有樹立產品形象意識,品牌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市場的占有率,對地區輻射帶動力不強、影響力不大。
(三)機遇(O)分析
1. 政策大力扶持
湘西州政府根據地方發展制定落實了一系列相關政策,鼓勵湖南省內外知名食品加工企業和中醫藥企業到湘西州投資辦廠,努力建成具有湘西品牌的食品、醫藥生產基地。湘西州的“兩民“企業中的食品企業的優惠利差補貼情況,在2008年至2011年這四年期間,參與到享受國家優惠補貼政策的企業呈則逐年增加趨勢,且各個企業的貼息金額一年比一年要享受得多,前景非常樂觀。
2.食品安全環境下的綠色食品潮流
現階段,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人們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這給湘西州的綠色食品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發酵帶、富硒帶和亞麻酸帶能夠培育出天然食品和藥材,不僅有利于人體的健康而且經濟效益十分顯著,這些無公害的綠色食品無疑給湘西州食品產業的發展帶來契機。
(四)威脅(T)分析
1.交通不便,處于經濟圈的外圍
在某種程度上說,交通是制約湘西州發展的一大瓶頸。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云貴高原北東側與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結合部,正是由于山地地形,使得交通環境惡劣。截至2013年1月1日,經過湘西州境內的鐵路僅有一條焦柳鐵路,并且湘西州境內并沒有機場。除了交通不便,湘西州的貧困面積廣、數量大、程度深,周圍雖有成渝經濟圈、武漢經濟圈、長株潭經濟圈,但湘西州始終在這些經濟圈的外圍。
2.市場銷售體系不健全
由于銷售人才的缺乏和交通運輸條件的落后,市場銷售體系不健全,缺乏中間商和其他銷售網點,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的銷售市場十分落后,與國際國內同行相比差距十分明顯,目前主要還是采用承包戶——小商販——市場——攤販零售——消費者的格局,或是由農戶在家等待外地客商上門收購等被動方式,很難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市場的需求。
3.生態脆弱,資源環境壓力大
近年來,由于湘西州過分追求經濟發展,地區的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加上旅游業的發展使得地區環境的承載能力下降。此外,湘西州旱澇災害并存,泥石流、風災、雨雪冰凍等災害易發,部分地區水土流失、石漠化現象嚴重、土壤瘠薄。并且,隨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開發區、工業園區特別是化工園區在農村地區不斷興起與壯大,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農村轉移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劇。個別地區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畜禽養殖等造成的土壤污染問題將逐步顯現,生態環境的惡化給特色食品的生產、加工以及可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三、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產業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課題組通過構建SWOT矩陣對湘西州特色食品產業自身的發展狀況及外部環境進行系統的分析,以及該地區食品產業的民族性和特色性的深入探討,做出了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權衡利弊,充分發揮優勢、利用外部機會,同時不斷增強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而可以分析綜合制定規劃戰略,可以將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戰略路徑概括為四個階段:基地生產階段、食品加工階段、倉儲運輸、宣傳銷售階段,如圖2所示。
(一)基地生產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提高食品原材料的種植標準和豐富種類的多樣化,在該階段實施SO增長型戰略,即充分發揮湘西州獨特的三帶地理條件的優勢,且把握好食品安全環境下的綠色食品潮流的機遇。建立特色食品生產基地,充分利用獨特的三帶地理條件,發揮地區優勢,采用先進技術裝備,實行專業化、集約化經營,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商品率,把握食品安全環境下的綠色食品潮流的契機,發展綠色食品工業。強調生產的專業化和種植區域化,提升食品原材料的種植標準與種類多樣化,使基地盡可能成方連片,形成規模,重點強調生產技術規程的組織實施,推行農資供應、病蟲害防治等統一服務。加強基地管理,促進基地生產、管理、經營一體化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食品加工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加工、保鮮技術與深度開發以及資金的籌備與合理利用,在該階段實施WO扭轉型戰略,即把握扶貧政策的機會,彌補科學技術水平低的劣勢。因為考慮到湘西州食品生產企業的加工技術、儲藏保鮮技術落后,所以要依靠科技支撐,加大科學技術水平的力度,彌補這一劣勢。近年來,政策扶持,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在資金和技術方面,要充分把握這一機會,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提高資金的合理利用率。
(三)倉儲運輸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倉儲、分揀和配送,在該階段實施ST戰略,即立足于湘西州優越的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挑戰交通不便的外部威脅。倉儲基礎設施應具備倉儲場地的地面、標識、護欄、消防設施、安全設施等,安全要求并設置安全警示標識及必要的監控設備,優化倉儲布局。對倉儲人員要進行培訓,注意食品的輕拿輕放,降低損耗率,按操作規范進行工作,熟悉掌握安全使用倉儲場地的各種設施等。在立足于該地優越的資源優勢的基礎上,要努力改善交通運輸條件,拓寬交通網絡體系,必須降低農副食品的物流成本。
(四)宣傳銷售階段
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品牌的創建、宣傳、銷售體系的建立以及龍頭企業的引導,在該階段實施WT戰略,即要在彌補自身品牌效應利用程度較低的劣勢的基礎上減少外部環境的威脅。所以抓品牌建設,力爭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抓住該州綠色、有機、環保的優勢,做強做響湘西碰柑、湘西獼猴桃、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湘西金葉、龍山百合等品牌,著力培育新的特色品牌。
在完成這四個階段之后,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把湘西州的民族特色食品產業做大做強,真正意義上的實現脫貧致富。
參考文獻:
[1] 白晉湘.從湘西獼猴桃產業化開發看龍頭企業的作用力[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5(1):29-31.
[2] 王兆峰.湘西獼猴桃產業化的優勢、劣勢及對策[J].吉首大學學報,2002,23(1):118-121.
[3] 劉 梅,嚴奉憲.我國綠色食品產業SWOT分析及發展戰略[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8(2).
[4] 宋克彬.淺析少數民族地區特色食品產業發展方向[J].當代生態農業,2010(3).
[5] 游 俊,冷志明,丁建軍.中國連片特困區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02-205.
[6] 冷志明,蔣才芳.企業戰略管理[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9:104-108.
[責任編輯:譚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