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明 龍月娥
[摘 要] 本科人才培養在整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居基礎地位,目前我國本科人才培養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人才培養模式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未能與社會需求實現很好對接。探索我國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路徑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優化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應從制度上、機制上保證教師安于教學、樂于教學;同時應喚醒教師的職業道德和教育責任意識;在教學實施中,應注重優化學生的思維結構,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習慣。
[關鍵詞] 本科人才培養;教師評價體系;思維教學;教師職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3-0039-04
0 引言
國家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高等教育將把提高質量作為發展的核心任務,更加關注培養模式創新和體制改革[1]。此后,教育部、財政部于2011年聯合發布了《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明確指出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還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需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校將工作著力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正如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漢尼斯指出的,當前中國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主要是在質量建設上。在過去的20~30年間,中國大學更注重的是學生數量的擴張,現在則到了重視質量的時候了。
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本科人才的培養居主體地位,探索和創新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相關調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高校本科人才培養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未能實現很好的對接,大學畢業生無論是基本工作能力還是專業勝任能力都達不到用人單位崗位的基本要求[2,3]。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上的,也有學校和教師層面的。制度上的原因主要是教師考核評價體系設置不合理,學校層面的原因主要是學校教學理念和課程體系的設置存在缺陷;教師層面的原因包括教師職業道德缺失,不重視教學等。針對目前我國高校本科人才培養的現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尋找培養人才的優化路徑。
1 改革現有教師考核評價體系,突出教學 的核心地位,樹立正確的科研導向,從 體制和機制上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雖然一直強調人才培養中教學的重要性,但現有教師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卻未能與這一理念進行很好的對接,沒有將教學的核心地位擺到突出位置,不能有效引導教師重視人才培養,將精力放到持續提高教學質量上來。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在體制機制上做出改革,在頂層設計上為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激勵和約束機制,設計一套能激勵教師專注于教學的教師評價指標體系,這需要包括各級教育管理部門、以及高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否則所倡導的與所評價的相背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只能淪為空談。
綜觀世界各國,高校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是從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個方面來進行,從我國的實際操作來看,更多著眼于前兩個方面,即教學和科研。目前我國對高校教師教學考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重視教學量的考核,對于質的考核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必要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科研考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科研導向背離了高等教育的本質,未能實現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和良性互動。
針對教學考核存在的問題,通過借鑒國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的成功經驗,將教學考核評價指標細化為教學態度、教學能力和教學研究三個二級指標,然后在二級指標下進行進一步的細分。
教學態度包括的細化評價指標分別是:(1)教師能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關注每一個學生;(2)教師能根據學科發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不因循守舊,教學內容緊跟學科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3)教師能認真備課、授課,課程內容經過了精心的組織,既有嚴謹的邏輯結構,又便于學生學習 ;(4)教師誨人不倦,在學生需要幫助時能給予積極的回應,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
教學能力包括的評定指標如下:(1)教師對教學內容嫻熟,并能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2)教師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能有效引導學生主動高效地學習;(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能有效化解學生的消極對立情緒,并具有及時處理課堂突發事件的能力。
教學研究包括以下評定指標:(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不斷總結與反思,并將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上升到理論層次,通過公開發表教學論文等使更多的人受益;(2)教師能活用教材,并能根據學科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對現有教材進行修改和完善,編寫具有啟迪性和實效性的特色教材;(3)教師能及時關注人才培養的最新動態,以開放的心態從事教育工作,能經常性參加教學教改會議,與同行交流教學經驗,探討人才培養問題。
上述的每一個細化指標還可以再進行進一步的細化,使之最終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學考核評價的三個二級指標體系中,教學態度是保證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條件,教學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教學研究是人才培養質量中對教師提出的較高層次要求,三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
我國對于教師科研能力的評價,目前主要從課題、論文、專著三個方面進行,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維度,相對于教學評價來說更為客觀,但現有科研評價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割裂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未能體現以教促研和以研促教的人才培養實質,從而使得教學與科研不能實現良性互動。若是能夠積極引導和鼓勵教師將科研扎根于現實,將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將自己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成果與學生討論、分享,必將使教學與科研相得益彰,一方面學生與教師在思想碰撞中會增進教師與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產生強烈的探索知識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促進教師對學科前沿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進行不斷地總結與反思,讓教學促進科研,同時使科研反哺教學,由此轉化而來的科研成果比教師閉門造車,成天絞盡腦汁寫一些故弄玄虛但華而不實的文章對社會將更加有用,學者也不會淪落為工匠,忘了自己原本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肩負的使命。
2 加強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規范高 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
我國早于1997年就頒布實施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然而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遲遲未能出臺。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過分強調教師的科研能力,疏于對教師進行職業道德教育,造成有的教師責任心不強,教書育人意識淡薄,使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得不到保障,損害了教師這個職業的整體聲譽。針對高校教師存在的一系列道德失范行為,教育部和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于2011年底頒布了旨在推動高校師德建設的《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11)》(以下簡稱“規范”),對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學術研究行為、社會道德責任,以及高校教師與國家的關系、與學生的關系進行了規范,并要求將師德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作為教師績效評價、聘任(聘用)和評優獎勵的首要標準,嚴格執行“一票否決制”。
《規范》中對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包括“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和“為人師表”六個方面,但每一項僅僅是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各個高校如何在該原則性規定下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與實施細則,以豐富其內涵,使其能夠落到實處尤顯重要。要使其具備可實施性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從學校層面要求對每個新入職教師進行崗前職業道德培訓,考試通過才能上崗。同時還應將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常規化,每年至少舉行一次職業道德后續教育,可以通過舉行教師職業道德知識競賽、教師職業道德征文比賽等多種形式。最重要的是取得職業道德教育實效而不流于形式,否則將毫無意義。很多高校教師缺乏應承擔國家責任和社會責任的意識,需從外力上對其促進和喚醒;(2)在教師評價體系中加入師德指標,并將其細化為客觀的若干可測度指標。指標的設計應盡量減少可能存在的人為操作因素,評價人與被評價人之間應該不存在影響獨立性的利害關系,并需采用多方評價相互印證的方法謹慎對待,這一點尤為重要,若做不到公平公正,不僅不能促進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還可能帶來極大的負面作用,傷害優秀教師的教育教學熱情,同時也不能有效形成全員重視教書育人、熱愛教學的良好校園文化;(3)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師德建設與評價體系。教師服務的直接對象是學生,學生是高等教育的消費者,對“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和“為人師表”這三個方面最具發言權,感受也最為深刻。為了消除或減少學生對教師評價中影響獨立性的因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對學生進行評教目的和評教公正性的思想教育;二是在評教時間安排上錯開會干擾學生客觀評價的時段,如可以要求學生在每學期考試周之前對教師進行評價。對于實際發生的少數學生在評教中不客觀不公正的現象,也有可資借鑒的辦法,如香港的一些大學通常會對異常值進行調整,根據評教學生數,每項評分剔除分數最末的5%或10%,得到一個調整分,同時也會參考未經調整的原始分來對教師進行評價。對于“嚴謹治學”方面的評價比較容易測度,教師發表的論文和專著一般都會有學術不端檢測技術,同時還會有學界同行的監督,而對于“愛國守法”和“服務社會”,只要沒有相反的證據,通常不應對教師的“愛國守法”和“服務社會”問題上綱上線。
3 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注重優化學 生思維結構,培養學生有效思維習慣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目標的載體,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目前我國高校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安排,通常是指定一本教材,然后根據教材的內容進行講授,然而我國現有高校教材編寫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材內容缺乏啟迪性和思想性,與社會經濟現實聯系不緊密,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沒太大幫助,且教材質量良莠不齊,教師在選擇教材時常常各自為陣,相關聯課程的授課教師缺乏必要的溝通,未能形成一個層次分明、邏輯嚴密的教學內容體系。此外,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我國高校學生的學習內容過于繁雜,要修的科目很多,學生疲于應付各科考試,每門功課淺嘗則止。正如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所述:當課目過于繁多,教材過于割裂,使得學生沒有工夫去衡量它們的意義時,會造成學生思想的混亂[4]。這也是很多外籍教師在中國任教時的普遍感受,認為中國的學生學習任務太重,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沒有個性自由發展的空間,由此導致中國學生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倘使要培養有思想且具有環境適應性的創新型人才,現階段教學改革當務之急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考慮減少些科目,優化一下教材,給學生增加一些思維探究的責任。
除教學內容外,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對學生的影響也非常重要。教師不僅要知道“教什么”,更應該知道“怎么教”,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核心工作。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以課堂講授為主,間或會提一些問題,但這種提問的目的不是為了啟迪和引發學生的思考,而是教師事先已經在心里預設好了答案。這種講授式和一問一答的教學方法對于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是有效的,但無益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有效思維的能力,很容易導致學生的惰性,磨滅學生的靈性。
如果能從純粹的知識灌輸轉向注重培養學生有效的思維習慣,則學生在獲取知識時將更加主動,由于在獲取知識時加入了探索與反思的成分,從而更能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相互聯系,并能將已有的知識運用于新的情境中去,實現知識的有效遷移,做到活學活用。對于思維教學,國外已經倡導和實施多年,并取得了成功,如委內瑞拉的原智力發展部大規模應用思維教學取得了成功[5],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院長羅杰馬丁在實際教學中對商科學生進行整合思維能力培養,取得很好的效果,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6]。其他一些國家如美國、英國等都很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國雖有倡導,但運用于教學實踐的還不多見,更未形成全國性的教育模式,這也是我國教育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因而思維教學應該成為我國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的方向。
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訓練應采用融入式的方式,即應該把思維訓練融合在各種課程背景之中。正如姜嘉樂所認為的,思維訓練受特定專業及其知識結構的制約[7],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而言,采用融入式的思維訓練會更有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知識傳授與思維訓練進行有機結合。思維訓練本質上就是訓練學生的元認知,即對認知的認知進行訓練,引導學生注意自己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時的思維過程,分析自己的思維方式是否有效,幫助學生優化思維結構,并使其不斷得到強化,最終形成一種科學的思維習慣。當然,這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素質,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廣博的學科知識,并能嫻熟地將各種思維技巧融入學科知識的探究中,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思維。
4 結束語
本文指出了我國高校本科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缺失,探索了新經濟環境下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路徑,認為優化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應從頂層設計做起,從制度上、機制上保證教師安于教學、樂于教學,須改革現有的教師考核評價體系,突出教學的核心地位,樹立正確的科研導向,從體制和機制上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同時要加強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規范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在實際教學環節中,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注重優化學生的思維結構,培養學生有效的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1] 袁貴仁.把提高質量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核心任務[EB/OL].(2010-05-03)[2014-05-22].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0503/2137788.shtml .
[2]麥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麥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杜威.思維與教學[M].孟憲承,俞慶棠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
[5]Robert J. Sternberg, Louise Spear-Swerling.思維教學[M].趙海燕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7.
[6] 羅杰馬丁.整合思維[M].胡雍豐,仇明璇譯.北京:商務印書社,2011.
[7] 姜嘉樂.思維訓練與教學過程[J].高等教育研究,1988,(3):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