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正確讀寫新詞,理解“百億光年、原子核”等概念。
2.重點品味第3、4自然段,在品味語言、關注語言形式中,深入理解“呼風喚雨”的詞義,感受20世紀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而迅速的變化。
3.感受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知道舉例要有典型性,學會辨別、運用“發明”“發現”。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學習說明方法,感受20世紀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而迅速的變化。
【教學難點】
感受舉例子的典型性。
【教學過程】
一、直接揭題,感知文本
師:同學們,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極具想象力的詞語,你們看——(板書:呼風喚雨)一起讀一讀。透過這個詞,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那些神話人物,他們有呼風喚雨的本領。
生:我想到《西游記》里有風神、雷神,還有龍王會下雨。
師:是呀,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大概只有神仙才有這樣的本領。我們一起再讀讀這個詞。
生(齊):呼風喚雨。
師:這節課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篇說明文,題目是《呼風喚雨的世紀》。(板書課題)一個世紀就是100年。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有什么問題嗎?
生:是誰在呼風喚雨?
生:靠什么呼風喚雨?
生:他們是怎么呼風喚雨的?
師:你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書上都有,讓我們趕快到課文中去找答案吧。自由大聲地讀課文,完成兩件事: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2.邊讀邊思考剛才提出的問題。
(生讀文)
師:讀完了嗎?
生:讀完了。
師:我們來交流一下。你解決了哪個問題?
生:我知道了是人類在呼風喚雨。
生:我知道了,人類呼風喚雨靠的是現代科學技術。
師:我們班的同學會讀書、會思考。你們的答案都聚焦在這兩句話上。(課件出示句子: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是誰來呼風喚雨呢?當然是人類;靠什么呼風喚雨呢?靠的是現代科學技術。)
師:哪個世紀是呼風喚雨的世紀?
生: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師:是誰來呼風喚雨呢?
生:當然是人類。
師:靠什么來呼風喚雨呢?
生:靠的是現代科學技術。
師:“呼風喚雨”原來是神的本領,在這篇課文中,擁有這神奇本領的卻是我們人類,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課文雖然不長,但有些長句子不大好念,來挑戰兩句怎么樣?(課件出示句子:在20世紀一百年的時間里,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獲得那么多奇跡般的、出乎意料的發現和發明。)
師:誰來?請你讀。
(生讀句子,停頓不明顯。)
師:想一想,這句話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人類獲得了很多發現和發明。
師:對啊,所以讀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有停頓,有強調。你再來試試。
(生再讀句子,強調“那么多奇跡般的、出乎意料的發現和發明”。)
師:你這么一讀,一停頓,我們聽的人就明白了。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生齊讀句子)
(師課件出示句子:正是這些發現和發明,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
師:我們再來看這一句,誰來讀?好,你來試試。
(生讀句子,“人類歷史上百萬年”停頓出錯。)
師:“人類歷史上百萬年”應該這樣讀,(指導讀)你再來試試。
(生再讀句子)
師: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句子)
師: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兩個句子中都有哪兩個詞?
生:發現和發明。
【點評:這一部分的教學集中在兩個內容上:一是理解“呼風喚雨”,二是學習朗讀中的“停頓”。對“呼風喚雨”的理解,施老師善于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從神話傳說中體會只有“神仙”才有這樣的本領,然后置于文本之中,讓學生認識到這是20世紀的“人類”擁有的非凡本領。這樣的理解具有層次感。如果再進行詞語置換比較,讓學生思考:“說‘無所不能的世紀,或‘神通廣大的世紀,可不可以?”如此辨析,更能突顯“呼風喚雨”這個詞語的“形象和夸張”,學生對課題的理解會更深入。朗讀中“停頓”的教學,不僅僅在于幫助學生讀通順,更在于幫助學生從停頓中領會句子的含義。可見,正確的“停頓”有助于句義的理解。比如,“那么多奇跡般的、出乎意料的發現和發明”的朗讀,宜作分步訓練:發現和發明——出乎意料的發現和發明——奇跡般的、出乎意料的發現和發明——那么多奇跡般的、出乎意料的發現和發明。四步朗讀訓練,采取“疊加”修飾語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感知停頓的位置及重音的轉移,進而深刻領會語句的含義。對后一個語句的朗讀,須教學“上百萬年”這個詞語,熟讀“人類歷史上百萬年”“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并辨別兩者的語義異同。】
二、抓第四自然段,學習“舉例子”
師:人類到底有哪些發明和發現呢?20世紀,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創造了哪些科學奇跡?請同學們再快速地讀讀課文,找一找重點句子。
生(讀):20世紀,人類登上月球,潛入深海,洞察百億光年外的天體,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奧秘;20世紀,電視、程控電話、因特網以及民航飛機、高速火車、遠洋船舶等,日益把人類居住的星球變成聯系緊密的“地球村”。
師:都找了這一處是不是?
生:是。
師:有沒有發現,這個句子中間用了一個特殊的標點——分號,這就說明前后的句子是——
生:并列關系。
師:好,我們來看第一個分句。
(師課件出示句子: 20世紀,人類登上月球,潛入深海,洞察百億光年外的天體,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奧秘。)
師:誰來讀?
(生讀句子)
師:(課件標紅“潛”字)這個字讀對了嗎?是第二聲。再試試。
(生再讀句子)
師:利用科學技術,人類創造了哪些奇跡?
生:登上了月球。
生:潛入海底。
生:觀察宇宙天體。
生: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奧秘。
師:你看,人類能夠登上——
生(齊):月球。
師:潛入——
生(齊):深海。
師:洞察——
生(齊):百億光年外的天體。
師:探索——
生(齊):原子核世界的奧秘。
師:本領大不大?
生:大!
師:“百億光年”有多少米你們知道嗎?
(生低語:很大;不知道;一百億光年……)
師:看老師寫一個數字,你們幫著數零。
(師板書:94608000000000 00000000000000)
師:后面有多少個零啊?
生(齊):23個。
師:后面有23個零,你想說什么呀?
生:這數字太大了,完全無法計算了!
生:人類的本領實在是太大了!
生:太不可思議了!
師:人類那么大的本領,用一個詞形容,那就是“呼風喚雨”!誰能來讀好這個句子?
(指名讀句子)
師:這句話中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生:原子核是什么?
師:你們知道什么是原子么?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的單位。如果我們把一個原子看作是一座巨大的宮殿的話,一根頭發絲那么點粗的東西里就有50萬座這種宮殿。怎么樣?原子小吧?
生(點頭):小。
師:那么原子核呢,比原子還要小得多呢!原子核差不多就是這座宮殿地上的一粒黃豆那么大!
(學生睜大眼睛,張大嘴驚嘆。)
師:你們這么驚訝,有什么想說的?
生:太神奇了。
生:人類太了不起了,這么小的東西都能看到!
生:太厲害了!
師:人類的這種本領讓我們驚嘆!請你再給大家讀讀這個句子。
(生再讀句子)
師:同學們,人類能夠上天入地,洞察宏觀世界,還能探索微觀世界。這一句話中四個典型的例子(板書:典型的例子)告訴我們,20世紀的人類無所不能,簡直可以“呼風喚雨”。我們再一起讀。
(生齊讀句子)
師:好,我們再來交流第二個分句——
(師課件出示句子: 20世紀,電視、程控電話、因特網以及民航飛機、高速火車、遠洋船舶等,日益把人類居住的星球變成聯系緊密的“地球村”。)
師:自己讀一讀,找一找,看看在這句話中作者又舉了哪些例子。
生:電視。
生:程控電話、因特網。
生:民航飛機、高速火車、遠洋船舶。
(生交流,師板書:電視 電話 民航飛機……)
師:你們看,作者列舉的這些例子都是20世紀人類的發明。你們誰知道,我們身邊還有哪些20世紀的科技發明?
生:手機。
生:微波爐。
生:空調。
生:原子彈。
師:是啊,20世紀人類的科技發明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在醫藥學和生物學領域,人類發明了青霉素、克隆技術,在軍事領域,人類發明了導彈、雷達等,這些發明都非常重大。可是,作者為什么只舉了這些例子呢?
生:因為發明太多了,全部寫出來是寫不下的。
師:你的意思是說,作者是隨便挑了幾樣來寫的?
(該生停頓片刻搖頭坐下)
生:因為這些都是20世紀人類重要的發明。
師:那你想啊,導彈、雷達這些發明就不重要嗎?作者怎么不往上面寫呢?
生:作者舉的例子是我們生活中最常用的。
師:難道你們剛才所舉的手機、微波爐、空調,這些在生活中就不常用啦?
(生語塞)
師:別著急,讀讀后面的句子,再聯系上下文好好想一想。
生:作者所舉的例子都跟“地球村”有關。
師:“地球村”是一個村莊嗎?
生:不是,是因為人與人聯系緊密,地球就像一個村莊一樣。
師:那你們想啊,要把人類居住的星球變成聯系緊密的“地球村”,關鍵靠什么?
生1:靠電話。
師:為什么?
生1:因為不管你在哪里,我們只要打個電話就能聯系了。
師:哦,你的意思是說,通訊發達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就變得緊密了,對不對?
(生1點頭)
師:還有其他的嗎?
生2:要發明交通工具。像坐飛機,我們可以很快地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
師:對啊,交通發達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也緊密了。我們再看這些例子:電視、程控電話、因特網,這些都是通訊領域的發明;民航飛機、高速火車、遠洋船舶這些都是——
生:交通領域的發明。
師:為了說明人類把居住的星球變成了聯系緊密的“地球村”,作者選用了這兩類典型的例子。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句子)
師:從這句話中,我們同樣發現,寫作時我們要列舉例子,還要列舉典型的例子。一起再通過朗讀感受!
(生再讀句子)
師:這些典型的發明和發現,都在說明20世紀是一個——
生(齊):呼風喚雨的世紀。
師:拿起書,我們一起讀讀第四自然段。
【點評:這一部分的教學集中在三個內容:認識分號的“并列”意義;理解“百億光年”“原子核”;學習“選擇典型例子說明事物”的方法。最讓學生趣味盎然的是解詞的方法,教師用數字轉換的方法讓學生理解“百億光年”有多長,用“頭發絲”“50萬座宮殿”“黃豆”這三個具象的事物比擬“原子”與“原子核”,生動而又形象,體現了施老師的教學智慧。而對舉例子這個說明方法,教師不滿足于所舉的例子,而是讓學生將這些例子進行歸類,從而理解作者是從“通訊和交通”兩個角度來說明“地球村”是如何形成的。這樣的教學從更高水平上讓學生理解了“舉例”這個說明方法,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如果再細細琢磨一下這個語段的三句話,或許還能發現:第一句話的兩個分句,前者說的是科學發現的成就,后者說的是科學發明的成就;第二句話接著說這些發現和發明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舒適和方便;第三句話接著說科學發現和發明給人類帶來的生活變化,既有精神層面的,又有物質層面的。可見,這一自然段的三句話是“承接關系”,一層接著一層,闡明科學發現和發明給人們帶來的生活巨變,與上一個語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此揭示20世紀科技革命帶來的生活變革。如果能從語段的結構上來引導學生作些解讀,將有助于學生讀得更透徹,更豐富。】
三、融通學習第3、4自然段,總結延伸
師:人類生活的舒適和方便,連過去的王公貴族都不敢想。那時候的人們都在想些什么呢?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圈一圈相關詞語。
(生讀課文)
師:你們圈出了哪些詞語?你們說,我來寫。
生:千里眼。
生:順風耳。
生:神仙。
(師板書:“千里眼”“順風耳”“騰云駕霧”……)
師:人們在幻想“騰云駕霧”的神仙,是不是?好了,看看這兩組詞,再快速讀讀這兩段話,你有什么發現?
生1:“千里眼”就是電視。
師:這是你的發現。
生2:“順風耳”就是20世紀的電話。
師:這是你的發現。
生3:民航飛機飛到天上,就像神仙在騰云駕霧一樣。
師:你的這個發現也很有意思。
生4:我發現,第一行詞語都是寫古代人們的想法,第二行寫到他們的幻想都實現了。
師:你的這個發現很重要。
生5:我發現上面一行的詞語和下面一行的詞語都能對應起來。
師:同學們,你們的發現很有價值!作者拿古代人的幻想和20世紀的現實前后作比較,(板書:前后作比較)我們對“呼風喚雨”這個詞的印象就更深刻了。看(指板書),在遠古時代人類的幻想有——
生(齊):千里眼。
師:20世紀,人類就發明了——
生(齊):電視。
師:遠古時代人類幻想有——
生(齊):順風耳。
師:20世紀,人類就發明了——
生(齊):程控電話。
師:遠古時代,人類幻想能像神仙一樣——
生(齊):騰云駕霧。
師:20世紀的人類發明了——
生(齊):民航飛機。
師:實現了飛天的夢想。這么多的發明創造,真可以用詩句來形容——(出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師:這樣的變化,我們用了多長時間?
生:一個世紀。
生:100年。
師:100年,一個世紀,人類的發明和發現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一個世紀”和“上百萬年”這也是作比較。100年,對于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來說,是何其短暫,簡直是彈指一揮間!用詩中的話來說,就是——
生:忽如一夜。
師:而人類創造的科學奇跡正是詩句中所描繪的——
生:千樹萬樹梨花開。
師:一起再讀讀詩句!
(生齊讀詩句)
師:課上到這里,你們發現了嗎?老師嘴里一直在重復說著兩個詞,是什么呀?
生:發明、發現。
師:你們知道這兩個詞的區別嗎?
生:發現是指一樣東西本來就有的,被我們找到了,發明是要我們去創造的。
師:說的真好。接下來我們就來辨一辨。拿出練習紙,完成選詞填空。
發明 發現
(1)20世紀,人類( )了許多新型的交通工具。
(2)20世紀,人類( )了原子核世界的奧秘。
(3)這節課上,我們( )了作者寫作的秘密。
(4)我們( ),20世紀真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師:我們來對一下。第一處,你選的是?
生:發明。
師:都一樣嗎?
生:是。
師:第二句。
生:發現。
是:對不對?
生:對!
師:第三句,你選什么?
生:發現。
師:這節課,我們發現的作者寫作的秘密是什么啊?
生:舉典型例子,前后作比較。
師:非常棒!我們看最后一句。
生:我選“發現”。
師:對不對啊?
生:對!
師:好,我們一起來讀讀第四句。
(生齊讀第四句)
師:短短的一百年,在20世紀幻想紛紛變成了現實,這真是一個——
生:呼風喚雨的世紀!
師:對這樣的變化,哲學家羅素是怎樣評價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點評:這一部分的教學集中在兩個內容:理解“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辨析并運用“發現”與“發明”。第三語段與第四語段的“對比”寫法,不是教師“告訴”的,而是學生“發現”的,這是教學中師生共同生成的“語文知識”。這樣的知識就有“根基”,就有運用的可能;這樣的教學就有“機智”,先有學的發現,后有教的提升。學生對“發現”與“發明”這兩個詞語的解釋比較準確,運用詞語填空也無錯誤。可見,學生對這兩個詞語的掌握已經達到了“運用”水平,而用語句來準確“解釋”則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會“用”不一定會“說”,“用”比“說”處于更高的理解水平。因此,詞語教學著眼于“運用”,“會用”是小學階段詞語教學的第一要義。很顯然,施老師的填空辨析練習設計得很有必要,且成效明顯。】
【總評:這是一篇有點枯燥的說明性文章,概括介紹了20世紀是人類運用科技改天換地的時代,彰顯了科技的力量和人類的智慧。教學這樣的文章,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文所寫的“內容”上,而更要關注作者是如何寫這些“內容”的,即從課文中發現“如何說明事物”的秘密。因此,閱讀本文的教學目標聚焦在“三個學會”:學會閱讀說明性文章;學會說明事物的方法;學會積累,包括積累語言、積累科學的思維方法、積淀科技進步的自豪感。施國強老師深諳閱讀教學之道,第一課時的三個教學目標僅僅圍繞“三個學會”,定位準確,目標集中。可以說,有了適切的目標定位,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而成功的另一半,在于圍繞目標所組織的教學活動,充分而有成效。這一節課的三個教學活動,對應著上述三個教學目標,或者說每一個教學目標都有相應的教學活動來落實。從三個活動的教學內容來看,施老師教了七個具體的教學內容:理解“呼風喚雨”;學習朗讀中的“停頓”;認識分號的“并列”意義;理解“百億光年”和“原子核”;學習“選擇典型例子說明事物”;學習“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辨析并運用“發現”與“發明”。其中“舉例與比較”是所要學習的說明方法,也是借此解讀文本的閱讀途徑,是教學的核心內容。閱讀教學最大的瓶頸在于教學內容的模糊與不確定。施老師清晰、可表述的教學內容,是本次教學取得實效的根本保證。
一堂成功的好課,還在于教師的教學機智。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點撥、引導,可以讓學生的“學”更有方向感和進步感。施老師對說明性文章中的重要詞語(概念),用數字轉換和事物比較的方式,化抽象為形象,于平淡之處讀出豐富內涵。這需要教師對文本的研讀功夫和對學情的深刻理解,更需要教師的創意設計和現場機智。顯然,施老師具有這方面的意識和才華。
簡而言之,施老師的這一節課體現了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的一致性,體現了教學的發展性,也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是一節有效的閱讀課。誠然,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對于說明性文章整體結構的把握、語段內在關聯上的研讀,以及語言特點的品味,本次教學如果能有更為透徹而明晰的認識,則可以讓課堂教學更顯語文的魅力。】
(作者單位:浙江湖州市新風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江蘇蘇州市盛澤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張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