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宇 張宗敏
1河南省城鄉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450000)2河南省紡織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450000)
基于工程實踐的框架結構幾何非線性淺議
李靖宇1張宗敏2
1河南省城鄉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450000)2河南省紡織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450000)
這里根據國家規范標準,逐條分項從國家技術法規要求的層面分項、分層次的整合了規范對于建筑結構幾何非線性的要求及判定條件。建筑結構幾何非線性的研究意義重大,尤其是在大變形(例如罕遇地震)的情況下,這里嘗試性的研究了是否考慮效應框架結構的內力變化特點,以推動對建筑結構幾何非線性的研究。
幾何非線性;P-δ效應;P-Δ效應
在水平力的作用下,高層剪力墻結構的變形形態為彎剪型,高層框架結構的變形形態為剪切型。計算分析表明,重力荷載引起的二階效應有時比較嚴重,尤其是隨著剛度的降低,重力二階效應的不利影響呈非線性增長。
建筑結構的幾何非線性二階效應一般認為由兩部分組成:P-δ效應和P-Δ效應。P-δ效應是指由于構件在軸向壓力作用下,自身發生撓曲引起的附加效應,它通常指軸向壓力在產生了撓曲變形的構件中引起的附加彎矩,一般中間大,兩端小。P-Δ效應是指由于結構的水平變形而引起的重力附加效應[4]。結構幾何非線性的難點在于結果的求解,但是任何非線性問題最終歸結為求解一個非線性平衡方程組[5]。



2)《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5.4.1、5.4.2,當樓層的等效側向剛度滿足下面公式時,可以不考慮P-Δ效應,否則應考慮P-Δ效應對內力和位移的影響[2]。

3)《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3.6.3,當θi≥0.1時,應計入P-Δ效應的影響[3]。

以上三本規范對建筑結構幾何非線性都有明確的要求,《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從桿件內力和長細比限值的層面規定了考慮P-δ效應的限定條件,《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10)從等效剛度的層面規定了判定P-Δ效應的限定條件,《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以穩定系數的形式給出了P-Δ效應的判定條件。
P-δ效應是軸向力在撓曲桿件中產生的一類效應,當反彎點在桿件范圍內時,P-δ效應不會對偏心受壓承載力產生影響;當反彎點不在桿件范圍內時,較細長的大偏心受壓構件,應當重視效應對承載力的影響。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從重力附加彎矩與初始彎矩的數據關系判定是否考慮重力二階效應,混凝土柱考慮重力二階效應時,不應與混凝土規范承載力計算時考慮的重力二階效應同時考慮。當采用彈性分析時,二階效應的計算可以采用簡化計算,比如增大系數法;當采用彈塑性分析時,宜采用考慮軸向力的結構和構件的剛度的程序,如采用有限分析計算程序。一般情況下,砌體結構和剪力墻不需要考慮重力二階效應。
當需要考慮重力二階效應時,內力與位移是否同時考慮重力二階效應的問題。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的有關要求,重力二階效應對結構內力和位移計算都有影響,位移和內力的計算都應考慮重力二階效應。
工程算例:本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0 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組。建筑物抗震設防類丙類,樓面單位面積質量1 387 kg/m2,分析程序PKPM2010,基本分析測試數據詳見表1。

表1 分析測試數據表
通過試算對比,九層及九層以下可以不考慮PΔ效應,十層及十層以上應當考慮P-Δ效應,相同限定條件下,考慮與不考慮P-Δ效應的柱底彎矩對比詳見圖1。通過對比分析發現,中柱是否考慮P-Δ效應對內力影響相對較小,角柱是否考慮P-Δ效應對內力影響相對較顯著。通過對數據詳細對比,是否考慮P-Δ效應對角柱內力影響呈現奇異特性,局部影響幅度較小,局部較大甚至高出數倍。

圖1 考慮與不考慮效應的柱底彎矩對比
基于工程實踐,研究了是否考慮P-Δ效應的內力變化特點。中柱是否考慮P-Δ效應對內力影響相對較小,角柱是否考慮P-Δ效應對內力影響相對較顯著。
[1]GB 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
[2]JGJ 3-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S].
[3]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S].
[4]李云貴,黃吉鋒.鋼筋混凝土結構重力二階效應分析[A].建筑結構學報(C),2008.
[5]朱杰江,呂西林,容柏生.高層混凝土結構重力二階效應的影響分析[A].建筑結構學報(C),2003.