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 呂勝賓
摘 要:京杭大運河流經滄州整個市區,對流經城市的河流進行整治,使河流水質清澈和水量充沛是人們所希望的,也是河道整治的基本目標。但是,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常常為人們所忽略,即人文生態系統,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生態、文明、宜居的新滄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滄州 運河 整治 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a)-0096-01
1 概況
京杭大運河由古代一條叫白溝的小河經歷代整治而成。隋唐時叫永濟渠,宋元時叫御河,明朝改稱衛河,到了清朝稱運河。元代名聞中外的京杭大運河全部完成,它貫穿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個省份,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余km。京杭大運河滄州段,最早開鑿于三國時期,為曹魏平虜渠,隋代在此基礎上進行疏浚。京杭大運河滄州段南自吳橋縣第六屯村由山東德州入境,經吳橋、東光、南皮、泊頭、滄州市區、滄縣、青縣七個市縣,出青縣李又屯村進天津界。全長253公里。滄州是京杭大運河流經的20個城市中里程最長的城市,占京杭大運河總長的七分之一。滄州段運河當時稱為御河或衛河,清代以后,稱為南運河,是滄州的“母親河”、“生命河”,并承擔著行洪、輸水、蓄水等功能,直至20世紀70年代,南運河因水資源枯竭而喪失航運能力。20多km的運河市區段更是滄州市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元素。
改革開放后,隨著滄州市經濟騰飛和城區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群眾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配合運河景觀帶整治工程,同時也為提升生態環境和城市品位,發揮南運河的綜合功能,結合引黃濟津潘莊線路應急輸水工程,滄州市決定對南運河河道進行綜合治理。通過改造現有河道斷面形式、清淤、防滲襯砌,修建墻式護岸,布置濱水設施、綠化設施等,滿足南運河輸水、行洪、景觀水系及濱水景觀帶的功能要求,推進運河功能的多樣化,力爭將其打造成滄州市的“文化之河”、“景觀之河”、“生態之河”、“水利之河”。
2 主要做法
根據滄州市政府規劃,將南運河市區段自捷地樞紐至市委黨校21.8 km河道進行以景觀為主要目的的綜合治理。本次景觀帶治理工程為一期工程,起點為解放橋,終點為新華橋,河道長810 m。工程共分四個部分:即河道清淤、防滲襯砌、墻式護岸工程,濱水平臺、濱河道路(堤頂路)工程,臺階(坡道)、親水平臺建筑物,親水平臺種植池、排水暗管設施、安全護欄和附屬設施。工程投資近5000萬元,預計工期為6個月。工程建成后,利用北陳屯閘和王希魯閘攔蓄黃河水,蓄水長度11.68 km,蓄水水位從現在的6.55 m提高到8.0 m,蓄水量213.4萬m3。
2.1 河道整治清淤護砌打造親水平臺
工程的清淤工作在現有河道基礎向下清1 m至1.5 m;河道整治工程完工后,整個河道將擴寬12 m;河兩岸分別是7 m寬的濱河道路,包括4 m寬的人行步道、護欄、綠化帶及照明設施,到時候市民可以一邊散步,一邊欣賞景觀。同時,河道兩側還將建8個親水平臺,分別為東側5個,西側3個,站在親水平臺上,運河兩岸風景將盡收眼底。
大運河是滄州的一張名片,是展示滄州形象的窗口,尤其是運河景觀帶的建成,為市區又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但是目前,四合街、勝利街、南川樓和勝利公園、永濟橋兩大菜市等處仍有亂倒垃圾和生活污水的現象;解放橋至無線電二廠左右岸迎水坡雜草叢生,影響了沿河環境。施工單位增派船只和人力,集中清理南運河滄州市區無線電二廠至永濟橋段3.75 km河道內的垃圾、漂浮物、綠藻以及護岸上的雜草、垃圾,并在無線電二廠處河道設立了單面攔截網,有效阻止上游漂浮物、綠藻等向市區侵蝕。
堤防綠化是固堤保安,加強水工保持的重要措施,定期對兩岸樹木進行澆水、修枝、打藥,對人為損壞的樹木進行補栽;對所有樹木刷生石灰、藥水進行了防病蟲害處理;對690余株較大樹木樹立掛牌登記,重點保護;在運河兩岸設立保護環境、愛護樹木、共建美好城市的宣傳牌,提高全社會的美化環境意識。
2.2 景觀帶建設林復古跡形成綠色空間
在南運河市區段河道將要建成總體布局結構為“一帶三段五區”。所謂一帶是指沿運河兩側綠帶。連接位于運河兩側的各類空間,以生態保障和市民休閑作為整個帶狀空間的連接線索。三段是指以滄州市區道路為界,分為北、中、南三段。北段從渤海路至永濟路,全長4.5 km,將重點體現生態,強調綠地的防護功能,兼有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的特征。中段從永濟路至黃河路,全長5.2 km,將體現“生活”主題,反映生活居住方式的進步與變化,通過對濱水空間、居住空間和商業服務空間的改造,突出環境品質,形成良好的生活空間。南段為黃河路至海河路,全長4公里,將體現“生態科普”主題,以植物園為主體,同時安排部分居住用地,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南北兩段在近期將和城市的生產綠地相結合,南段作為花圃,北段作為苗圃。而五區則指五個區域。從北至南依次為生態觀光與居住區、城市居住生活區、商業文化綜合服務區、休閑居住區、生態科普與居住區。道路交通成體系形成三橫兩縱主干路。
交通體系以陸路和水路為主,形成一個濱河慢行系統。陸上交通主要游覽線路將沿運河兩岸展開,濱水步道連接兩岸的綠色空間,并利用堤和水位的高差形成上下兩層濱水步道。
此外,景觀帶兩岸還設置了集散廣場和停車場。集散廣場是在主要景點的周圍設置一定面積的硬地廣場,滿足人流集散和交通轉換的要求;停車場主要設置在綠帶與主要道路的交叉處以及主要景點的邊上,滿足各類停車需求。
3 結語
治理后的大運河,既充分延續了運河歷史文脈、彰顯了滄州的運河文化,又與綠化亮化等城市景觀交相輝映,繪就了一幅地綠水清、人水和諧的美麗畫卷,成為滄州新的城市名片和人民群眾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運河市區景觀帶的整治工程,必將在滄州城市發展的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董文虎.京杭大運河的歷史與未來[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2008-02.
[2] 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和技術發展“十一五”規劃,2006.
[3] 陳述.杭州運河遺韻/杭州運河叢書[M].杭州出版社,2006-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