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瑜

位于福建連城縣的客家古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十大最美的村鎮”之一,客家大宅和耕讀文化,在這座古村中仍有跡可循。客家社區大學、春耕節、海峽鄉村文明發展論壇……“先行者”們年復一年來到這里,搞研究,做鄉村建設試點。迄今,關于培田的出版物已經有十余種,對它的研究,涉及民俗、宗教、建筑規劃、教育、客家宗族制度等等。
2010年,培田客家社區大學成立。社區大學是“愛故鄉計劃”在福建的試驗點之一?!皭酃枢l”計劃緣起于2010年,由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北京晏陽初平民教育發展中心和福建省正榮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該計劃負責人邱建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談到為什么選擇培田作為試驗點,他說,被培田濃厚的歷史底蘊吸引,要在那里“著重去完成鄉土文化的復興”。
鄉建在培田做的主要事情是社區大學和春耕節。2013年參加培田春耕節時,我認識了曉婷。曉婷于2012年2月份到培田社區大學工作,之前還有一個同事,但從前年7月開始到我們相識,社區大學只剩她一人常駐。
那時,鄉建中心已經在實驗連城培田客家社區大學、汀塘社區大學、廈門馬垅社區大學、廈門安兜社區大學、福州金山社區大學、福州故鄉農園。與快速鋪開的格局對應的,是每個社區大學試驗點都只有一兩個人的局面,像曉婷一樣一個人駐一個點,是常態。
日常的工作不太復雜。一是村里孩子們的周末興趣班,包括武術、美術、戶外等。另一個是管理圖書館,圖書館的開放時間是周一到周五下午4點半到晚上9點,周六周日全天開放。她還要做一些圖書管理員的培訓,譬如把村里的小孩培訓成小管理員。第三部分工作就是網絡的維護。另外,社區大學與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有合作,研究院會組織一些學生團體到培田參觀,曉婷需要帶團。
與村民聊天是曉婷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聊天了解民俗民風,并且整理出來。她說社區大學整理了一本培田民俗,不過是簡單打印的,而非出版物。
她想做的事,是通過網絡等渠道,更多地把培田的信息發送出去。她說,因為信息不通暢,外界的人不知道培田有什么,她希望可以通過對培田物產的宣傳,把培田的生態合作與外界的消費合作聯合起來。
因為社區大學只有曉婷一個常駐工作人員,在廈門的男友怕她寂寞,送了只小狗給曉婷,曉婷為它取名“社大”。社大是村里的明星狗,大家一見到社大,就知道曉婷在附近。
男朋友是漳州人,做五金生意。春耕節舉辦一兩個月前,鄉建中心全國各地志愿者前來支援,但社區大學的日?;顒舆€得繼續。北京的學生團隊過來,曉婷照樣得帶團,還得具體幫忙春耕節的活動。男友提前半個月來到培田,與她一起張羅這些事情,細碎到帶團、去買專家開會要用的水杯。
成就感呢?曉婷說,村民心里有事,會來找她聊,這就是成就。有的人想成立合作社,有的想創業,有的想做農家樂……一個年輕姑娘,恐怕不能提供足夠的經驗,但村民還是希望通過她這個橋梁,得到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看似熱熱鬧鬧的春耕節,顯然也沒有滿足村民的全部期待。回歸傳統的春耕祭,熱鬧的農耕活動,匆匆而過的年輕鄉建者……許多人覺得活動結束,什么也沒改變,這種失望的情緒,曉婷需要面對。但她不想回到“太吵”的城市,她喜歡與她家鄉河南漯河完全不同、“一年四季都很綠很綠”的培田,但如果能有五六個人一起工作、分擔,她會更喜歡。
2013年培田春耕節的重頭戲是首屆海峽鄉村文明發展論壇,參與嘉賓、臺灣社區大學促進會的高茹萍對培田社區大學,很有自己的建議。她說,鄉建中心的身份,應是“催生”社區大學,而非“產生”社區大學;社區大學的人員架構、知識體系,應源于本地,才能更深耕細作,產生實效?!芭嗵镉心敲春玫慕ㄖv史、耕讀歷史,還有傳統十番樂、手工藝,為什么就不能有‘培田學?”在她看來,深耕“地方學”,才是社區大學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