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田+劉麗娜+楊曉帆+許菁斐


[摘 要] 介紹了地方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過程中,適應人才培養新特點,制定“五體系”人才培養新方案,建立“分段漸進式”的校外特色培養方案,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在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行業和地方培養了具有創新精神和設計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人才。
[關鍵詞] 地方院校;工業設計專業;產學研;設計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3-0101-03
0 引言
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對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和促進科技進步有重大意義。地方高校的工業設計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是由企業、學校和設計院合作,將實踐訓練和理論學習相結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全面提高工業設計專業大學生素質的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它符合當前國家技術、經濟發展的規律,也是國內工業設計專業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共同趨勢。積極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地方高校工業設計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成為工業設計專業高等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對新型的人才的培養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1-3]。
1 適應培養人才新特點,制定“五體系” 人才培養方案
河南科技大學提出產學研合作教育新模式,體現在招生、培養、教學、實踐、教材建設、科研和就業等整個人才培養環節。根據設計企業的需求,結合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辦學特色與優勢,制定了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掌握扎實的藝術與工程技術知識,具備現代藝術設計與分析、設計與制造、結構與工藝、三維設計開發及其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應用能力,具有較強的藝術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能在企業從事設計開發、應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藝術實踐人才。提出“31”的藝工結合的產學研合作模式。結合河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專業的客觀實際,按照人才培養計劃的要求,依托簽約的校外藝術實踐教育基地和校企共建的藝工聯合實驗室,提出了“校企聯合,3+1”的人才培養模式。“31”人才培養模式不是簡單地前3年在校學習,后1年到企業實習,而是按照“走出去、走回來、藝工交替、學用相長”的教改思路,確定教學順序,具體為:2.5年(學校)0.5年(校企)0.5年(企校)0.5年(企業)。其中,第1~5學期,在校學習藝術基礎和公共基礎理論;第6學期,在校學習藝術類專業技術核心課程,到企業進行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第7學期,到企業進行職業素養實訓、現場操作與管理、企業項目設計,再回校完成全部設計;第8學期,在企業進行項目設計并完成畢業設計,使畢業設計的真題真做率達到95%。工業設計專業“五體系”人才培養方案見圖1。
2 構建“分段漸進式”校外特色培養方案
校外培養方案是核心內容。長期以來,河南科技大學依托洛陽市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區域優勢和與設計行業的天然聯系,發揮產學研合作的傳統與優勢,與許多大中型企業,在互惠互利的原則下,簽訂了協議,建立了“校企全程參與、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培養機制。探索了以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構建多層次、多模塊、柔性化的“分段漸進式”校企合作培養方案。
“分段漸進式”培養方案,旨在按照教育規律循序漸進地分階段分層次地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設計實踐能力。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校企兩種不同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將在校的設計理論學習、設計訓練與在企業的實習有機結合起來。制定如下企業階段具體培養方案。
第一階段:企業認識實習階段。時間為l周,安排在第4學期進行。以參觀為主的方式,到多家企業了解企業文化、設計生產環境和生產流程等。
第二階段:企業生產實習階段。時間為3周,在第6學期進行。在工業生產線上實習,熟悉產品制造流程、零部件加工與產品裝配的工序工藝等。
第三階段:企業崗位實踐。時間為14周,安排在第7學期進行,為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階段。學生以分散方式,分配到不同的簽約企業進行實習。其實踐環節包括設計企業職業素養實訓和現場考察與設計兩大部分。
1)企業職業素養實訓,時間為3周。學生熟悉設計行業適用的主要職業的法律法規知識;熟悉設計企業員工應遵守的職業道德規范和相關法律知識;學會遵守設計職業體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進行設計工作。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能、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同時,更加注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成長,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2)現場操作與管理,時間為5周。進行多崗輪訓,完成產品設計、產品樣機制作、安裝工藝、工程設計項目實施與組織管理、技術服務等訓練。
3)企業項目設計,時間為6周。學生參與企業一個產品設計、一個工程項目設計或一項產品技術改造的全過程,并撰寫設計說明書。通過這一環節,訓練學生的設計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質量、環保、安全與服務意識。
第四階段:畢業設計階段。時間為16周,安排在第8學期進行,由校企導師共同完成整個設計指導工作。畢業設計題目與企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相結合,如新產品技術攻關、原產品改良設計、新產品技術推廣與應用、產品設計開發和企業管理等。在整個畢業設計的工程實踐能力訓練中,學生經歷的是真實的情景和過程,強化了學生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實際工作的能力,從而提高了他們將來適應社會和為社會作貢獻的綜合實力。
圖2為工業設計專業“分段漸進式”企業培養方案。通過上述“分段漸進式”培養方案的實施,學生的工程設計意識、工程素質和設計實踐能力逐漸得到加強,使學生獲得本領域的基本專業訓練,提高運用本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解決工程設計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溝通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得到全方位訓練。
學校為企業舉辦不同層次和模式的設計類專業學習班,聘請設計技術人員為兼職教授,開設學術講座、聯合指導畢業設計等;教師在設計行業兼職、短期工作、實踐進修。派遣青年教師到設計企業(設計研究所)實踐進修;鼓勵教師參與設計企業的設計項目研究,通過合作,提高教師的設計實踐能力;聘請設計企業的設計人員為學校的兼職教授,來校做設計技術講座,擔任設計企業學習階段部分課程教學工作、指導設計實踐和畢業設計。目前,學院聘請了22名企業、設計院所高層管理和設計技術人員為兼職教授。
3 結束語
將改革成果轉化為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成果。將教學改革成果和指導思想滲入到課程與教材建設中,推動了課程和教材建設的深入發展。經過多年努力,試點專業的主干課程中,建設了“眼睛看到的美——“視覺藝術”、“產品設計”和“設計素描”等多門視頻公開課和精品課程。在特色專業方向培養階段,立足自主出版教材,利用最新的理論和技術充實教材,從設計實際中選取教學內容,設計實例。近三年,校企聯合共同編寫出版了11部教材。其中,具有特色的《人機工程學》、《產品造型設計方法》、《廣告創意》、《廣告策劃與創意》、《景觀設計》、《動畫角色設計》與《攝影藝術與應用》等教材,完善了該專業方向的教材建設,提升教師科研水平。許多科研成果轉化成了產品,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例如:新鄉新能電動汽車設計、機械工業第四設計研究院別克汽車生產線三維仿真設計、洛陽宇通汽車公司CLY6896HG客車的造型設計等。新的培養模式,凸現了人才培養特色,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環境設計、動畫設計、工業設計等專業方向的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已經推廣應用到河南科技大學藝術類的其它9個專業,受益學生達1800多人。學院吸引了多家兄弟院校前來參觀學習和交流經驗,教學改革的經驗已被河南理工大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南陽理工學院、洛陽理工學院等省內外地方院校藝術類專業所借鑒。
參考文獻
[1]張恩棟,楊寶靈,姜健,等.國內外高等學校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J].教學研究,2006,29(3):196-199.
[2]姜健,楊寶靈,姜愛麗,等.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內涵與時代特征[J].教學研究,2006,29(2):107-111.
[3]曹祖耀,吉青.應用型文科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的構建與運行探討[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23(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