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哲明
繁榮豐贍的音樂生活
★文/范哲明

僅從一個普通個體的行為方式來判定一個民族的品性優劣絕對是片面而不準確的,但從整個社會群體的精神風貌來定位一個民族的素質高下應該是客觀且無異議的。在未來全球化的人類社會中,看一個民族是否卓越,不在于它的吃苦耐勞,也不在于它的素樸儉約,更不在于它的驍勇善戰;而在于這些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背景中形成共同心理素質的人們所表現出來的深刻思想、卓異才識、高潔品行和高雅舉止。前兩個特征,當今生活于現代文明社會中的任何民族都一定會憑借其精英代表人物以不同程度的呈現;而后兩個特征,時下處在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的每個民族未必就一定具備。特別是最后一點,對任何民族來說,沒有一個從小到大、從家庭到社會長期保持著的遵從公德的良好傳統習慣,沒有一種對高尚而美好事物的精神追求從而長期養成的高雅而健康的生活情趣與方式,則是難以體現出來的。因此也可以這樣說:一個高貴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時時生活在真實美妙的音樂與文字中、處處表現出溫文爾雅的氣質與品性的民族。
音樂是匈牙利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對于匈牙利人來說,經常出入音樂場所現場觀聽鮮活的音樂表演,有如常常沐浴在清新的空氣中、明媚的陽光下,時時品嘗著剛出窖的葡萄酒、新出爐的白面包一般愜意和滿足——音樂已經成為滋養他們生命的重要成分之一。匈牙利是近代史上為數不多的以音樂著稱于世的國家,這不只是因為許多音樂大師在此居留的時光里留下過膾炙人口的樂章,也不只是因為這里曾培育出眾多才華橫溢的世界樂壇巨匠,更是因為這里寓情于樂、人樂合一的民族音樂傳統和長久不衰、活力不減的社會音樂生活。
在匈牙利的各個城市里,音樂活動始終是人們社會生活中最有色彩的構成部分。特別是在首都布達佩斯,每年8月開始至次年6月結束的漫長演出季中,人們可以盡情享受音樂家們為之提供的“珍饈美味”。每到夜晚,這個城市各個音樂廳堂門前總是燈火輝煌、人頭攢動,繁榮豐贍的音樂生活為這個中歐文化名都添加了獨特的韻味。
那么這年復一年、興盛不衰的社會音樂生活是怎樣長期持續下來的呢?又是什么樣的機構一直在運作著如此規模的音樂演出活動呢?每當談到這個話題時,人們最先提及的都會是這個國家音樂領域中高效能的公共網絡。
匈牙利的音樂公共網絡形成于上個世紀40年代末。時至今日,這個網絡發展得越來越完善,運作上越來越獨立,主導這個國家音樂生活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這個網絡由若干個分別從事音樂演出、音樂比賽、音樂培訓和音樂出版活動的專業團體構成,其中從事音樂演出活動的兩個著名組織——“國家愛樂協會”(National Philharmony)與“互調會”(Ⅰnterconcert)控制了當今匈牙利音樂演出市場的大部分份額。

“國家愛樂協會”成立于1952年,是匈牙利音樂公共網絡中的“龍頭老大”。該組織在開始的6年中只是從事匈牙利音樂家赴國外巡演的代理業務,可隨著國內外音樂演出市場的日益繁榮,他們的業務范圍也不斷地得以拓展。迄今為止,這個組織已成為匈牙利最重要的音樂演出經營機構,他們的辦事處遍及國內各個城市,每年要組織演出各類音樂會2500余場。這個組織還代理著諸如“匈牙利國家愛樂樂團”、“李斯特室內樂團”、“巴托克弦樂四重奏團”這樣一些匈牙利著名音樂表演團體和60余位匈牙利著名演奏家、歌唱家的演出業務。
“互調會”成立于1958年,該組織最初是“國家愛樂協會”的一部分,專門從事國內的音樂演出業務,后來不斷發展壯大并從“國家愛樂協會”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音樂經營機構。該組織一直是眾多專業不同的匈牙利職業音樂家的演出中介,并經營著與50余個國家間的音樂演出交流業務。
除此之外,一些由大型企業資助、經營的高水準音樂演出團體自行組織的商業演出活動也相當活躍。
在布達佩斯各個音樂廳的售票處或中心商業區的售票點內,都有那樣一個櫥架,上面擺滿了花花綠綠的音樂會演出宣傳單和節目單,所有這些印制精美的印刷品一律免費提供。人們在這里可以找到一種叫做“音樂會日程表”的免費小冊子,這種小冊子分黑白兩種顏色——黑的是單月,白的是雙月,小冊子內詳盡地列出了該月份市內各音樂表演場地每日登臺演出的音樂團體、主要藝術家、音樂會曲目以及購票地點。小冊子一般提前一個月上架,以便人們能夠在早些時候就了解到所有的演出信息,做好下個月的賞樂安排并及早訂票。櫥架上還可以找到各大交響樂團的年度演出預告冊。這類冊子一般有七八十頁厚,里面介紹了該團全年的演出安排,并對每場演出的作品、指揮家及演奏(歌唱)家都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冊子都印制得十分考究,很有收藏價值。預告冊中還推出了這些交響樂團根據不同層面聽眾的欣賞習慣,將全年上演的曲目組合成的不同風格系列,并以價格優惠的套票形式來吸引聽眾預購,以此形成本年度演出的固定聽眾群。
(責任編輯 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