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宏娟
淺析新民歌的發展
★文/孫宏娟
中國擁有56個民族,不同民族對民歌有著不同的詮釋。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生活、精神文明水平不斷提高,原有的傳統民歌形式已不能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而需要更新、內容更豐富的歌曲來填充我們的精神領域,新民歌便由此產生了。
新民歌 發展
原始人類開始,人們就懂得在狩獵、覓食時哼唱曲調,懂得在勞作時為了減輕疲勞而演唱旋律。由此可見,民歌是勞動人民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是他們勞動與生活的結晶。中國有56個民族,不同的民族對民歌有著不同的詮釋。語言的不同,生活習慣的不同及地理的位置不同,其歌曲內容和演唱方式也不盡相同,這是中國民歌逐漸發展的一個重要特色。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和人們生活水平、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斷提高,原有的傳統民歌形式已開始不能滿足人民需要。需要更新的、內容更加豐富的歌曲來填充精神領域。因此,具有時代氣息、貼近人民大眾生活需要的新民歌便由此產生了。剛剛產生的新民歌完成了傳統民歌與流行元素的閃亮嫁接,將以往的老歌加以時尚的包裝賦予新曲,突破原有民歌的禁錮,詮釋出更加時尚、經典、通俗的現代民歌新風情。
新民歌的產生與發展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征:首先表現手法上,新民歌突破了傳統民歌的創作手法,加入了許多當下流行、時尚的音樂語匯和元素;同時歌唱技法和演唱內容發生了變化,突破傳統的表演模式加入了現代舞美的設計和高科技舞臺效果的使用,并加入了創作者的無限創意,借助“大眾傳媒”的宣傳和推廣,使新民歌不再拘泥于鄉村街頭,而深入到千家萬戶中去,內容更趨于表現新時代、新生活的氣息,成為沒有界限、沒有禁錮的表現形式。由此說來,“新民歌”的稱謂和意義也就在于此。它是新時代的代名詞,是新生活的歌頌者,是人們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表達方式。從廣義上講,“新民歌”是所有加入了新時代內容、新技術手段的所有民歌的總稱。從狹義上講,“新民歌”既是在傳統民歌基礎上新創造并有所突破的民族歌曲。其次,新民歌中的“新”是相對于“舊”的一個歷史性概念,它必然是極具鮮明時代性的代言者。新民歌的題材內容必然是創作者勇于創新、接受挑戰并迎接挑戰才創作出來的與時代緊密相關的、親和大眾的、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的“創新型”民歌類型。它是飽含強大生命力的一種新時代的產物,是當今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新”的民族歌曲的呈現方式。再次,新民歌的內容和體裁并不是一成不變、墨守成規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和進步的。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民歌開始關注于中國人民翻身做主人的主題,如《北京的金山上》《南泥灣》《人說山西好風光》《我的祖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毛主席永遠和我們在一起》《延安頌》《解放區的天》《唱支山歌給黨聽》《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長》等。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新民歌的方向和內容又緊隨時代,開始表現改革開放給我國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帶來的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等,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打起手鼓唱起歌》《中國大舞臺》《人間第一情》《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風采》《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國》《長城長》等。到了21世紀,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民經濟和國家綜合實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大批的作曲家和歌唱家進入我們的視線,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他們創作、演唱的新民歌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的新民歌開始歌唱我們的和諧生活,歌唱美德,歌唱未來,歌唱國泰民安的好日子。如《和諧中國》《祝福祖國》《好日子》《望月》《踏歌起舞》《家鄉美》《美麗西部》《幸福山歌》《風聲水起北部灣》等。這些新民歌是國家昌盛、人民生活幸福的代表,也是新時代的傳聲筒。
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新民歌發展主要經歷以下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新民歌經歷了從產生到初級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人民從抗戰走向勝利,從受壓迫到當家做主人,實現了勝利的愿望和農奴翻身的愿望,使新民歌的創作和發展達到了空前高漲的盛況。人們急于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和愛國、愛黨之意,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如改編的新民歌《繡荷包》《烏蘇里船歌》《繡金匾》等等。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人民歌唱家,如郭蘭英、郭頌、王昆等老一輩藝術家。他們充分唱出了人民大眾的心情和對美好新生活的歌頌。同時新民歌走進了人民大眾,成為了幾乎人人會唱、人人愛唱的貼近民心的藝術表演形式。自此,我國新民歌的創作和演唱呈現出了一派欣欣向榮的熱烈場面。
80年代開始,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這一時期,我國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開始恢復和重建,并有了進一步發展和創新。在新的政治、經濟體制下,新民歌猶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藝術均得到了大幅度的發展和提升,新民歌作為我國一種標志性的歌曲形式,加入了更多的時代元素和流行元素,使其更加貼近人民生活,符合大眾口味,在繼承傳統民歌的基礎上有了更進一步的創新和發展。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和我的祖國》《黨啊,親愛的媽媽》《又唱瀏陽河》《風調雨順》《中國茶》《公仆贊》《愛在天地間》《大地芳菲》《繡紅燈》等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
另外,現代民族唱法的演唱,有繼承、有借鑒、有創新,其中中國戲曲的演唱方式是在我國深厚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底蘊中形成的。作為一門東方藝術形式,以獨特的風格和審美情趣與歐洲傳統音樂形成強烈的對比,但二者間演唱方式和方法上卻有許多共性,都是建立于豐厚的文化底蘊基礎上,以本民族的語言特點為基礎進行自然、真切、舒暢、清晰的藝術表現。新民歌的演唱和表演在繼承了戲曲等演唱和表演程式的基礎上,大膽借鑒了西方聲樂藝術的優秀品質(使聲音傳得更遠,更加寫實地表現作品內容),增加了藝術感染力。傳統民族聲樂唱法的主要特點包括在音色方面強調真實、明亮;特別在語言方面強調四聲、字領腔行、字中有聲、歸韻等,因為所有演唱形式的根本出發點都是語言;還有風格、韻味,處處體現中國藝術特有的東方美;注重“聲情并茂”,要求表演的真實性。在聲、情、字、味、表、形等幾個方面要求全面且嚴格。中國戲曲的藝術實踐和前人的理論著作中,可以看出戲曲聲樂無論在藝術技巧還是在美學觀念上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體系。而活躍在當今舞臺上的新民歌演唱家恰恰是將中國傳統戲曲唱法與現代西方美聲、民族唱法的融合使我國新民歌發展至今的一個高峰。其中一些作品和音樂充分反映了我國新民歌發展的新成就和新階段。進入21世紀以后,民族聲樂的發展速度飛快。在繼續貫徹百花齊放的方針同時,強調了時代性與個性發展。李谷一以氣聲發聲特點糅進民族女高音,以親切自然的形象重新樹立了民族聲樂的審美觀。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讓我們立足傳統,發揚創新,尊重民族文化,唱好新民歌。
(責任編輯 霍閩)


樂曲解說:
陳勃帆小朋友(五歲)的畫作《梅》令我十分驚訝,無論是畫面結構還是畫的技法,都讓你不敢相信這是一個五歲孩子的畫作。于是我抑制不住對畫意的興奮之情,遙想冬梅迎雪傲放的瀟灑與迎著春天歌唱的風采。
悠久而古老的民族文化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古琴曲《梅花三弄》至今仍具有強勁的藝術感染力。因此,我摘取了六小節旋律作為這部鋼琴小品的核心材料,并依循中國傳統的變奏結構,模擬古琴、古箏、琵琶、揚琴等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在各種調式中做游移變化。
該曲以單純的音樂動機,揮灑自如一氣呵成的寫作快意,捕捉音樂中轉瞬即逝的色彩。
(注:本文為2014年遼寧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立項課題,課題項目編號:W2014253 )
孫宏娟(1978—)女,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