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杰 畢英英 陳晶璞 杜美澄



[摘 要]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普通高校教育事業正在不斷發展。同時高校不規范收費現象的存在使得加強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成為迫在眉睫的工作。以此為背景,針對生均培養成本計量存在的問題及難點,構建了普通高校生均培養成本計量模式,為普通高校確認并計量生均培養成本提供參考。
[關鍵詞] 普通高校;生均培養成本;成本計量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3-0031-05
0 引言
2011年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學校數達到2 409所,總招生人數達到6 815 009人,在校學生數為23 085 078人,其中普通高校研究生在校生數
1 588 462人,普通本科在校學生數為13 496 577人,普通??粕谛W生數為9 588 501人,并且工學、管理學、文學及醫學等學科學生數占比較高。總體來看,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正在加速發展。
在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同時,高校教育成本越來越成為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高校不規范收費現象的存在也使得人們對于高校教育成本的信息質量要求逐漸提高,關注的焦點向高校對不同層次、不同學科類別的生均培養成本計量的細化信息轉移??茖W合理地界定生均培養成本及其構成,既能促進高校合理配置高校資源并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又能為政府財政撥款、制定教育收費標準提供科學依據。
1 普通高校生均培養成本計量存在問題及 難點
1.1 高校成本計量意識淡漠
現行的高校教育成本管理體制一般采用“核定收支,定額分配,量入為出,超支不補,留存結余”的方式。普通高校教育經費主要投放在學科建設、學術研究領域上,缺乏必要的經費使用財務風險意識。目前高?,F用的財務軟件并不是針對高校成本核算而研發的,只能滿足一些日常的報賬和核算,無法做到生均培養成本的計量、財務監控與管理及全面預算功能,高校對生均培養成本核算的意識淡薄。
1.2 政府未做出計量的要求
高校培養成本的計量是一個薄弱環節,在法律法規中并未有明確條文統一規定哪些費用應計入培養成本、計入成本的費用具體是多少、培養成本應怎樣計量等等。這是高校無法進行生均培養成本計量的重要原因。
1.3 學生層次多樣性導致計量難度大
根據學生的分類不同,生均培養成本的計量必然不同;又由于高校是一個具有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功能的場所,三大功能互有交叉,成本不容易區分,所以致使生均培養成本計量難度大。
1.4 現行會計核算原則無法滿足計量需求
目前高校對收支的確認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收支不進行配比,成本計量的真實性較低。主要體現在為培養學生而進行的投入往往與培養進度不同步,如房屋的建設、設備儀器、圖書資料的購買等均是一次性投入,但這些投入可以使多批學生受益,這就使當批學生應負擔的費用與其投入不一致,從而導致生均培養成本的計量不確切。
雖然生均培養成本計量面臨很多困難,但可以在結合高?,F狀基礎上對會計資料進行轉換,來計量高校生均培養成本,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2 普通高校生均培養成本計量模式構建
2.1 生均培養成本計量對象確認
確定成本計量對象是計量培養成本的前提,普通高校教育活動的培養對象是學生。但高校培養的學生形式多樣,各類學生培養成本也各不相同。為了便于生均培養成本的計量,應將各類學生人數折算成標準學生人數。高校一般將本科生作為計量的標準,各類型的學生折算為以本科生為基準的權數[1]。本文參考《普通高等學?;巨k學條件指標(試行)》中的規定來確定高校標準人數。其中碩士生為1.5,博士生為2,來華留學生為3,普通專科生、第二學位學生、成人脫產本科生、高職生為0.8,預科生、成人脫產專科生、進修生為0.6,夜大、自考、函授等其他學生為0.3,網絡教育生為0.1。因此高校標準學生數(The Number of Student)用 表示,其計量公式為:
標準學生數=普通本科生數+碩士生數€?.5+博士生數€?+留學生數€?+(普通??粕鷶?第二學位生數+成人脫產本科生數+高職生數)€?.8+(預科生數+成人脫產??粕鷶?進修生數)€?.6+夜大、自考、函授等學生數€?.3+網絡教育生數€?.1
2.2 生均培養成本項目確認與計量
生均培養成本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育機構為了實現其基本職能并保證教學質量水準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會計核算期間平均用于培養一個標準生的各種直接支出和應計入費用的支出總和[2]。通過對普通高校教育成本特點的分析,結合《高等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試行)》(2005)的規定,以“將培養學生發生的直接相關支出計入培養成本,間接相關的費用按一定的標準分配計入培養成本”為原則,進一步明確并完善生均培養成本的項目構成,以便合理準確的計量出生均培養成本。本文將普通高校生均培養成本構成分為五大類:生均人員支出;生均公用支出;生均土地和固定資產支出;生均補助性支出;生均科研支出。
1)生均人員支出(Staff Expenditure per Student)。生均人員支出是指高校為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提供服務的各類人員發放的各項工資性支出平均分攤到每名標準生的支出,用 來表示。本文將高校教職工人員支出分為正式在編職工的工資性支出總額以及社會保障繳費兩部分。
第一部分為在職人員崗位工資總額。高校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崗位績效工資分別是由崗位工資、績效工資、薪級工資和津貼工資四部分組成。在職人員崗位工資總額包括專任教師和其他人員的工資性支出總額,而生師比表示的是標準學生數與專任教師的比例,因此通過一定的比例進行轉換,以體現全體教職工的年平均工資水平。其中專任教師在教職工總人數中占比一般為60%左右[3],本文選取60%的比例進行轉換。
在職人員崗位工資總額=標準學生數/(生師比€?0%)€贅咝=淌δ昶驕ぷ時曜跡?
其中,生師比依據各地普通高校實際情況確定;高校教師年平均工資標準參照各高校實際情況而定。
第二部分為教職工社會保障扣繳費。高校教職工的社會保障扣繳費是指高校為教職工繳納的養老、失業、工傷、醫療等社會保險費用(Insurance)。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分別用、、 和 表示。
社會保障扣繳費=在職人員崗位工資總額€姿姆呀贍殺嚷屎停矗???
四費的繳納比率可按照《五險辦理指引》(2007)規定所應承擔的比例繳納。
生均人員支出=(在職人員崗位工資總額+社會保障繳費)/標準學生數,即:。
2)生均公用支出(Public Expenditure per Student)。生均公用支出是高校為保證教學計劃的正常進行而產生的公共費用支出,再將其平均分攤到每名標準生所形成的支出,用來表示。公用支出包括日常教學維護支出、九項基本經費支出和其他公用雜費支出。
第一,日常教學維護支出。日常教學維護支出是指高校為保障學生日常教學工作的開展而在能源(水、電、供暖)、物業、綠化費用及其他經費等方面的支出總額。
水費=標準學生數€咨旰乃縺椎鋇廝馴曜跡矗?
電費=標準學生數€咨旰牡緦縺椎鋇氐綬馴曜跡矗?。?/p>
取暖費=標準學生數€祝ㄉ姓梅棵婊?生均教室面積+生均宿舍面積)€椎鋇毓┡馴曜跡矗骸?
生均年耗電量和耗水量依據各高校所在地規定的城市居民生活用電、用水量標準而定;生均行政用房面積、生均教室面積和生均宿舍面積的總和,各高校根據實際情況核算;各種費用的收費標準同樣依據高校所在地的實際收費標準為衡量基準。
第二,九項經費支出。高校九項經費支出包括辦公費、教學差旅費、培訓費、會議費、專用材料費和郵電交通費等六項基本經費以及支出的福利費、招待費和工會經費,其中:
生均六項基本經費=年學費收入€滋囟ň嚴凳矗海?
另三項經費=教職工工資總額€?2%+3%+2%),即:。
年學費收入以各高校實際收入為準,特定經費系數可視各地高校具體情況而定;依據《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試行)》(2005)規定,福利費、工會經費、招待費分別按工資總額的3%、2%、2%提取。
第三,物業費。物業項目包括:綜合管理、物業公用部分和公共設施設備的日常維護、衛生清潔、水泵維護等項目。
物業費=生均綜合用房面積€妝曜佳齹椎鋇匚鏌當曜跡矗骸?
由于現在只有個別地區有綜合物業標準,大多數地方只有普通物業標準,因此各高校遵循當地的物業標準。
生均公用支出=(日常教學維持支出+九項經費支出+其他公用雜費支出)/標準學生數,即:。
3)生均土地和固定資產支出(Land and Fixed Assets Expenditure per Student)。生均土地和固定資產支出是指高校為達到政府要求的辦學質量,按照國家教育部門規定的生均用房面積、生均占地面積、生均圖書數量和生均教學儀器設備等進行的教學資源配置,再將土地和各種固定資產按照規定的折舊年限計算折舊額的支出總和,用來表示。生均土地和固定資產支出包括:土地攤銷費、房屋建筑物折舊以及教學設備折舊支出。
第一,生均土地分攤。我國高校在運營期間內擁有的土地大部分是政府無償劃批的,小部分土地可能是近幾年有償購買的,其中也包括以政府優惠政策折價購置的。但無論以什么方式擁有的土地都是有價值的,應該計入學生的培養成本。
生均土地分攤費=生均占地面積€椎ノ煌戀囟?土地使用年限,即:
其中單位土地定價 是變量,高??梢酝ㄟ^其所在地的國土資源部門公布的基準地價而確定;根據我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規定,教育、科技、文化等用地使用年限為50年,因此土地的使用年限 按照50年計算。
第二,生均房屋建筑物折舊。高校內房屋建筑物是校內師生生活、學習的地方,建筑物由教室、實驗室、圖書館、室內體育用房、行政辦公房、食堂、師生活動用房、附屬用房等組成,這些建筑物的占地面積就是高校的建筑物占地面積。
房屋建筑物折舊額=生均綜合建筑面積€椎ノ喚ǚ砍殺?房屋使用年限,即:。
生均綜合建筑面積因辦學規模不同而不同;單位建房成本 參照各高校所在地的平均建房成本確定;依據《高等學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辦法(試行)》(2005),房屋、建筑物的折舊統一按當年房屋建筑物固定資產總值的2%計提,即50年折舊期,因此高校房屋建筑物折舊年限按照50年計算。 第三,生均教學設備折舊。高校教學設備包括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和圖書。
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折舊=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使用年限+新增儀器設備/使用年限,即:。
生均圖書折舊=生均圖書量/折舊年限€酌勘酒驕鄹瘢矗???
設備折舊年限需要按照設備的類型劃分:專用設備按8年計提,一般設備按5年,其他設備均按10年折舊。代表高校生均擁有圖書量,按院校類別計量;圖書折舊年限可按稅法規定定為5年,圖書零售價根據各高校藏書價格確定,一般在20~50元之間[4]。
生均固定資產支出=生均土地攤銷+生均房屋建筑物折舊+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折舊+生均圖書折舊,即:。
4)生均補助性支出(Allowance Expenditure per Student)。生均補助性支出是指高校在正常的教學任務外,將直接用于學生補貼性質的各種費用開支平均分攤到每名標準生所形成的支出,用來表示。學生補助性支出包括學生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生教育、軍訓及就業培訓費、醫療費等。
第一,獎、助學金支出。各高校學生獎學金、助學金的發放標準是不同的,差異比較大,綜合實力越強、生源質量越好的學校其投入力度越大,一般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校級、院級獎學金、助學貸款等。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標準,本文將獎、助學金的額度分別定為生均年學費的10%,共計20%。
獎、助學金=年學費收入總額€?0%,即:。
第二,勤工助學、困難補助支出。高校為調動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積極性,在保障貧困家庭學生基本學習生活的基礎上,依據教育局、財政廳、物價局文件《國教財字[2005]19號》(2005),按照國家要求,各高校每年從學費中提取5%的經費,統籌用于勤工助學和困難補助。
勤工助學、困難補助支出=年學費收入總額€?%,即:。
第三,學生教育、軍訓及就業培訓費。各高校學生在大學期間會接受一定時間的軍訓、固定學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實踐等,在畢業前還會接受就業指導和培訓等活動,這些都是需要培訓經費的,但這些費用是在四年期間發生的,并不是每年都有,因此按照教育部的基礎標準,本文將高校學生教育、軍訓及就業培訓費定為年學費收入的2%。
學生教育、軍訓及就業培訓費=年學費收入總額€?%,即:。
第四,醫療費。各高校學生在校期間享有一定比例的醫療補貼,學生在校就診只需支付醫療費用的少部分,大部分由學校出資,各省市每年對高校醫療補貼的標準各不相同。
醫療費=各地高校的醫療補貼標準,即:。
各高校當地的醫療補貼標準按照各高校所在地的醫療補貼標準進行衡量。
生均補助性支出=(獎、助學金+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生教育、軍訓及就業培訓費+醫療費)/標準學生數,即:。
5)生均科研支出(Research Expenditure per Student)。生均科研支出是指高校為科學項目研究的專項支出,用來表示。本文根據《高??蒲薪涃M支出規范性研究》(2012)[5]相關規定,按科研費用的30%計入生均培養成本。
生均科研支出=科研費用支出€?0%/標準學生數,即 。
3 河北省普通高校生均培養成本測算實例
隨著我國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河北省普通高校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11年河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數達到112個,招生數約為35.05萬人,較去年增長1.15%;在校學生數量為115.40萬人,較上年增長4.42%,其中本科生約為59萬人、??粕s為53萬人、研究生約為3萬人;從各類型高校學生情況看,工科類、醫學類和管理類的學生占比較大。
依據上述生均培養成本計量模型,下面以河北省普通高校為例進行生均培養成本測算(資料來源于《2012中國統計年鑒》、《2012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12河北經濟年鑒》等統計資料,運用 2011年相關數據測算河北省普通高校生均培養成本),數據匯總見表1。
眾所周知,普通高校教育培養成本的分擔者主要有政府、社會和受教育者,其分擔的方式分別為財政撥款、社會捐贈和學費。也就是說普通高校的教育經費收入主要有以上三種途徑。2011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教育經費收入情況如表2所示。
從從表2可以看出,河北省普通高校兩大支柱型教育經費來源是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和學雜費的收入,社會捐贈只占小部分。其中學雜費收入金額為744 012.3萬元,生均學雜費收入為6 965.69元(標準學生數按表1的 值計算),生均學雜費收入占生均培養成本(見表 1 數值為 14 485.71元)的比例約為48%,而根據相關規定高校學費占年生均教育培養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25%[6]。通過上述測算和分析可以看出,家庭所承擔的教育培養成本的比例過高,遠遠超過了規定比例,同時也體現出國家財政性投入的不足。
表2 2011年河北省普通高校
主要教育經費收入情況(單位:萬元)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 學雜費 社會捐贈 總計
929468.8 744012.3 490.7 1673971.8
55.52% 44.45% 0.03% 100%
隨著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高校辦學質量、學生培養質量等,以通過增收學生學費的方式來維持學校辦學并不是長久之計,應該以生均培養成本為依據,一方面合理確定高校學雜費等教育收費的標準,避免因過高收費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加強政府財政性經費投入,進一步明確政府經費投入的主渠道地位,同時擴展資金來源途徑,保證高校教學高質量的開展和運行。
4 結束語
正確地核定生均培養成本,能夠為政府財政撥款、高校制定教育收費標準提供科學的依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治理高校不規范收費現象。本文構建了普通高校生均培養成本構成及計量模式,并結合河北省普通高校生均培養成本計量實例說明了其適用性,為普通高校生均培養成本的確認與計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各普通高校應結合自身的情況,合理運用并不斷完善生均培養成本計量模式。
參考文獻
[1]彭曉,楊明亮.關于高校學生培養成本測算的探討[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5,15(10):1591-1593.
[2]劉榮.我國高等教育成本研究之難點[J].財會月刊(綜合),2008,(1):53-53.
[3]苗斌,胡漢祥.基于實證的高校生均培養成本模型研究[J].會計之友,2011,(8):122-124.
[4]王娟,楊耘,劉娟寧.高職院校生均培養成本數學模型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3,(34):60-63.
[5]王愛華,武玉潔,段治平.高校生均標準成本測算初探[J].財會月刊,2008,(1):56-58.
[6]夏萍.我國高等教育收費機成本核算問題探究[J].財會月刊(理論),2008,(5):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