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群芳
摘 要:隨著數據技術的應用和“三網”的融合,社會、企業、單位、個人對信息需求呈海量數字勢頭增長。用戶信息閱讀日益豐富化、復雜化,信息知識內容不斷發展創新,信息資源建設深度不斷擴展,圖書館知識信息服務所表現的問題也在不斷的延伸。閱讀作為支撐教育附屬機構的重要活動之一,研究閱讀的行為和有效閱讀對信息用戶的影響有著深刻的意義。隨著社會的進步,各種新媒體的出現和文獻數字化的增長正在影響閱讀活動。文章從了解閱讀的發展起源開始,分析人們傳統的幾種閱讀行為,探討新媒體時代對人們的閱讀行為的影響,對積極引導讀者進行有效閱讀提出積極建議。
關鍵詞:圖書館 閱讀 新媒體 有效閱讀 建議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2(a)-0196-02
1 閱讀的演變歷程
1.1 閱讀的演進
人類文明史中,閱讀是一種發展著的文化活動,通過閱讀人們獲得對生活環境的認知和進行求知探索。在文明的歷史歷程里,閱讀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從中國造紙發明時期,但是當時只有特定的階層或團體曾獲得閱讀的權利。在文化尚未普及時期里的人們只能借助甲獸骨、竹木布簡作為閱讀的媒介,這時期經由圖書館流通到社會各階層的書籍是物以稀為貴的。當時的政府授權某些機構去普及閱讀和力圖提升人們的閱讀質量,人們的閱讀以精神、道德和審美作為基礎,閱讀被當做一種共同的習慣。閱讀用于行業培訓;用于提高文化;用于娛樂休閑;用于滿足好奇心。閱讀的發展和演變又是如何影響人類職業、社會和家庭生活呢?起初大多數人的閱讀動機是出自心理和感情的需要。閱讀能帶來無盡的樂趣,改善不快樂的精神狀態。閱讀的種類和閱讀的數量越多,精神層次方面對人們的吸引和收獲愈多,新價值觀出現更多。閱讀成為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圖書館員關注和研究的事實,人們依靠閱讀,通過閱讀去分辯他們的周圍環境和整個世界,去滿足他們的信息需求。此外,他們渴望在閱讀書籍當中找出他們生活實踐中的失敗根源。發現閱讀帶來新的改變,帶來新的需求、新的交流和發現閱讀可以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閱讀的多少更多的還是取決于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性質等因素,一般而言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閱讀較多。人們在每一個時代為不斷求知而讀,閱讀帶來社會轉變及深遠的政治改革。盡管不同研究者對閱讀的起源之說隨不同的出發和目的不盡相同,從社會學角度而言,閱讀和社會勞動分工是密切相關的,閱讀建立在年齡,基因,職業,教育和社會基礎上的,作為一項長期的、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的精神活動,閱讀影響著一個人素質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價值觀、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閱讀是一個人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實現自身教育完善的基本途徑,閱讀是一個民族延續其優秀文化傳統的必要手段,是實現文化進化創新的重要方式[1]。在著名的《圖書館科學入門》一書里,布特樂(Butler)用主要的章節描述閱讀的心理影響方面,指出書籍是物質形態,是社會記憶的神經系統,閱讀是智力活動是社會形式與積極的個人精神活動的結合。通過閱讀的學習是一項精神活動,它以復雜的精神形式出現。隨著閱讀的目的深入和集中,決定閱讀的傾向越來越得到體現:獲知信息的意愿,理解美的需要,獲取某種經歷的需要[2]。
1.2 圖書館與閱讀
然而圖書館人對待閱讀的認識并不應止于閱讀是一種有目的的精神活動。閱讀也許應該有別于社會管理、政治宣傳或學校教育領域的精神活動。社會管理、政治宣傳或學校教育通過閱讀活動以鼓舞人民,教化民眾,為公眾提供更多的閱讀選擇。圖書館通過閱讀就是告訴社會公眾,閱讀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什么,閱讀的樂趣何在。從社會的觀點看,收藏及對組織文化知識的熱衷成為人類建立圖書館的由來,人類發展史中圖書館的建立是文明的里程碑。圖書館不僅在封建社會也在現代社會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古代文明提供的教育服務呈現曲折,封建社會時期的圖書館,閱讀產生了消閑功能,正像從社會文化及心理的教育和交流功能一樣必不可少。盡管不同國家的教育、文化及經濟領域不斷改革,直接與社區、教育機構、教育輔助相關的圖書館、博物館、文化中心、藝術中心等可以被認為是影響人類精神閱讀史的元素。閱讀影響你的生活,人們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改變閱讀的內容、閱讀的類型和技術、閱讀的技巧、閱讀的態度、閱讀的作用。如果說閱讀在不同時代體現圖書館的核心價值,那么圖書館必然有維護公民閱讀自由的權利,促進社會閱讀公平的責任[3]。
2 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閱讀的性質
新媒體(New media)是多種媒體發展融合的結果,這種發展結果源自互聯網,它用手機、計算機、移動媒體為載體,以語言、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方式,以論壇、聊天工具、微信、博客等形式傳播以及作為信息溝通渠道。它的新在于集中了互聯網等復合媒體技術對信息進行即時傳送和溝通,是新世紀的一場新技術革命,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方面影響至深。新媒體根據全球化經濟網絡型交互型發展需要,把文字語言、可視圖像、動畫圖片融合在一起,互相配合發揮了最有效的信息溝通效果,有助于讀者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找到所需的閱讀資訊。總之,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移動媒體,在信息傳播、互動速度以及用戶交流體驗方面與傳統媒體相比可謂一騎絕塵。
3 新媒體時代閱讀行為
誠然,今天的閱讀不同于紙質時代的閱讀,各種新媒體的出現也導致了新閱讀的出現。作為新世紀的讀者,我們讀到大量的電子文件如電子郵件、網頁、在線數據庫、電子周刊和電子圖書等等。屏幕上的數字文本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辦公事務及信息習慣是無可否認的事實。電子出版物大大改變了文件的數量,信息超載是信息社會的特色,人們面對大量的文章和電子讀物,閱讀數量不斷增長是新時代的特點。新媒體包括:新的閱讀載體,傳統紙質載體以外出現的各種新興載體,特別是計算機電子設備載體;新的閱讀形式,即在傳統的文字、圖像閱讀之外,有對于聲音、動畫、視頻等新形式的閱讀[4]。我國新媒體閱讀時代已然開啟,新媒體出現導致閱讀內容和高新技術的結合,紙介質閱讀、網絡閱讀、手機閱讀和手持閱讀器滿足不同人的需求。在各種媒體技術導向作用下產生的種種新需求都是促進閱讀發展的動力,新媒體的興起與飛速發展不斷地改變著人們的信息消費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影響人們的思維。自印刷時代起對人們就開始閱讀的研究,直至今天人們有理由認為閱讀因為信息技術的出現而發生改變。我們對閱讀的理解與印刷品的來源有關并反映著與印刷有關的物料,即閱讀于紙、筆、筆記有關。然而,另一種閱讀的出現依托電子信息資源特別是或互聯網資源的發展。在那樣的閱讀中,讀者使用計算機和無處不在的網絡查找并利用所有可能存在的印刷資源,如此大范圍的電子資源的使用源于他們在搜尋信息中帶給讀者數之不盡的便利。讀者能夠在短短幾秒內使用網絡獲取大量信息。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時期人們的閱讀相當困難,能夠滿足他們閱讀需求的書籍少之又少,書籍一遍遍被重復利用。但是新媒體時代,人們發起一種新的閱讀態度,閱讀不是信息閱讀,而是知識閱讀。雖然,復合載體文本的出現為深層閱讀帶來了障礙,人們樂于使用不同的閱讀載體作為他們的主要讀物,尤其是深層次閱讀的對象。美國《圖書館雜志》也連續刊登了多篇有關閱讀的文章,以圖書館學界的眼光來闡述前沿的閱讀觀。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肯定了網絡閱讀,認為閱讀需求是多樣的,閱讀習慣也是有差異的,當網絡已經成為這個時代一部分群體的生活方式,網絡閱讀和書本閱讀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獲取信息的一種方式[5]。總而言之,20世紀后半期對閱讀的概念從以電子媒介為指導到自我指導的轉變。21世紀意義非凡的信息技術改革和它們在各行業領域的影響帶來閱讀方法的改變,閱讀影響人們的信息消費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影響人們的思維。endprint
4 新媒體時代圖書館進行推廣有效閱讀的分析
4.1 啟發情商
每一種閱讀類別都有感情和精神需要,寫作是表達感情的需要,是作者藝術創作和智力活動的結果。應該帶著理解閱讀作品思想感情的目的,因為閱讀能影響讀者的情商而非智力。
4.2 啟發智商
這類閱讀根源在于個人為了獲得知識及洞察力的智力發展的。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閱讀是為改良社會基礎的,用知識來改變生活也是閱讀的主要目的。因此,智力閱讀是為了獲得在生活中的成功或獲得社會的教育。
4.3 怡緩心智
借助閱讀去減輕壓力,提供讀者需要的精神安撫,消除日常工作的勞累和身心的困倦,給生活在復雜的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帶來精神的寧靜。
4.4 指導讀者有策略地閱讀
對于讀者閱讀行為的理解,它不止是一項簡單的活動,即讀者閱讀可以有不同的謀略。有經驗的館員使讀者意識到使用閱讀的策略會在不同的場合達到不同的目的。閱讀小說不同于讀報。人們基于不同閱讀目的而讀同一篇文本卻能獲取不同的信息。也由一個文本到幾個文本的閱讀。簡單來說,當讀者已經獲得有關文本的某些知識,閱讀是從文本舊知識中提取新的知識信息,應該停止下來思考文本的內容。當需要快速的閱讀同時尋找文本中特殊的信息,選擇閱讀使讀者從一章跳躍到另一章。有時從文本開頭到結尾的閱讀;有時簡單或重復閱讀;有時一次或數次的閱讀,取決于當時讀者不同的需求及目的。需注意的是,當文本和閱讀過度重復的時候,閱讀活動的相似度影響對文章的理解。
4.5 引導讀者嘗試不同的閱讀方法
(1)研讀。指導讀者瀏覽文本去獲得文本的主要思想,然后,仔細閱讀文本和最后獲得正確和最重要的觀點。在這類閱讀中,讀者必須能夠在關于這篇文本的測試中回答有關問題。這類閱讀進行緩慢及仔細研讀,然后讀者應該重讀文本或重讀重要的細節,因此讀者應該反復閱讀文本和在這類閱讀中使用提綱,劃線和做筆記等方法。(2)發散閱讀。指導讀者明白為獲取信息而閱讀,這類閱讀速度沒有任何應用的目的,閱讀速度隨意,漫無目的。(3)理解閱讀。指引讀者進行閱讀應注意理解,這類活動也包括做提綱和筆記。這類閱讀讀者必須理解課題和課題重要主旨,在理解文本中,重要的一點是閱讀應當做記錄,讀者也應在閱讀過程中改動文章以陳述主要的觀點。(4)批判閱讀。讀者必須對文本的清晰理解、批判地閱讀,讀者應該考慮語法的角度、主題的提出,主題和其它大意的提煉一樣,讀者必須找出語法和拼寫的錯誤,重要的任務是對文章的深層次的理解不是必要的,但對句子的理解是發現錯誤的必要。
5 結語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改變,新媒體的興起與飛速發展,年輕的一代將更有可能在屏幕上讀到越來越多的信息,人們在不同環境下對閱讀概念的內容將有新的探索。圖書館要推廣閱讀活動,開拓新的服務思路,最大程度滿足各個年齡段、各個社會階層的閱讀需求。仍需要對閱讀本質、閱讀內容、閱讀技術進行新的解讀,引入新的閱讀方式,并探討和探索多種有效閱讀的捷徑。
參考文獻
[1] 楊祖逵.閱讀——圖書館生生不息的有機體——兼評讓·馬里·古勒莫的《圖書館之戀》[J].圖書情報工作,2009,(17):138-140.
[2] Butler,P,An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USA,1993.
[3] 范并思.圖書館學與閱讀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0(2):1-4.
[4] Peters T.The Future of Reading[J].Library Journal,2009(11).
[5] Motoko Rich.Literacy Debate: Online,R U Really Reading?[N].New York Times,July 27,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